翻转课堂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18-01-10尹湘云
尹湘云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近年来的音乐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有较大区别。音乐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实践性较强,由于学生本身的基础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现代学生学习高校音乐课程。本文首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209-01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传统的音乐教学属于被动性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进行学习,学习地点也可以自由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也不再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对于高校音乐教学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进行沟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这与傳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有了根本的区别。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单一,而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学习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情感的表达。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情感互动,严重影响了学生情感的表达,从而影响高校音乐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新颖,满足了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参与到音乐的教学中来,可以有效提升高校音乐课堂学习效率。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音乐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学习中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学习,长时间下来,会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地点,不再受到课堂教学的限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遇到不懂的难点知识可以在课堂上向音乐教师咨询。音乐的学习过程也是情感表达的过程,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经过实践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高校音乐教学更具有活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结合音频、视频,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另外,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音乐教师需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而翻转课堂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课堂主要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的场所。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高校音乐教学的弊端。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高校学生可以学习到课外知识。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完成后,可以了解一些音乐扩展知识,丰富音乐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技能。
三、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育部门对音乐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彻底改变了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师生之间更加融洽相处,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音乐教学水平。
参开文献:
[1]于海萍.浅议“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5):184-185.
[2]王洁.“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音乐人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OL]. 学周刊,2017,(01):19-21.
[3]吴明微.“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