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培育策略

2018-01-10李恒刘洪冰马明星

创新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河南省发展现状

李恒+刘洪冰+马明星

[摘 要] 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本文从其特征入手,梳理了在创新产业链中的地位作用,聚焦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分析了基础与障碍,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落实组织保障和健全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加快培育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9-23-4

Abstract: The new-type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has become a breakthrough in deepening China's structural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first illustrates its role in the innovation industry chain, focuses on its development in new-type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n analyzes it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ent obstacles. And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accelerate its cultivation from four respects of improving the top-level design,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implementing organizational security and consummat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new R & D instituti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cultivation strategy

河南省是經济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先行区[1]。省委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作为创新引领型机构典型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将科研发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产生巨大“效能”[2-5],以广东、江苏等地的实例证明[6-13],已经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载体,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研究并培育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对加快河南省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 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特征和在创新产业链中的地位作用

1.1 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特征

新型研发机构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贴近世界技术创新前沿,相比传统研发机构呈现出以下新特征[14]。

1.1.1 投资模式多样。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和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乃至创投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单位都能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主体,并且形成校地共建、院(所)企合建、民间自建等多种投资模式。

1.1.2 功能定位精准。新型研发机构兼顾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两个目标、定位明确,普遍采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三结合”研发模式,既立足于前沿科技研究,又追求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同步研发、逆向创新、融合开发等创新理念贯穿整个创新管理始终,可有效缩短技术研发到产业化时间。

1.1.3 运营方式灵活。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计划”特色,实行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营管理方式;其组织机构灵活多样,在内部的运行和管理上一般采用“企业化运作”和“非营利机构管理”模式;采用的管理机制、创新机制更趋向于市场化和企业化,有利于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和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1.1.4 激励机制务实。新型研发机构一般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以较高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大胆任用具有创新胆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普遍采用合同制、匿薪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激励制度,打破了传统研发机构固有的“铁饭碗”制度。

1.2 在创新产业链中的地位作用

1.2.1 立足科技前沿,形成产业创新源头。新型研发机构的“三结合”研发模式将立足科技前沿的探索与形成产业创新源头联系起来,不只为科研而科研,重点放在克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15],致力于发展引领未来的、有可能导致产业代际转移的原始性创新技术,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孕育和引领未来产业,发挥着源头创新作用。

1.2.2 强化技术供给,支撑产业持续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由于自身的独特定位,往往与产业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克服企业不愿进行的科学发现、基础研究,弥补传统研究机构常弱化的应用研究、开发活动,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将早期科学发现研究与后期开发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基础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技术创新链,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

1.2.3 提供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依靠强大技术优势和灵活的投资模式,不仅可以开展“内创业”[16],而且往往具有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其孵化的高科技企业既可能是来源于本身的研发成果,也可以是来源于其他渠道的寻求孵化服务的科研成果,凭借自身实力可使众多有前景的科研成果获得转化资源,进而形成产品、商品、产业。同时,新型研发机构的孵化收益能够反哺其自身的科研活动,形成研发成果产业化与产业反哺研发的良性互动。endprint

1.2.4 培养复合型人才,活跃创新生态环境。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从自身建设出发需要培养“技术创新”与“商业精英”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的聚集交流促进了认知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识别”、“双向转化”。并通过将创新与创业的有机联系,更好地沟通创新价值链,带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创新投入,从而有力地推进全社会创新生态的形成和完善,造就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实现可持续创新驱动发展。

2 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2.1 基础优势

2.1.1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战略支撑更加坚实,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位,高成长性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接近60%,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成为万亿级产业,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1]。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战略叠加效应持续增强。

2.1.2 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国家级研发中心数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现翻番,可见光通信、硬岩盾构、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成为创新型省份,努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2.1.3 探索开展有益尝试,不断总结发展经验,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实例借鉴。近年来,通过改制新建、合作引进等方式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如郑州大学技术创新产业研究院、郑州新世纪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高端装备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等,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打破身份、地域界限,采用全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增加中高端技术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型机构在豫发展提供了有益尝试。

2.2 发展不足及培育障碍

2.2.1 发展不足。一是数量偏少、发展不均。目前全省已登记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共23家,其中郑洛新地区就集中了16家,占比近70%;二是规模偏小、辐射不强。绝大数新型研发机构处于发展阶段,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质量不高,行业主导作用弱,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人才引进难,留人更难。人事制度改革慢、不灵活,带来人才引进难,社会认同度低,科技引领性人才更愿意到人才制度灵活的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创业;四是融资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融资困难带来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难、孵化企业数量较少,产业发展慢、集聚度弱。

2.2.2 培育障碍。一是缺乏科学顶层设计。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设计,虽然各个部门都有所研究,也出台了对应的实施条例,但仍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引领,针对长远发展缺少专门系统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二是支持政策未形成合力。截至目前,出台的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及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很多,但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专门文件涉及甚少,就全省而言作用不明显,尚未形成合力;三是政府投入仍待加强。政府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政策精准扶持和有效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四是考核激励措施不全。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考核分类标准刚刚建立,处于试行磨合阶段,标准执行和监督落实需及时跟进,第三方机构评估措施未建立,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 加強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的策略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3.1.1 学习典型成功经验,研究发展模式。一是要持续学习成功经验。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广东、江苏、北京等地区的成功案例也并不丰富,要充分借鉴和学习成功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运营管理、招才引智、成果转化等经验,学为己用。二是要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国有新制”、“企业及联盟创办”“民办官助”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三种典型模式,也是现有传统科研机构转型的发展方向,应结合自身功能定位、股权产权和综合特点顺势而为。三是尝试建立容错机制。新型研发机构是新生事物,正处在发展调整阶段,“新”体现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必然带来风险,有失败的可能。为了减免创新者承受的不当压力,非常有必要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如增加“进行的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是符合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未牟取私利或者未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减免相关责任”等内容。

3.1.2 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明确发展思路。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新体系”发展重大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网络经济等强省领域加大支持,把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中心任务,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另一方面,要以郑洛新自创区及辐射区为重点发展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瞄准自创区作为“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和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的功能定位,以集聚创新资源为主线,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为重点,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努力探索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模式,引进建设一批需求牵引、多元共建、体系开放、水平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成为集聚创新要素、整合跨界资源、支撑和引领自创区及辐射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3.1.3 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科学制定规划。一是要紧盯需求制定规划。应结合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认真研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以期在产业技术研究、军民融合、制造业创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二是要客观梳理培育脉络。“政府主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企业主导”是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典型特征[24]。初期,政府应在土地、财政、税收、人才引进方面给予各种优惠;中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作为主体运营,并积极对接市场需求、服务企业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成熟期,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此提升企业和区域内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技术与市场紧密对接的创新格局;三是要搞好试点推广。根据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遴选条件和标准,着力培育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试点示范,适时向全省推广。endprint

3.2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2.1 强化科技计划扶持。应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在申报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于具有产业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可采取“一事一议”、“一院一策”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增大科技型企业的孵化成功率,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3.2.2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要多级联动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对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支持。对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各市或高新区可结合上年度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研发经费支出情况给予相应支持;对经认定为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应在项目建设、用地供应、职称评审、人才引进、投融资等方面享受国有科研机构待遇,省财政给予重点支持。

3.2.3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进口科研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纳税确有困难的,可向税务机关申请,经批准可酌情减税或免税;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依法享受在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2.4 发挥官方基金引导。充分发挥自创区及辐射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跟进设立种子基金,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省、市各类创业投资风险基金对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3.3 严格落实各种组织保障

3.3.1 做好统筹协调,形成组织合力。一是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和战略布局,以主要领导挂帅积极对接引进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二是要统筹协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各地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协同联动,尤其是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政府的支持十分必要;三是要形成合力。省科技厅要加强对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统筹协调和综合服务工作,财政、国土、工商、民政、税务、海关、金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为新型研发机构注册登记、投资建设、仪器设备购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事项提供条件。

3.3.2 及时备案登记,提供全程服务。要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工作调研,摸清底数,盘活存量培育增量。继续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登记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机构及时备案入库,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各相关部门应定期深入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组织成果推介会和项目路演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新型研发机构展示最新成果,寻求转化合作,更好地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辐射作用。

3.3.3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要不断宣传总结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推广各地引进高端研发资源的重要举措和政策措施,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充分展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成果及创新优势,提高社会各界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认知程度,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3.4 尽快健全评估激励机制

3.4.1 完善评价标准。建立以市场和产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体系,科学权重各评价指标。一是要关注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首要特征,是其存在发展的基础,要权衡科研管理与机构运行机制、人才集聚与开放合作机制、收益分配与绩效激励机制等指标;二是要重视创新成果。研发机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创新活动,要权衡承担的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横向研发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情况,并着重加大专利、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登记等权重指标;三是要突出成果转化。成果转化率是区别新型与传统研发机构的主要特征,其技术合同成交额、孵化育成科技型企业数、技术入股企业产品销量(营业额)及利润是新型研发机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3.4.2 组织双向考核。所谓双向考核指:一方面,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指标体系考核和认定,“考官”是政府职能部門,“受考者”是新型研发机构;另一方面,是对政府机构进行关于科技政策及落实效果的评估,政府成了“受考者”,“考官”由新型研发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元组织构成。双向考核的组织实施就形成了“闭环反馈”,既可以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制定的战略方向和标准体系有序发展,又可以激励政府职能部门研究政策、提高服务质量。

3.4.3 严格落实奖惩。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新型研发机构评审认定、考核评估等相关工作,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对已登记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后续发展全程跟踪,不定期抽查,及时掌握其科研方向和科研力量等动态情况,定期了解其阶段性成果,对于优秀机构给予持续政策支持,对于不合格的机构及时整改甚至摘牌,推动形成新型研发机构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河南日报,2016-11-7.

[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创新机构——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解读新型科研机构[J].广东科技,2012(10):14-5.

[3] 左朝胜.新型研发机构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N].科技日报,2014-9-29.

[4] 林巧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意义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24):26-29.

[5] 叶青新.型研发机构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尖兵连”[N].广东科技报,2014-9-26.

[6] 谈力,陈宇山.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研究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20):34-37.

[7]曾国屏,林菲.走向创业型科研机构——深圳新型科研机构初探[J].中国软科学,2013(11):24-28.

[8] 张珊珊.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9] 龙云凤.广东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情况研究[J].广东科技,2012(10):16-18.

[10] 刘传书,左朝胜.广东新型科研机构样本解析[J].创新科技,2012(8):46-47.

[11] 朱建军,蔡静雯,刘思峰,等.江苏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36-40.

[12] 周文魁,韩博.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2):1-3.

[13] 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34-37.

[14] 何慧芳,龙云凤.国内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6-19.

[15] 董建中,林祥.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6):28-32.

[16] 曾国屏,林菲.创业型科研机构初探[J].科学学研究,2014(2):242-247.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河南省发展现状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德才铸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