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以W大学为例

2018-01-10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认可度通识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从2014年开始突破700万,2015年增长至749万,2016年又增长至765万,201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近800万(王启慧,2017)。就业不仅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从外部来讲,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经济在收缩,从内部来说,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台了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但是,高校也要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定义上,前人研究大多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混为一谈。因而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和就业能力结构的构建时,往往内涵和外延不一致。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反映,能力是个体进行某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首先,知识、能力之间虽然联系非常紧密,但从两者关系来看,知识往往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如需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体现出匹配的专业能力,能力所表现的特征要比知识所表现的特征更加深入。其次,素质更偏向于个体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包含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而且比较注重为人处世方面特征,是教育过程中最为根本的内容。但与知识和能力相比,素质的综合性较强,且不太容易测量。

本文从教育学的角度,在厘清上述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依据能力的定义,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和保持职业机会,并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提升以及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其中最著名的是Knight(2004)等人从心理学角度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USEM模型,该模型包括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等四个要素。我国学者李恩平等人(2010)提出应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陈勇(2012)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划为专业知识和技能、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等四个构成要素。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进行划分,这种划分有利于拓宽人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认知,但却难免抽象,并且没有严格区分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模式,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划分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特殊能力三部分(详见表1)。

表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1)通识能力。所谓通识能力,是指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和职业中均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学习能力是指通过听讲、阅读、培训、交流、探究、实践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又可细分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六个方面。理解能力是大脑对信息分析综合之后做出判断的能力;表达能力是用外部的行为(语言、神态、身段等)把思想表达出来的能力;阅读能力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是将观点、思想等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运算能力是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运算,由现有条件推算出未知结果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指获取、利用信息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思考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形成新的思想,获得新的发现,制定出新的决策的能力,主要包括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三个方面。分析能力是指把事物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能力;批判能力是指通过检查问题、证据、解决方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行为、成果等进行评估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合作能力是指与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和协助能力。沟通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思想、情感等的传递、反馈的能力;协助能力是指在社会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配合,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

(2)专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动手能力、研究能力等(刘克健,2010)。

知识应用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分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在学习中形成的专业思维方式、认知技能等,明确问题的性质、已有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和存在的主要矛盾等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在学习中形成的专业思维方式、认知技能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

专业动手能力是指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借助实验或相应的工具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可分为实验模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在其所从事的专业或行业、职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现有问题进行改进或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对现有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是指针对现有科学、技术、社会活动和现象等事物存在的缺点,开展改进性研究活动的能力;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是指根据科学、技术、社会等的发展要求或趋势开展前沿性研究活动的能力。

(3)就业特殊能力。所谓就业特殊能力,是指在就业活动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认同能力、求职面试能力、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等。

职业认同能力是指在认识自我和认识职业的基础上,形成合适的职业预期,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而努力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观念、情感、行为、意志个性特征等进行觉察、判断和评估的能力;职业认知能力是指了解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关职业的内容、要求、前景等的能力;职业选择能力是指在充分认知自我和职业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并为之努力的能力。

求职面试能力是指在具体的求职活动中,掌握搜集求职信息、简历写作、面试印象管理等技巧,以获得职业的能力。获取求职信息的能力是指通过多渠道有效获取诸如招聘单位名称、招聘职位和人数、职责范围、职位要求、联系方式,以及招聘单位的性质、规模、组织结构、福利体系、企业文化等信息的能力;简历写作能力是指根据招聘单位、招聘职位的特点及要求制作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制作精良、能吸引招聘者的求职简历的能力;印象管理能力是指在求职活动中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给招聘者留下良好印象,避免留下不良印象的能力。

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是指能够胜任工作,并对职业或职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不断获得发展的能力,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计划的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要求并顺利完成职业活动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是指个人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不断地达到更高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

根据前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和结构的探讨和研究,初步编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1.问卷的编制

(1)问卷的构成。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毕业时间、专业类别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就业能力自评与重要性评价”,分别对自己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25项能力进行评价。其中,通识能力共11题,包括学习能力6题、思考能力3题、合作能力2题;专业能力共6题,包括知识应用能力2题、专业动手能力2题、研究能力2题;特殊就业能力共8题,包括职业认同能力3题、求职面试能力3题、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2题。同时,对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25项能力在就业中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视为对问卷的认可度。

(2)计分方法。就业能力自评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计分(“1”表示该项能力“低”,“2”表示“较低”,“3”表示“一般”,“4”表示“较高”,“5”表示“高”);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评价采用三点计分法(“1”表示“不重要”,“2”表示“一般”,“3”表示“重要”);各维度得分采用题均分表示,得分介于1~5之间。

(3)问卷的确定与信度、效度。问卷初稿编制完成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定并定稿。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较高,分辨力系数(得分最高的25%的人与得分最低的25%的人得分相减的绝对值)均高于0.75,也较高,表明问卷信度良好。对就业能力重要性的评价得分为2.55,介于“一般”(2)和“重要”(3)之间,倾向于“重要”,表明被调查者对问卷的认可度较高,效度良好。

2.研究方法

为了尽可能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推广性,对在校生的调查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W大学进行现场随机问卷调查;为了避免个案和数据的聚集性,保证受测对象的完全随机性,问卷发放和测试地点选择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学生食堂、图书馆等地点;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统一采用纸质问卷,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3名硕士研究生施测;为了保证问卷的填写质量和受测者的配合,问卷测试采用当场发放、当面填写的方式,并对完成问卷填写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和物质补偿。最后,共计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67份。筛除无效问卷53份,最终收集有效问卷614份,问卷有效率达92.1%。采用软件excel2010和SPSS18.0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特征。W大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得分为3.28,标准差为0.49,就业能力介于“一般”(3)和“较高”(4)之间,与“高”(5)相差较远,表明大学生自认为就业能力一般;对问卷重要性评价得分为2.55,标准差为0.28,介于“一般”(2)和“重要”(3)之间,倾向于“重要”,对问卷的认可度较高。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特征。W大学大学生的通识能力得分较高(3.44),对通识能力的重要性认可度也较高(2.65);就业特殊能力得分次之(3.16),对就业特殊能力的重要性认可度也较次之(2.52);专业能力得分较低(3.14),对就业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认可度也较低(2.46)。这可能表明研究型高校十分重视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通识能力对研究型高校毕业生来讲认可度也比较高。在通识能力中,合作能力得分较高(3.51),对其重要性的认可度也较高(2.71);学习能力得分次之(3.47),对其重要性认可度相对较低(2.58);思考能力得分最低(3.34),对其重要性认可度居中(2.67)。这表明W大学大学生素质较高,合作能力较强,但对问题的批判和思考能力有待加强。在专业能力中,知识应用能力得分较高(3.33),对就业的重要性认可度也较高(2.54);专业动手能力得分居中3.05,对就业的重要性认可度较低(2.37);研究能力得分较低(3.04),对就业的重要性认可度较低(2.46)。从表中可以看出,W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应用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科研能力不足,这表明W大学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对研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就业特殊能力中,职业认同能力得分较高(3.32),对其重要性的认可度居中(2.49);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居中(3.26),对其重要性认可度较高(2.64);求职面试能力得分较低2.90,对其重要性认可度也较低(2.42)。这表明W大学在就业指导方面尚需要加强。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25个三级维度中,得分在前25%的由高到低依次是理解能力(3.83)、阅读能力(3.69)、自我认识能力(3.69)、协助能力(3.6)、分析能力(3.58)、信息处理能力(3.48),得分在后25%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简历写作能力(2.7)、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2.92)、获取求职信息的能力(2.93)、实验模拟能力(2.93)、印象管理能力(3.07)、创新思维能力(3.07);重要性认可度在前25%的由高到低依次是表达能力(2.82)、理解能力(2.80)、分析能力(2.76)、沟通能力(2.75)、创新思维能力(2.73)、信息处理能力(2.72),重要性认可度在后25%的由低到高依次是实验模拟能力(2.21)、运算能力(2.25)、获取求职信息的能力(2.37)、简历写作能力(2.37)、写作能力(2.38)、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2.42)。由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对就业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实际得分却较低,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另外,W大学学生对得分较低的简历写作能力、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获取求职信息的能力、实验模拟能力等的重要性认可度也较低,说明需要对大学生求职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予以重视。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加强通识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通识能力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并能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健全人”的一种教育。学生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元文化等学科的学习,形成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理性和感性的均衡发展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同时需要各学科人才通力合作才能解决人类某些重大问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通识能力的培养,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

2.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应针对不同的就业需要采取相应的培养策略和方案

不同学院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各学院应采用相应的教育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有些学院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很高,因此,在重视学生通识能力培养的同时,需要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另外一些学院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较低,因此,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需要强化通识能力的培养。

另外,不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然而造成就业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却不尽相同,需要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例如有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工作与专业对口度较低,学生就业满意度一般,据此应在重视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就业特殊能力的培养;有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也很高,然而就业满意度却较低,这可能需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职业理念等进行教育。

3.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増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是増强学生就业能力不二之选。产学研结合是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协同育人,是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凸显人才培养职能,强调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培养人才的过程。产学研协同育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熟悉企业运行环境,无论是对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对直接就业的学生,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特殊能力

第一,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能力指导工作时,首先要通过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科学化、人性化的职业价值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价值观,并且及时更新学校就业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内容,第一时间提供最新招聘信息。第二,在毕业班中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或者开办1至3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配备专职心理学教师,讲解就业心理准备、职业选择、求职信息获取、求职技巧、个人简历写作、求职礼仪等内容,辅导学生掌握面试技巧。第三,建立广泛的就业咨询信息网络,建立顺畅的就业信息咨询渠道。

[1]樊平军,王炳富:《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视角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2]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认可度通识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的调查研究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通识少年“种”石油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