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策论

2017-11-26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舆论成果评价

高校网络文化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网络文化成果是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之中,以网络为媒介和依托,由身处其中的个体运用思维能力创作而来的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完善高校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对于引导文化创作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出更多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发展的进程

1.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初期(1990—199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成果,中国逐渐步入互联网行列。1986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与德国Karlsruhe大学合作,启动了名为中国学术网的国际联网项目。1990年,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开始建设。1994年4月,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正式开通了于Internet的专线连接,并在同年5月完成中国联网工作,中国才算真正进入了Internet。1994至1995年间,国内没有中文站点,大家的交流以英文为主,并且,大多是在国外的系统上进行,此阶段还属于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这个阶段的高校网络文化成果尚不丰富,未涉及评价的问题。

2.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发展期(1996—2005)

在此阶段的近十年时间内,高校经历了第一代校园网向第二代校园网的演变与发展,开始了网络规模化建设的进程,随着宽带的提高促进了网络应用的极大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网络文化及其成果也不断涌,

这些网络文化的悄然升起,给高校的网络文化发展带来良好的资源和潜在的挑战。为了引导高校网络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从国家有关机构和职能部门到各高校都在网络规范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1年,教育部制定下发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由此,对高校网络文化及成果评价制定了宏观上的政策标准,促进着高校网络文化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3.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创新期(2005年至今)

2005年,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的出现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其广泛使用催生出了一系列社会化的新事物,比如Blog(网络日志)、WIKI(维基)、SNS(社交网站)等。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成为了即时性的通信工具,“两微一端”的出现将交互平台更加便捷的呈现在手边,人们不再是单纯地从网上搜寻、下载信息,而是可以自由地上传自己的原创内容,这使得网民个体在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之外,同时成了互联网主动的传播者、作者和生产者。与此同时,高校也迎来了第三代校园网的发展新时期,高校师生与外部世界的信息联络与分享更加频繁、自由。此阶段,高校网络空间的管理与评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制定出新的标准与措施。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更加注重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奖励措施的激励作用。

在高校理论成果方面,鼓励进行学术创新,评定优秀文化成果奖;在舆论建设方面,注重对专业网络评论员的培养,同时注重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在学生中作为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规范校园论坛、贴吧的运行。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特征

1.模式化评价方式存续

我国文化产品主要是从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三者结合的角度来评价,各种评价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偏向于评价者的评价,缺乏一个支撑点,而客观要素体现不充分,更多人根据审核评价者处于不同立场的看法来决定产品的价值,好坏的判断很大因素取决于主观的判断。比如说,对高校学术成果的评价,从目前科学评价发展的情况来看,信息管理的很多成果和产品都直接成为科学评价的重要信息源和评价工具。另外,当前学术评价的行政干预较多,在强调和肯定坚定政治立场的必要前提下,过多的行政干预会对学术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传统的延续,固化了学术成果评价的方式,不利于人们思想更大程度的开发和开放。

2.多元化主题内容分布

高校网络文化成果分为三大类:一是理论形态成果,如高校师生在网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理论观点、评论等;二是舆论形态,包括新闻消息的跟帖,专区讨论,贴吧交流,高校微信、微博群讨论等;三是文化娱乐形态,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成果,它们产生的空间和氛围以及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对它们的评价有着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和规则,从整体上促进高校网络文化融思想性、教育性和服务性、娱乐性为一体,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同时,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网络文化的创作水平和侧重点是有不同之处的。比如说,重点高校的网络文化创作实力整体要高于普通院校,理工科类的学校在人文社科的理论成果方面会弱于文科高校,艺体类的学校可能更注重的是舆论形态和娱乐形态的文化成果建设,寓教于学校的专业特长之中。

3.随意性情感挥洒宣泄

随意性的评价特征主要是针对高校的网络舆论环境体现出来的,表现为评价的泛主体化,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强制性的规约很难彻底得到贯彻实施,所以在这一方面的文化评价往往个人主义色彩比较强烈。

一是网络舆论评价的感情化色彩浓厚。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它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问题,打破了垄断,并扩展到了网民大众,让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认识发表言论。在面对舆论“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很多人由于对某一事件的源起、过程和具体细节缺乏清晰的了解,发表的观点往往极具个体主观性,容易出现过激言论或者负面情绪的发泄。

二是网络舆论的“多数暴政”。网络媒体的无障碍传播和交互性共享,不断催生出舆论热点问题甚至危机事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的大量普及,往往会使一种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得到扩张性蔓延,不良信息则往往会成为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舆论更加敏感,看似一件小事都可能通过网络传播,变成校园舆论的中心议题,进而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公共舆论。而且在高校网络舆论中,“二次传播”这样的话语解读方式、“意见领袖”这样的方向性引导,对高校网络中的舆论走向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高校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效果。

三、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策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崛起,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发展也十分的迅猛,需要站在“立足整体,服务大局”的大格局中慎重对待。

1.强化阵地意识,掌控网络舆论主导力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场,面对复杂的网络形势,关键是要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巩固社科阵地。加强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坚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面对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多样化,我们更需要坚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与教育。因此,高校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等,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多出弘扬主旋律的文化成果,创造适应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高校师生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认识问题。

其次,提升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壮大新闻阵地。高校网络舆论平台扩展了传统的舆论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参与校园生活、信息互通有无的便捷平台,为高校师生表达意见、自由交换交流思想提供了更多途径。但是,全时、无界、匿名的网络使得网络舆论难以控制。为了有效地规避这样的现实困境,需要提高舆论宣传的质量,用正面力量去占领网络舆论的阵地,抢占舆情主动权,对国际国内的重大事情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及时报道和有效梳理。同时,应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站的便利优势和长处来引导舆论,对师生的迷惘和偏执的情绪进行理智牵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强大的良好舆论导向。

最后,强化网络制度管理,健全娱乐阵地。引导舆论,制度是保障。高校应该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和网络自律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网络管理条例和网络道德规范,并在广大师生中间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而自身素质,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使广大师生在的娱乐环境中也能接收先进文化的陶冶,塑造美好心灵,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2.整合资源意识,提升网络文化承载力

教育资源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高校网络文化的成果的评价过程中,要树立起良好的资源意识,善于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潜在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首先,合理吸收各种自媒体文化传播方式的有效成分。自媒体传播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注入了内容传播之中,更容易受到人们的亲赖。借鉴自媒体传播优势,我们可以将这些它们直接引入或者精心改造后引入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之中,编选出优秀文化作品在高校网络中重要位置进行推荐,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公知性。通过优秀作品的筛选与集合,提高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度。

其次,整合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对于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而言,良好的文化建设是评价的前提,高校要有效整合校内网站与其他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平台,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协调发展。一方面,建设好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站,推出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利用好BBS论坛、博客、贴吧等网络社区,扩大网络文化评价基准的辐射范围,增强其影响力,同时利用论坛、贴吧和主要新闻网站的优质资源,为高校文化建设作用,增强社会优秀文化对高校文化的感染力度。广大网络社区对高校师生有着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它们的粘合力异常强大,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是成果评价的有力补充。

最后,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优秀网络思想。在互联网之中,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络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在高校网络文化评价的过程之中,看重权威专家的观点和标准十分重要,同时,平民化的观点和意见也不应该被忽视,有很多思想也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有很多曲高和寡的评介标准,即使水平再高,由于认同受众范围较小,也无法充分体现其价值,而作为更“接地气”的合理标准,其影响范围更大众化,传播效应也能更大化。

3.培育多元意识,促进网络成果影响力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席卷全球,在文化领域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文化生态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更要重视多元文化的融汇和再生,在多元意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更具影响力的优秀文化。

首先,强调包容性。在世界文化的交融发展中,不能简单以自身局限的标准去评判其他文化。一方面,在全球文化的发展中,存在很多所谓的“共存”文化,如“和平”“正义”等,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改变那种非此即彼、二元斗争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世界的多元的文化中,每种文化体系都由自身生产和生活实践所造就,具有不一样的生存方式和样态,好的方面可供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因此,在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中,要有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以资发展。

其次,强调独立性。在文化多元发展的现实图景下,在包容的心态之下,我们需要始终坚持自身的独立性。高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地位,优秀的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比千军万马更具有征服他国民众的威力。因此,以国际水准要求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发展与测评,无疑是提升网络文化成果的水平的强大驱动力。

再次,提倡创新性。文化的创新性,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涵——社会信息的不断生成的运行规律。创新的概念大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更新,二是创造。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建设进程中,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或借鉴现存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成果的原创性,只有新生文化才是在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创造出的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文化成果,才能从更高程度上体现其存在的意义。

[1]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杨谷:《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17日。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光明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姜琳琳:《专家为文化发展出谋划策:文化产品评价应分级》,《北京商报》2011年10月24日。

猜你喜欢

舆论成果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工大成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