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情热点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

2017-11-26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热点舆情大学生

一、舆情及大学生舆情热点相关概念

舆论情况简称“舆情”,是指围绕某一事件的产生、发展、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对于大学生而言,具体来讲,舆情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校园时事等产生的认知、诉求、情绪态度、价值判断等。而舆情热点则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反映出一定时期内,大学生普遍的所思所想。

二、舆情热点调研情况

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以2016年1月1日—3月1日为观察期,通过校园舆情工作队伍对观察期内网上舆论动态进行搜集研判,进一步开展问卷调查,采集到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等10余个舆情热点,内容从考研、创业教育等校园生活到两会、反腐、朝鲜问题、香港骚乱、大V封号、哈尔滨天价鱼等国计民生及全球热点。由主要团学干部对学生中的意见领袖通过座谈会、个人访谈等形式,广泛调研121人,覆盖学校本科、研究生的不同年级,了解和掌握舆情热点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三、舆情热点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分析

1.大学生高度关注国家大事、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从政府推行政策中感受到了信心、民心和决心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等国家大事表示高度关注,对即将召开的“两会”充满期待。对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行的改革政策与实施方针持高度评价,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成就中感受到“信心”,从正在发生的与自身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民生变化中感受到“民心”,也由此更加坚定了奋斗向前的“决心”。

2.大学生密切了解国际或区域热点问题,国际视野和全球化观点日益成熟,对我国“大国外交”政策评价高

由朝鲜“核问题”展开的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导弹的半岛风云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关注。矛盾激化的中东局势也牵动着学生们的神经。发生在香港的“旺角暴乱”等一系列事件让学生们感到十分痛心。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受访学生们普遍认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要继续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国外交”,首先保障国家安全及利益,实现稳步发展、和平崛起,在大国博弈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更多利益。

3.大学生普遍关注网络上的热点问题,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选择成为学生们面对的重要课题

受访学生对近期网信办将任志强、孙海英等网络大V账号封停举措反馈热烈;围绕“小区要不要拆除围墙”等话题也进行了积极地讨论,讨论内容涉及住房私密性、城市道路交通、物权法等各个方面。对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天价鱼问题也表示出了持续的关注,认为这是一起彻头彻尾的“网络公案”。

根据初步调查,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中,80%的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学生每天从网络媒体获取的有效信息中,有43%来源于社交网络分享,32%来源于新闻客户端,15%来源于门户网站。学生们认为,信息的碎片化、多元化让理性选择信息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学生沉浸在网络中的时间越来越长,根据学校的统计显示,学生每天的网络(含移动网络)使用平均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其中69%的学生将媒体阅读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活动之一,阅读终端主要为电脑和手机。校园中,同学们在闲暇时间,拿出手机进行媒体阅读几乎成了第一选择,许多同学即使去了图书馆,也会习惯性地先把手机连接上无线网络。随着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学生们以前是“不出屋”,现在是“不下床”了。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三股力量之外,在校园里有另外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作用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这股力量就是网络媒体。近年来,学生沉浸在媒体空间的时间越来越长,媒体风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思想风向,已然成为对学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三课堂。在第三课堂中,网络是信息主体,网络边界就是信息边界,选择信息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信息也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这些都非常符合青年学生的信息需求。于是,第三课堂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思想倾向和信息手段的差异,自然形成了一个第三课堂的教学大纲,学生平时接触什么信息最多,意识形态就会趋于什么。共青团组织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在媒体信息中加入一些内容,就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学生思想意识引领的任务。

4.大学生普遍密切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就业前途,希望获得更多的就业指导或创业支持

大量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学业和就业前途方面,这两点也成为学生之间交流最多的话题。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大多都在考研、就业、出国等与自身未来发展有很大关系的事情上有自己的看法,忙于追寻毕业后的继续发展。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未来发展规划不明确,处理不好兴趣和专业之间的关系,处于盲目跟风中。

在考研群体中,因考研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差较远,而对专业学习兴趣下降,部分专业学生甚至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有学生表示,不仅对课程不感兴趣,对于校园内的活动尤其是较为官方的活动,同样感觉比较乏味,认为学校在学生活动方面管理过于严格,在一些娱乐性活动上给予支持较少。

近期,受到“大众创业”大环境的鼓动,希望做一名“创客”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相较于各类创业政策,学生们更希望获得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传授或学者专家的创业知识指导,同时获得更多创业资源支持,并希望在大学期间就能体验创业过程,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做准备。此外,校园出现的全新互联网创业模式“ofo小黄车”也成为一道风景线,让学生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参与互联网创业。

5.学生关注点日益现实化、娱乐化,更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

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更加关注现实,会在做事之时依据自身的现实利益进行思考,仅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更加趋向于坚持理想主义。学生们普遍追捧《爱情公寓》等热门影视作品的原因在于影片本身诙谐的语言和演员的个性出演,剧情也不会给人太多的思想负担,学生们表示“看着很轻松,这就足够了”。而《北京青年》等电视剧则因为“有点脱离现实”而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冷遇。

与此同时,学生依然将最多的关注点放到了与自身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在座谈会上,许多同学直言不讳地提出:“学校应该将钱花在宿舍设施改造等事关学生利益的事情上,而不是重修校门”“学校小学期课程设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给同学们增添了不少麻烦”。在谈论这些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学生往往理直气壮,表现得比讨论思想政治话题更加活跃。

六、高校思想引导工作思考

部分受访学生对自身利益关注程度上远超对国计民生、时事热点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功利化思想的一个反映。然而,学生依据自身的现实状况,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和准备。对此,在进行思想引导时,一方面建议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弘扬大学生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学生在学业和就业方面多加交流,扶助同学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个人规划。

高校应建立健全舆情调研机制,科学、准确、及时地研判大学生关注焦点,了解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传递正能量的舆情热点中应积极发挥引导、宣传作用,促进学生的传递和分享;而当负能量焦点事件出现时,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焦点事件,及时切断负能量的传播渠道。

[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卢艳荣,李京彬,金天星:《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传播规律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8期。

[3]袁健,黄娇娇,汤先萍:《新疆高校大学生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黑河学刊》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热点舆情大学生
热点
热点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结合热点做演讲
大学生之歌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