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

2018-01-09张建军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现实的人新时代大学生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打造思想政治理论类第二课堂、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等策略,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荣辱观 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3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关心青年,特别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的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青年提出了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和国家对青年寄予厚望,把青年的发展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合理需要的全面满足,即人作为“现实的人”,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需要和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二是交往的全面实现,即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自由时间的获得,即能在大学期间从事多样活动,而不至于只会读书或只会搞活动。这三个方面的满足,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比如处理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都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

(二)引导大学生明德砺志、求知笃行的需要。“明德”意为光明之德、彰明德行,彰明伦理、完善品德,要求大学生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砺志”意为自我唤醒、自我砥砺,树立志向、磨砺技能,要求大学生不断唤醒生命的能量,形成内驱动力,获得尊严和自信;“求知”意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要求大学生实事求是,不断获得新知识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笃行”意为切实履行、纯正踏实,要求大学生把学到的东西有所落实,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来实现远大抱负,做到“知行合一”。

“明德砺志、求知笃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明德”是目标,“砺志”是成长的内因,“求知”是成长的外因,“笃行”是落脚点。把上学作为一种职业,“敬业”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层次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在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中国梦,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劲往一处使的前提是心往一处想。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心往一处想的根本原因和有力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小德,也是社会、国家的大德,正确培育和践行它能有效夯实大学生的道德基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都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每周基本会安排4个课时专门研究;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上,也会专门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在校园政策文件、官方网站、宣传标语、升国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时机也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说,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但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种价值观并存中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受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想、腐朽落后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中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对人生观的错误看法。这些错误的思想容易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价值观更加呈现多元化特征,有极少部分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比如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原则上需要做一定时数的公益劳动,这不但是获助学生回报社会的机会,更是懂得珍惜的表现,而现实中某些大学生却选择一些费时少、见效快的公益活动,也不愿从事脏活、累活。还有的大学生重视“实用”,对眼前息息相关的利益很重视,而对未来不愿意付出努力。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地位认识不到位。尽管各高校都很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认识到这门课对于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作用,但很多高校的认识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把课程内容停留在让学生“了解”“认识”这些层面上,而不是“记下来”“用起来”这个层面,认为只要学生能认识相关道理,就能有效地践行。二是课时安排得较少,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只安排50多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只安排40多课时,并且包含作业、考试的课时,最终课堂教学时间就更少了,低于专业课的课时,导致部分章节只能一带而过,不能深入学习。三是课程的考核上大多数高校是开卷考试,这也是课程在学生心中地位不高的原因。据笔者调查,一门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核的方式,学生会认真对待闭卷考试、期末统考这样的课程,而对于开卷考试、课内考试不在乎。

(三)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类第二课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光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继续培育。在一定程度,第二课堂比第一课程更有效,因为社团内是同学之间的交往,更能展示个人真实的一面。目前各高校都有形形色色的兴趣类社团,但是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團,比如书法、绘画、摄影、武术、骑行等,基于一定志趣的同学在一起,更能形成价值认同,更能遵守规章制度,并且很容易把兴趣爱好上升为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稳定的长久的精神力量,对于塑造人、提升人有很大作用。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性不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之一,它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用光荣和耻辱的基本表现,表明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促使个人关心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力求通过自己的活动,从社会得到荣誉,并避免羞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表现在“八荣八耻”中,是非常具体的,在大学生日常教育中,也要求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但教育过程中经常脱离实际,使教育内容比较空洞,即使大学生可以接受,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比如如何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者往往会根据教材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展开,但是具体怎么落实并讲不透彻,使得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找不到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抓手。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一)突出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具有不平衡不协调性,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加之毕业生人数递增,比如2018年毕业生将达820万,考研报考人数238万,比去年增长37万,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随着压力增大,部分学生认为上升通道受阻,“努力不努力结果差距不大”等错误思想开始蔓延,“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一度被很多人认可,“祁同伟”一度被很多人同情,“佛系”青年一度成为热门话题,这些都表明不思进取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观众,使得大学生在迷茫中价值取向出现低俗化,不断突破道德底线。

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塑造社会发展主旋律,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高校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自律精神,通过个人自觉、同学监督、法律约束等办法多管齐下,牢牢掌握网络主动权。在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上,要有效控制对新产品的欲望,特别是在“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狂欢节前,引导大家合理消费,把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结合,走出攀比消费、炫耀消费、感性消费等不良误区。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课堂,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一是把课程内容由“了解”“认识”向“记下来”“用起来”转变,不但要求学生“弄懂了”,还要求学生“记住了”。二是适当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确保有充分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让老师多引导一些,让学生少自学一些。虽然自学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但很多学生把“自学内容”理解为不重要的内容,最终导致不学。三是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变开卷为闭卷,变课内考试为期末统考,使得学生无书可翻、无话可编,彻底放弃“只要在书上能找到地方就好”的幻想,从而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四是加大考试分值在总分值当中的比例,让考试分值占绝对优势,倒逼学生回归文本、钻研文本。只有下功夫搞懂教材,才有可能真正记得住、认得清、能应用。

(三)打造思想政治理论类第二课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类学生社团,让社团与课堂相配合,在课上与课下共同发挥教育作用。高校可建立马克思主学习研究会,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社会科学部这样的学校二级单位,由校团委主管。研究会坚持以理论学习、交流探讨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宗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端正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使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要定期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特别是带领会员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升学生思想内涵,指引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四)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指导、规范和激励的作用,是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的重要途径。进行社会主义(下转第72页)(上接第38页)荣辱观教育,一是要加强学习,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把“八荣八耻”牢记心间;二是要树立自觉意识,坚持知行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时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照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三是要学习道德模范,见贤思齐,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四是要勇于实践,把基本的“干条条”与现实相联系,变成自己可以践行的方面,比如把“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与“爱校园的一草一木”相结合、把“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与“爱自己的老师同学相结合”、把“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与“爱母校的光荣传统”相结合,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更利于实践。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贯穿“立德树人”这条红线,创新教育载体与方法,把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心中永远高扬的旗帜。

【参考文献】

[1]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中国青年报,2017-05-0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中国青年报,2017-10-19

[3]李培超.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主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10(6)

[4]汪盛玉.大学生期待视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2)

【作者简介】张建军(1987— ),男,广西博白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
青年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转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