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学生管理推行“学长制”的调查与分析

2018-01-09王冬冬莫媛肖利斌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长制理工科院校学生管理

王冬冬 莫媛 肖利斌

【摘 要】本文论述桂林理工大学“学长制”的实践调查情况,分析“学长制”的实施成效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学校、二级学院、学生三个层面加强和改进“学长制”的建议:学校层面,应理清“学长制”的概念与意义,明细过程监督和奖惩体系,强调岗前培训发挥“学长”核心价值作用;二级学院层面,应严格选拔、培训和考核学长,畅通学长与辅导员的互动机制,重视“学长制”的主体关注度建设;学生层面,应强化“学长”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创建自学习组织,班委发挥带头作用参与落实过程监督。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学生管理 学长制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27-04

“学长制”目前在国内外高校得到广泛实施,其具有能够迅速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提高高年级学长的综合素质等优势。“学长制”在不同的高校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新生学长制、寝室学长制、党员学长制、学业辅导制、同济师徒制、校友学长制等主要表现形式,现逐渐发展为“导师制+学长制”形式。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9月在大一新生中开始尝试实施“寝室学长制”,即每间大一学生宿舍配备一名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辅导学长;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2016年9月学校对学长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将“寝室学长制”变为“班级学长制”,即在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男一女2名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辅导学长。为全面深入了解“学长制”在桂林理工大学的实施效果,笔者基于桂林理工大学两年“学长制”的实践探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以期探寻更适合的“学长制”工作方法,为学校“一流”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的是分层次调查访谈的研究方法。2018年3月笔者针对桂林理工大学“学长制”实施状况和实施效果方面的问题,对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控制与工程学院、理学院3个学院的学长组成员以及2015级、2016级学生分层次进行了不记名的抽样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学长制”在桂林理工大学的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次针对大一新生和学长组成员分别设置了问卷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客观,问卷调查多以开放式简答题为主,同时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走访活动;由于2013级学长组成员已经毕业离校,所以我们增加了2014级学长组成员的抽样数量,以此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二、“学长制”实施成效

调查数据表明,有97.64%的大一新生获得过学长在学习、社交、兼职、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心理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学长组成员可以通过宿舍、课堂、户外等场所以面谈、短信、微信或QQ、电话等形式与新生交流沟通,其中有83.07%的大一新生对学长的工作表示满意。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学长制”的推行获得了多数大一新生的支持和拥护,在大一入学适应性教育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學生活。当学生踏上新的求学之路,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心理和生理上难免会遇到不适应。特别是由于大学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环境都与高中阶段有明显差异和不同,学生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快速完成角色的转变,而高校为了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往往会进行一段时间的集中入学教育,学长参与新生入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有益补充。学长作为新生的同龄人,更易赢得新生的信任,大一新生也更愿意与学长进行沟通交流。学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带领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帮助他们适应即将生活四年的大学环境;通过自身经历经验的分享,帮助新生少走弯路,及时调整心态;通过深入宿舍、课堂,解决新生实际需要问题,增进新生对学校和学长的感情;通过协助组织专业交流会、就业前景会帮助新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课程的规划以及就业前景,使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通过对社团、第二课堂的介绍,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平台。

(二)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优秀的学长可以从学校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划、人物故事、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给予大一新生做全面阐述,依据自身对校园文化和精神的理解,对大一新生产生影响,以此潜移默化地传承校园文化。调查数据表明,79.53%的学生认为学长对校园文化的态度影响他们对学校整体的感受。

(三)促进学长自身的综合发展。学长作为新生的“朋辈”、同龄人、伙伴,是新生最方便交流、最可信赖的人群,可以直接为新生提供大量的、各方面的帮助。学长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他也可以在工作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调查数据表明,几乎96%的学长组成员从担任新生学长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变得更有耐心、沟通能力有所提升、收获了友谊、对学生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管理班级能力和领导能力得到提升、对学校校史和校园文化有了清晰认识、对自身职业规划有了明确目标、更加有责任心和担当、要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方面。可以说,“学长制”的实施也为学长组成员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学长制”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和学长对实施学长制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自2015年“学长制”在桂林理工大学确定实施以来,校级层面主要由学工处负责牵头协调相关工作,包括起草实施方案、选拔制度、培训体系、考核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措施,而在实际运行中,二级学院只是按部就班按照具体方案进行学长的选拔,并没有真正理解学校实施学长制的原因、意图,只是将学长组成员定位成学院学生干部的一种形式,因此学长组成员的作用就变成了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只是充当了信息的搬运工,并没有将学长制作为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深化教育管理模式,以及促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强化学校民主治理的新型载体和有效途径。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以致学校对实施学长制的很多做法不能有效落地,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二是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并没有从心底认同学长制,调查表明,44.79%的学长认为辅导员和班主任并没有从整体上对学长组的工作做好统一规划和指导,开展工作不够灵活,很多活动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并没有真正发挥学长组成员的潜能和积极作用。

(二)学长的选拔、培训机制不完善。能否按照选拔标准对学长进行严格筛选是保障“学长制”能够成功实践的关键,学长的选拔遵循高低年级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原则,一般从本学院大三学生或研究生中选拔,虽然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实施本学院学长的选拔,但调查数据表明,大一新生认为学长在任职期间认真负责的只占66.14%,对学长在任职期间工作比较满意的占79.53%,认为“学长制”存在的最大问题中选择学长积极性不高的占22.44%;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新生希望能够选拔一些认真负责、学习好、具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学长,真正起到榜样领航的作用。由于在选拔学长组成员时候的不严格,往往会使“学长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在学长正式上岗之前,学校都会对学长组成员进行统一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长制是什么、学长制组建的背景和意义、学长的定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并制定了学长工作核心内容“八个一”,即一学年每个新生班级的学长至少联合为该班级组织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一学年每个新生班级的学长至少联合为该班级组织一场新老生交流活动、一学期每位学长至少随堂听课一次、一学期每位学长至少组织或参加一次班委会议、一个月每位学长至少组织或参加一次班级活动、一个月每位学长至少深入一次新生宿舍、一个星期每位学长至少检查一次联系班级的“三早一晚”(与新生不在同一校区的学长不作要求)、一个星期每位学长至少与一位新生开展一次谈心谈话。虽然培训内容是全方位的,但是此培训往往只是在上岗前比较集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培训较少。调查研究表明,33.47%的学长组成员在实际工作中期望和其他优秀学长进行交流,希望在工作过程中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如何与新生谈心谈话?如何解决新生的心理问题?如何有效进行班级建设?如何处理新生遇到的突发状况等。

(三)学长与辅导员、班主任缺乏有效沟通。在“学长制”具体实施过程中,学长的工作要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也就是说学长的每一次活动、每一次班会都是要在辅导员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去完成的,而不是学长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经验、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实施。调查研究表明,30.31%的大一新生认为学长与辅导员缺乏沟通与交流是目前“学长制”存在的最大问题,44.79%的学长组成员认为与辅导员沟通很少,其中22.09%的学长组成员选择偶尔沟通、偶尔不沟通,3.68%的学长基本与辅导员不沟通。由于工作上缺乏沟通,以至于学校或学院好的想法经常会变味执行,效果不佳。

(四)考核机制有待加强过程监督。目前,学长制的考核只是在每学年结束进行一次最终考核,而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阶段性能够把控过程的考核方式。调查访谈表明,很多新生和学长认为对学长组成员工作过程监督不够,导致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与学生工作相结合,针对性地解决新生的实际需求。

四、加强和改进“学长制”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学长制”概念与意义。思想观念是实践行为的“排头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因此应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转变观念。自21世纪以来,“学长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上实验、施行、健全完善并延续至今,融入中国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环境背景,“学长制”的概念、意识出发与技术路线势必将进行根源上的调整和修正,学工处应重新理清新时代“学长制”的高教理论出发点和实践教学意义,找准“学长制”的发展格局和转变定位,明确“学长”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体系,切实把握“学长制”及由“学长制”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完善、培养计划调整、实施工作管理和监督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坚持“厚德笃学,惟实励新”的办学理念,描绘“学长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教学、成长成才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新蓝图。

2.健全制度,明细过程监督和奖惩体系。制度是“学长制”运行、发展的制衡轨道,指明了学校及相关部门人员、二级学院及相关部门人员、“学长”等体系运转主体的工作方向,规范了运转主体的行动范围和行为界限。基于角色不定、权责不清、辅导员和“学长”相互混淆的具体问题,“学长制”校级直管部门应着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深度调研,如在大一新生中广泛开展“学长制”满意度调查和意见反馈调查;在“学长”中广泛搜集、访谈工作经历、工作问题及工作困难,总结经典案例,反映制度“硬伤”和实施症结;在二级学院层面,与相关负责领导、班主任及辅导员共商共议,揭露“学长制”培训、工作落实和过程监督中的尖锐矛盾。总而言之,健全制度工作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校级直管部门的指导下,总结历史经验,明察制度漏洞,明晰、细化“学长”的工作权责。值得注意的是,做一流“学长”应“取其精华”,做到“学长”角色清晰化、轻量化,将辅导员和“学长”的工作内容划清界限,极大发挥身份特征和长板优势,保障“学长制”长期有效的执行、落实。

过程监督是“学长制”运行、发展的调节器,保障日常工作责任到人、崗位到人、内容合规。根据“学长”工作态度不严谨、工作倦怠感强烈、工作流于形式以及工作方向偏颇等具体问题,应建立健全“学长制”的过程监督,尤其是“学长”在开展具体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要求,严于管理,培养“学长”严于律己、独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实现的精神。

奖惩体系是“学长制”得以存在、延续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奖励机制应从物质激励(勤工助学补贴)、学分奖励、文艺活动建设、个人培养和发展着手,强调个人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持续效用,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以此拓展“学长制”的功能和价值体系,致使思想教育工作和自身价值体现并重,推动“学长”从指导他人成长成才到实现自我成长成才,同时重视奖惩依规,赏罚分明,在严格的惩罚制度前落实制定容错机制,给予容错、修正、思过、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学长”和学生的有利相互发展。

3.强调岗前培训,发挥“学长”核心价值作用。为保证“学长制”有效良性运转,势必准确把握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定位,确立“学长”在“学长制”的主要地位和核心价值作用。“打铁仍需自身硬”,“学长”作为新生或者后辈的学习榜样和精神領袖,学校层面应树立发展思维,着重从学校、学院、学长、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好岗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剥离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岗前培训应从校史校情、角色转变、新生生活适应、校园文化、学科学习方法等方面突破,以文会友,以情动人,从地情文脉切入,落脚于价值观培养和学习方法体系建立,充分发挥学长的核心价值作用。

(二)二级学院层面。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

1.实践学长“精英化”,严格选拔、培训和考核。学长的核心价值作用表明,保证“学长制”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支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有为人才队伍。二级学院应增强意识,加大投入,实践学长“精英化”培养,重视“学长”的个人发展和团队氛围建设。根据“学长”岗位职责,明确“学长”的硬性指标和相关要求,严格选拔,优中选优;同时为“学长”创造个人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建立“学长”自学习、自适应组织,强化思想政治修养,保证思想扎实、政治过硬,同时良好的成绩单是“学长”的硬指标,日常课程兼顾培训,既是工作主体,也是受训主体,推动其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规律的生活方式、成熟的工作表现胜任“学长”的角色和工作。

2.落实信息渠道,畅通学长与辅导员的互动机制。深植中国文化土壤和思维语境,有价值的稀缺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网络机制传递、转移,占据有利位置的行动者可获取对其他行动者的支配权。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曾描绘,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真正具有控制力的资源和决定性生产要素,人类社会生产范式已逐渐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变为知识和网络控制导向,因而信息和学生形势判断已然成为教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生命线。因而,在二级学院层面,应着重于落实信息渠道,实践“学长”和辅导员的互通有无、沟通常态,实现信息共享,将一手的学生情况及时传回学院“后方”,共同协作,制定“攻坚克难”有效方案。

3.创新平台运营,重视“学长制”的主体关注度建设。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单次单向营销、运营已渐渐被流量营销、互动体验、深度推广所取代,因而,首先从“学长制”的受众着手,各学院联合营造“大平台”概念,携手普及“学长制”的关注广度;其次,借助微信微博、时下高流量的自媒体展示平台,打造“学长制”自媒体互动体验,线上交流线下传授,实时指导;最后,根据先进“学长”个人或“学长”名师等优秀事迹,借助权威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或者官方公众号,着重深入报道、持续关注,从面普及、从线推进、从点挖掘,点、线、面交互融合创新建设“学长制”平台运营。

(三)学生层面。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

1.加强独立自主意识,强化“学长”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明确“学长”的职责,加强“学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独立自主意识,牢固树立“学长”工作和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提升并重并行的观念,以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人文素养、生活经历助推工作开展与提升,同时扎根学生环境,了解校情生情,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奠定践行“学长制”核心价值作用的重要基础。

2.创建自学习组织,“举一反三”示范进入常态化。精英化培养为“学长”创造了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学长”应创建自学习组织,构建组织内部良性循环竞争机制,营造相互督促、相互指导、相互考核的学习工作氛围。(下转第56页)(上接第29页)鉴于培养、发展条件有限、成功案例不足、成熟经验缺乏等具体问题,需将“举一反三”示范效应常态化,定期相互听课、评课,定期头脑风暴指明问题及原因所在,定期研究典型案例、指导实验、成功案例举一反三,并将指导实验成果化、品质化、普及化,实现“学长制”的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3.班委发挥带头作用,参与落实过程监督。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过程监督是实践“学长制”的助推器和强力燃料,既是指导成果的受众,也是“学长制”的参与主体,应树立问题意识和发问观念,既要勤于发掘问题,也要勇于指出问题,依照规范,按照相应渠道,与学院相关部门、辅导员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学长制”过程监督和方法改革,实现“学长制”共创、共建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颖思.基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长制调查探析学长制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

[2]赵鹏.学长制在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优劣分析及建议——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5(2)

[3]王子鸣,高兴成,管淑波.“学长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中的 发展模式及作用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1)

[4]彼得·F 德鲁克,傅振焜.后资本主义社会[J].中国市场,2009(38)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GUT15FA01);桂林理工大学“领雁”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室资助项目(GUT17GZS09)

【作者简介】王冬冬(1990— ),男,河南南阳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莫 媛(1985— ),女,广西临桂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教育科科长,助理研究员;肖利斌(1992— ),男,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学长制理工科院校学生管理
“学长制”拓宽学生成长空间
大学新生管理中实行学长制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学长制的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通识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探讨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