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生态产业扶贫探析
2016-11-22何家慧
何家慧
摘 要:生态坏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是许多国家贫困地区面临的两大困局,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极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只有将对二者的治理结合起来,以生态产业扶贫带动精准扶贫,才能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本文从生态产业扶贫的意义和重要性着手,以房县实践历程为例,来探索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生态;经济贫困;产业扶贫;房县;效益;反思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十三五”期间中华民族必须要完成的伟大重任。中国特色农业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特色产业可谓是脱贫攻坚的主动力、充电桩。而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如果只注重依靠资源发展经济,而忽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后果是不堪设想。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只有坚持产业扶贫与自然生态并重,积极推进生态产业扶贫新模式,才能实现贫困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产业扶贫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生态产业扶贫的意义
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只重视发展产业经济,而忽视生态保护。甚至有人认为发展生态产业无法快速脱贫和致富,认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好于城市和发达地区,不用担忧生态环境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最突出的优势,如果这个优势也失去了,那么贫困地区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吸引力便无法和城市或发达地区相比,所以在贫困地区开展新一轮的产业扶贫,决不能忽视生态保护、走以前的老路。发展地方经济不能涸泽而渔,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必须从生态中发展价值,从生态中提升价值,因为这才是最根本、最持久的脱贫方式。
(二)生态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湖北省境内有四个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内33个县(市、区)均属于山区,都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对于贫困山区来说,高山、丛林既是发展产业的优势,也是制约经济提升的桎梏。山区优势就体现在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立体性、资源禀赋的丰富性,这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而耕地破碎,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也是贫困山区的集中写照。对于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双重制约,湖北省如果照搬东部产业发展套路,显然是不实际的。从湖北经济发展公布的资料上看,过去湖北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跟风”,违背了湖北的客观实际,发展一些高耗能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损失。因此只有坚持产业扶贫与自然生态并重,才能实现贫困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产业扶贫实践及其成效
(一)生态产业扶贫实践探索历程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湖北省将2月至3月定为“重大项目开工月”,项目类型涉及生态农业、新能源、旅游业等贯穿三大产业,旨在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助农增收的现实效益。湖北省房县位于秦巴山片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扶贫重大项目惠及地。在经济发展中,房县合理布局产业与项目,强化生态保护,从生态农业、光伏扶贫和生态旅游三个方面展开,积极实践生态产业扶贫并取得实效。
生态农业方面,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发展中药材、食用菌、高山蔬菜、烟叶种植等速效致富产业,大力发展核桃、茶叶等长效致富产业,坚持产业扶贫示范片区建设。以北城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房县建成全省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帮带贫困户合作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确保贫困户合理分享资源开发效益。
光伏扶贫。发展经济必须首先解决能源问题,而传统的水电火电等能源项目,对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房县通过大力开发绿色能源,既解决能源问题,又保护了环境。在省发改委、省能源局支持下,房县在军店镇中村,建设首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扶贫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明显。光伏发电是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光伏发电既推动了绿色农业生产,扩大了土地资源使用率,又能保障贫困户收入,而且后续负担少,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是无烟的工业,是长久可持续的经济来源。房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开展旅游扶贫,推动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基金,确定并支持一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鼓励旅游资源、扶贫资金入股参与旅游开发。
(二)扶贫效益分析
1、富民效应。富民效应主要从贫困地区、贫困社区、扶贫人口三个维度展开。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生态产业扶贫实际上合理配置了资源,创新了传统种养模式,是一种集约式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使之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而且保障了原生态的环境,真正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以房县为例,2015年全县新建茶叶、核桃等产业基地14.7万亩、饲养山羊9.3万只,发展食用菌1800万袋,减少贫困人口达4.18万人。可见,以生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已初见成效。从贫困社区来看,生态产业项目实施以来,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并掀起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就业高潮。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培训班的学习,在贫困村培养了一批种养技术能手,极大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牲畜成活率。随着产业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工业、运输服务等相继发展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促进了就业多元化,提高了贫困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从贫困人口来看,生态产业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人均饲养规模增大。房县军店镇三溪沟村产业采取“租金+薪金+股金”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创收。
2、生态效应。生态效应主要从生态意识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展开。生态意识的提升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房县在生态文明生态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开展生态宜居工程,以建设全省林业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区园区绿化、集镇村庄绿化和贫困户“四旁”植树,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贫困户改变了原来长期封闭的贫困环境,逐渐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在绿色家园中谋求发展,构建了人居环境的和谐。
从生态效益来看,把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促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避免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既合理配置了资源,又保障了经济的发展。通过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一方面保持水土,减少了恶劣天气山坡塌方现象,一方面给贫困户创造了经济效益。
三、结语及反思
生态产业扶贫将生态保护与富民有机结合起来,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寓于绿色发展体系循环之中,注重资源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减贫效应,不仅仅体现在收入的提高,同时还体现在环境、生态、文化等综合效应上。然而,对于这种政府主导发展的产业模式,仍有一些风险和不足,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规模与基础条件不相适宜。真正投入到科技培训、产品研发、生产扶持等方面的产业扶持资金有限,低端产业、原料产品的格局还没有改变,效益低下,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信心。而且产业统筹资金使用手续繁杂,容易错过农产品最佳种植季节,补助资金最大效益无法发挥。二是生态意识还是不够坚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脱节。当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效益较好时,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和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容易造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失衡,必然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三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支撑,影响产业发展。随着机构改革,服务体系改制,农技推广服务弱化,服务手段落后,人员知识老化,知识更新慢,导致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应用速度缓慢,新技术入户出现断层,难以普及到位,阻碍了产业的协调发展。(作者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