釦器:传统手工艺的存续与再生
2018-01-09许刘涵
许刘涵
在诸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许多装饰是对其实用功能的补充和完善,釦器即是很好一例。釦器是指在器物口沿、腹部或底部用金属箍镶固,以此达到加固和装饰器物的目的。
《说文·金部》曾载:“釦,金饰器口。”注“釦,音扣,以金银缘器也。”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卸器,是西周时期西安张家坡出土的几件附在漆盨上的青铜做成的釦。东汉以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为瓷器所替代,釦漆器就渐渐消失,但是“釦”作为一种工艺,仍然为瓷器所承袭,作为一种传统的奢华工艺流传下来。
宋代,由于朝廷对于器具极为讲究品位,因而釦器之艺大盛。宋朝工部文思院设“棱作”,内廷后苑造作所亦设“棱作”,只负责器皿的镶口。汴京城内,镶金属口的作坊面向市场,专做镶口来使器物增色。釦器在工艺上要求很高,在瓷器上加镶釦边,没有一定的技艺水平,难以胜任。釦边一般外口沿略高于内釦的釦边,并且这些釦边在剖立面上,中脊要略微凸起,形成一圆弧状,同时向两边则要渐趋薄,与现代搪瓷杯的口沿造型相近,俗称之泥鳅背。而以直口方棱凸起包边的,谓之韭菜边。此二者为釦器的两种不同方法,器物器型不同,所采取的釦边方法就各不相同。但不论何种釦器方法,金属釦都要与器物口沿镶嵌紧密,使之浑若天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镶嵌上器釦之后,釦之边缘与器壁能更趋平缓而过渡平滑,让使用者口唇的舒适度增加到最大限度。
瓷器口沿镶金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陶瓷的身价。因而一些瓷器不仅在口沿镶金银,底足也镶有金银。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有2件漆平脱银扣秘色瓷碗,瓷器的口沿和底足就均镶有银釦。还有一些出土的其他釦边瓷器,器物本身就十分贵重,非庶民所能拥有。五代前蜀王衍报后梁末帝朱有贞的信物中有金棱碗,其致语中即有“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之句。
由于瓷器是易碎易损坏的物品,瓷器口沿镶金银能增加瓷器的牢固性,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磕碰而产生磕伤、冲线等损坏。同时,瓷器口沿镶金银也是修补瓷器的一种方法。瓷器口沿有磕伤之类的损坏时,也可在口沿包上银边或铜边继续使用。釦器能保护器物口沿使其不致过早地损缺崩坏,又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显示使用者不凡的身份。因而瓷器镶釦实是一种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瓷器装饰工艺。
釦器与建盏
关于传统釦器的最佳范例,现今最为深入人心的应属日本国宝级的藤田美术馆藏曜變天目盏、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油滴盏了,它们自宋流传至今,口沿都或以金、银镶釦,与盏间变幻瑰奇的七彩釉色相映趣。
如同定窑覆烧盏釦边来掩盖其芒口缺陷一样,建盏釦边亦有出于实用的需求。宋代建盏采用匣钵装烧法,即盏口向上,烧制时釉水因重力与温度原因,往往向底部流动,这就会导致口沿的釉较薄,甚至有少许露胎,口沿处带颗粒,质感较为粗糙。
观及日本国宝级的几只釦边天目盏,其口沿并非简单地裹一层金属了事,而是极为讲究地采用泥鳅背釦边方法,将薄口以金、银釦作护饰,既掩盖了口沿的粗粝,又保护了口沿在日常使用中不致磕碰损坏,亦大大提升了茶盏本身的气质,进而彰显了器物主人的身份地位。
民国时期学者吴仁敬、辛安潮曾在其论著《中国陶瓷史》中提及:“建窑烧于福建建安……所制之器,以茶具为最著,所谓兔毫盏亦名‘鹧鸪斑是也。日本人,最喜此器,不惜重价求购,以银缘其边,既碎,则用金漆巧缀之。”该段文字即说明日本人极其喜爱建盏,购置后,以银釦缘建盏口沿。彼时出口日本的建盏,其使用的对象,是日本社会特定的阶层,是其作为茶道仪会之用,否则也不会不惜工本地用贵重的银釦来镶嵌盏口,银釦材料的价格自不必说,釦器的工艺亦极具难度。台湾学者谢明良先生在其《宋人的陶瓷鉴赏及建盏传世相关问题》一文中,也考证出此说。他提到日本古籍“《荫凉轩日录》详细记载了建盏装饰金属釦边所需时间以及银釦建盏的价格:明应二年八月十八日‘于银工五藤宅,建盏之金覆轮著付,晚来可出来云云:延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建盏一个,银覆轮,代二百五十正”。此间所提及的“金覆轮”、“银覆轮”即为金、银釦。
除日本外,我国本土也时有出土带银釦之建盏,均为当时等级较高的墓葬所出。此外,元初汉臣姚燧《牧庵集》诗文:“吴侯建盏侔紫铁,表里兔毫莹铺雪”,亦表明姚燧友人马希声所持有的建盏,口沿是镶有金属边的。
由此可见,在建盏的口沿加镶金属釦,确实能使建盏不论在功能、装饰还是气质上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极为少见的金属与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范例。
釦器于当下
自古而来,中国古人的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并让其使得生活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将手工艺术化,让后人诚惶诚恐地仰而视之。
现今日本以金漆巧缀的金缮修复手艺已逐渐为大家所熟知,但作为中国传统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釦器装饰工艺传承的却并不多。釦器为我们国家自身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手工艺,其所包含的审美内涵和实用价值更甚,工艺亦更为复杂,但在当前的文化变迁下所受的关注度却与其价值并不成正比。怀安山居主人连广洋潜心于器物手作匠造数载,玩物尚志,怡养匠心。数年前,他开始搜集各种釦器图录资料,于各地仔细观察揣摩博物馆所展出的釦边瓷器,凭借自己想象和以往的金缮、锔瓷的手作经验,自学作釦。经过几年手作实践,已成为业内广受认可的釦器修复师。在其工作室,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藏家寄来需要釦边修缮的器物。其所釦修缮的器物之多,不下几百上千件。然而近两年来,他已不满足于踏实学古,将釦器局限于老器物的修复,更是希望在此基础上,将这种工艺手法通过现代手作的方式融入到精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谈及釦器,艺术院校出身的连广洋谈到,当初建立怀安山居艺术工作室,并非仅仅是出于作修复;怀安山居专注的,也并不单单是简单地夏制摹古。“若仅仅以修复的名义去理解这门手艺,显然是很狭隘的。釦作为中国三干年以来的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加固、修复工艺,其实是可以跟任何物体都能发生联系的。”所以,现如今他已经在做一些尝试,将釦作为一个媒介,进行传统工艺手作艺术衍生品的创作。在做釦器创作的时候,他尽可能地扩大一些表达的范畴,将釦延伸到新瓷器乃至竹、木、牙、角之上,打破原先的固定思维,充分发挥釦器棱边的物性,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材质对比所带来的形式美感,把传统的手作工艺回归到当下的生活中去表达,既能体现手作之美,也能体现工艺价值,以及其防止磕碰的实用价值,以传统的技艺创作出富有当代审美的情感之物。
由此可见,赋予釦器这项传统工艺一个理念的高度,并在日常修复古器并随之深化过程中寻求以传统手作本质的精义为载体的设计与创作,已完全不同于古时工匠性质地简单重复‘^这是心与手的结合,道与技的相生‘^是在筑基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通过手作的方式得以延续传承的另一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