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探索

2018-01-09王育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文学

王育华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学教育课程的传统教学范式呈现出注重文史分析,忽视文学审美体验;注重文学思想的深度挖掘,忽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等弊端。故而,文章提出从提升文学教育课程情感体验、创设审美意境、享受课外阅读美、快乐学习文学四个层面,优化文学教育课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学的主观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文学教育作用真谛的认识。

【关键词】文学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文学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及教学优化思路

文学教育课程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文学在描述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其观点的表达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可感的,是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展现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而这种展现过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习者的思想意识。这种特殊性直接决定了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路,应是在文学赏析准备阶段、文学分析过程、教学体驗过程及课外阅读拓展的全过程中,在学生自主接受的基础上,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感性形象,实现学生对社会、人生及真理的透彻认识,并最终达到其教育目的。

文学教育课程传统教学范式的弊端

1.注重文史分析,忽视文学审美体验

传统的文学教育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对文史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其内容本身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在当前高校的文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被一种固定式思维所局限,盲目地去分析文学发展脉络,如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和现象等。在欣赏一个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会因为对历史真相的追寻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价值。最典型的文学作品分析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如散文集《朝花夕拾》,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对于沐浴在社会主义和风细雨中的大学生来讲,实在难以理解。于是,学生们不得不从文史分析入手去了解作品,但在这种理解中,学生们却逐渐忽视了作品本身的美,而将视野单纯停留在文史层面。这样难免会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过于片面,只从其对现实的批判角度剖析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而忽视了鲁迅先生内心深处对于理想图景的强烈憧憬。

2.注重文学思想的深度挖掘,忽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抽象思想的提升,对文学文本价值的理解出现偏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深入地剖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及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过多地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及文化哲学。久而久之,这种过于理性的分析与欣赏便会压制学生审美情感的逻辑思维,无法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本真情感。较之于哲学的纯粹理性,文学教育掺杂了情感体验因素,更加注重思想解放。当今大学生阅读兴趣不浓,不愿意读书,或者只通过故事梗概来了解一部文学作品,就是受到了这种理念化困境的影响造成审美荒芜。离开文本情感体验,思想的演绎必然演变成一个空洞的形式。在这种思想束缚的影响下,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学生不能与作品对话,最终失去了文学阅读与学习的审美愉悦性,从心理上排斥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1.提升文学教育课程情感体验

简单来讲,我们可以将文学理解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就涉及了语言、情意和审美三个因素,并体现出了文学功能的多维性,通过语言获得知识与智慧,开发思维;通过体验情感培养人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应注重情感体验,改变传统教育范式下对文学作品情感的忽视,将对文学作品思想的深化与其情感体验相结合,全面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具体来讲,要求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解放思想,摆脱对文学作品历史追溯的束缚,在阅读、欣赏与学习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体验,实现与作品、作者之间的对话。

2.创设文学教育课程审美意境

文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思维、感觉互动的过程。审美作为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优化过程中必然要注意审美意境的创设。审美意境是“美”与“境”的有效融合。鉴于传统文学教育课程教学范式下过于注重文史分析,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现实状况,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主动营造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美的教育环境,并建立起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在文学教育课程教学中,结合相应的作品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文学文本与生活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创设体现审美意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文本与现实的结合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探究冲动,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审美状态之中。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应通过一种和谐美好的关系,维护这种审美意境,让学生随境入情,入境生疑,随疑而思,驰思而悟,最终领悟文学教育的真谛。

3.享受课外阅读美

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通过隐性课程开发,以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美。显性课程实际上指的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隐性课程则包括了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资源,本文暂且就其中的课外阅读资源展开分析。德国诗人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培养的。学生通过阅读大量优秀的课外阅读作品,可尽情接触文质兼美的作品,享受美的熏陶。这将十分有利于在文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的主动把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透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认识到文学本身的美。具体来讲,可通过阅读讲座、比赛、诗歌朗诵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美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并形成一种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现文学本身的美。实际上,也唯有在学生真正了解作品内涵以及作家内心对美的欣赏的基础上,才能衡文品人,知人论世,才能使鉴赏与分析并举,体验与认知同步,让学生提高对社会、对人生以及对真理的认识,提高其对文学的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同时使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更具力度与厚度。endprint

4.形成快乐学习文学的理念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及激烈的人才竞争趋势下,多数学生的读书目的也变得更加功利化,往往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失去读书的兴趣,自然也体会不到读书的快乐。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应结合学生自我需要层次相应的心理年龄特点,培养学生快乐阅读的理念、快乐学习文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够沉潜于文学教育课程的文学文本中,在内心深处与审美对象共游历、同思悟,以丰富自身想象力与审美能力。具体来讲,本文认为重点在于推行素质教育,并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能力的现状。一方面要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需要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还应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评;另一方面要推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阶段性考核与年终考核既应包括学生的试卷成绩,也应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课外阅读情况、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全面评价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文学学习兴趣,使其快乐学习文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在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的趋势下,文学教育课程教学优化势在必行。文学教育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应注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创设审美意境,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让学生享受到课外阅读美,通过教学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形成快乐学习文学的理念,真正感受到文学的美及文学所带来的愉悦之感。

参考文献:

[1]陈瑜、程琳:《理工科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文学教育》(下)2014年第12期,第83页。

[2]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4。

[3]佘爱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大学课堂教学——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7期,第77-79页。

[4]汪聚应、王德军、郭治锋:《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泛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133-136页。

[5]齐华:《古代文学教育价值及其教学的生活化研究》,《文学教育》(中)2013年第8期,第158页。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陜西渭南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文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