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场域实现路径研究
2018-01-09赵其勉
赵其勉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中涵盖了现代和谐社会中倡导的各种思想,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受到传统思想、制度等方面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现代高校应用过程中受到了影响,存在教育观念不一致、法制教育缺失、政策执行力度不高、资源利用以及经验借鉴流于形式、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深入现代大学生心中,应当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保护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加入其他文化资源,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而实现现代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实现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一种科学的辩证观念,强调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联,既反对以人为中心的独尊主义,也反对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主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联系实际进行创新,从而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生态文明教育是将其中的内涵、特征、目标以及实现方法等转变为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是将和谐理念作为主旨,将生态学知识、生态文明理念、传统学科学习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从而加速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中的相关内容分析,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涵盖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然观、社会观以及实践观和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中新形成的思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为:生态文明知识,也就是生态环境现状、自然环境规律、生态保护知识等,也是培养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作用的基础。生态文明意识,这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生态道德与法制建设,这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生态文化知识,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要素。
高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场域
1.理念场域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看待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属于环境且与环境一同发展的。但是,人作为一种自然、感性的存在,与动植物一样,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他的欲望是存在于他以外的。这种辩证关系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多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为了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破坏问题,国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促使社会共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发展至上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因此要大力推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需要在高校中推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共产党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之后,科学发展观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2.制度场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是自然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同时对社会制度进行调整,并最终形成一种能够有计划生产和分配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它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是阶级制度所带来的优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中,因此有效发挥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受到传统发展观、自然观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环境危机,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保护制度的原因。虽然我国目前出台了许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环境保护政策,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根据新的问题进行修正,并且法律制度的实施、监管以及宣传仍存在许多问题。
3.政策场域
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将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并向其他国家输出发展至上的理念,并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进一步加剧。由此可见,政策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共产党结合我国新社会建设的需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政策。党提出的政策都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所制定的,并且贯彻落实了与时俱进的原则,具备较高的战略意义,对于在教育界的推广具有深刻意义。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官员的政绩意识、利益集团的参与、执法人员的生态文明素质等方面都会对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造成影响。教育政策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内容比较理论化,教育形式过于表面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高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路径
1.树立保护自然、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中指出: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下,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并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这也为在当代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们应当形成与自然相协调、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高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将人作为教育对象并重视个人的和谐成长,要求教育者重视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具备的作用与地位,生态文明知识的教学需要双向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要有主观意识,自觉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与实践。
2.加强经验借鉴和资源整合能力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作品中都能够看到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担忧。马克思对这种社会现状进行了强烈谴责,同时提出了鲜明的主旨和深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中也需要具备这种特征,主动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并引导大学生发现、面对并客观评价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一问题,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将生态文明、生态理论融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就需要加强经验借鉴以及资源整合能力。
3.建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政府和教育部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领导者,应当从战略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企业是生态文明社会的主体。企业应当积极与政府部门接轨,通过各种宣传方法进行生态“普法”,从而开展低碳生产。学校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应当更积极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家长应当从自身做起,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建设绿色家庭,从而促使孩子自觉遵循生态文明行为规则。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大众的生态文化意识。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并将其纳入我国战略布局的建设中,这对于和谐社会主义的贯彻落实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门元元:《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问题研究》,《品牌》2014年第6期。
[2]赵长明:《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陕西教育》(高教)2015年第9期。
[3]熊小青:《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生态人学内涵探析》,《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5期。
[4]吳苑华:《奥康纳的环境史视界意义探微》,《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5]庄穆、王丹:《人性的生态复归、科技生态化与环境问题的消解》,《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1期。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陕西西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