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1-09曹燕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大学生

曹燕

【摘要】加强加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笔者针对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现状,探寻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提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认知情感意志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思政项目“依法治国视阈下榆林学院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培养体系研究”(16SZ13)成果。

引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是当前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1.法律认知:法律知识掌握不全面

当前,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比较广泛,包括报纸、电视、网络、书籍等多种媒介,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当前各院校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讲授对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但是该课程只有第七章、第八章涉及了法律内容,且很多知识点均是点到为止,再加上老师大多是非法律专业教师,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在内容讲解上很难做到深入、透彻,因此,该门课程根本起不到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学生获取的法律知识片面、零散。

2.法律情感:对法律信任度不高

法律情感是对法律认知的内化与认可,也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比较法学家和法制史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而法律只有被信任才会被信仰。虽然大学生都非常希望了解更多法律知识,但是对法律的信任度却不高。笔者曾做过一次调研,发现对于我国目前权力与法律的关系问题,40.5%的同学认为法大于权;8.1%的同学认为权大于法;32.4%的同学认为有时权大于法,有时法大于权,还有19%的同学认为说不清。学生对法律缺乏信任,自然不会敬畏和尊重法律,法律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神圣性和最高权威性。

3.法律意志:守法、用法意识不强

法律意志是指人们在法律认知、法律情感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其法律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法律意志是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1]是检验法律认知和法律情感的实践标准。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推进未来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法律意志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然而,大学生守法、用法意识并不强。据调查统计,56.7%的学生对盗版很反感,但是仍有27%的学生认为只要质量好,是否盗版无所谓。而在问及兼职时,是否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只有21.6%的学生认为一定要签合同;54%的学生认为偶然会签合同;16.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签合同;8.1%的学生认为签订合同与否都无所谓。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守法、用法意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志,意义重大而形势迫切。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改革中出现的消极文化影响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德主刑辅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人生格言,推崇“仁政”“贤人政治”,习惯于帝王之治下的奴性生活,缺乏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的追求,认为法律是治世的工具、治国的手段,以及权力的保护工具。再加上受到社会改革当中出现的一些消极文化、价值观念的错误导向影响,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被片面夸大,使得大学生对现有法制形成错误认识,从而影響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

2.高校教育模式单一,机制不健全,法制教育缺失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从现阶段法制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的手段和方式都极为传统和单一,没有与时俱进地实现创新性和新颖性,课堂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法律意识培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当前的法制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却没有配备相应的法律实践活动,与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相偏离,难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尽管知晓了一定的法律条文,但法律意识仍然缺乏的不良现象。

3.国家司法机关内部问题突出,造成了恶劣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但司法腐败如社会的毒瘤和顽疾,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封建主义思想在目前社会上依然根深蒂固,一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权本位”意识及其浓厚,封建主义的权力观积淀已久。“有权不使,过期作废”“有权就拥有一切,失去权力就失去一切”的错误观念仍占据着一部分司法人员的头脑,在金钱、美色等诱惑面前,一些司法人员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袭击,大搞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导致司法腐败行为层出不穷,进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的形成有其特有的机制。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时,应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因势利导逐步培养。

1.推进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强化大学生法律认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传播法律知识的主渠道,然而自从2003年该课程开设以来,历经14年,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课程却没有与时俱进进行革新,早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需求。在内容设置上,该课程不再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浓缩,而应当有选择地突出重点,可以把法理学、宪法学作为法律基础知识的重点,结合民法、刑法、程序法等学科,帮助学生建立法律知识架构,把法的本质、功能、作用、价值等方面的法理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同时,增设《法律史》《合同法》《经济法》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使学生增长法律知识,领会法律精神。

2.创新法制教育教学方法,加深大学生法律情感endprint

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这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案例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而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领悟法律价值,培养法律感情。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选择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演不同的角色,在剧情表演过程中,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意见,体会法律的作用,进而培养法律感情。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引导学生通过MOOC,随时随地获取最优质教育资源。MOOC特有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获取最新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情感。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体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特别是对一些敏感事件,全面剖析、适时释疑、传达正能量,以减少甚至消除负面影响。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法律实践,增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志的培养绝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当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感受法律魅力,增强法律意识。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法院旁听案件庭审,邀请公、检、法等部门的法律专业人士开展法制讲座,去律师事务所进行参观、见习,举办法律沙龙,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和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活动等。

4.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形成法律信仰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认为,“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不需要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总之,能够真正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根植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仰之中。”大學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约束于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条例,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规则意识。这种规则意识有利于学生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大学生守法意识,法律信仰也会在内心积淀。

参考文献:

[1]孙育玮:《对法律意识内容结构的再认识》,《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第83-88页。

[2][美]伯尔曼箸,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赵颖慧:《谈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教育探索》2015年第2期,第65-67页。

[4]侯清麟:《当前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湖南工业大学学生为例》,《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第5期,第36-39页。

[5]石苏谊:《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基于太原理工大学在校生问卷调查》,《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第25-27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陕西榆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律大学生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大学生之歌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