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类古诗词节目的发展之道

2018-01-09石微

出版广角 2017年17期
关键词:古典古诗词诗词

【摘 要】 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以通俗的表现形式与隽永的思想内容,成为近年来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对电视媒体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荣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要看到,当前的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仍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特别是节目制作流于形式,有必要结合节目的自身属性、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等因素改进,制定合适的发展之道。

【关 键 词】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受众接受心理;发展;自身属性

【作者单位】石微,北华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一直是党中央在文化建設方面的重要关注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文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古诗词以华美精湛的文学技法与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当中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当下弘扬传统文化工作的重点关注部分。与上述国家政策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连接,近年来多档电视类古诗词节目陆续登上荧屏,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从电视节目的受众审美接受心理来看,当前的电视类古诗词节目普遍采取适应当代受众审美接受习惯的形式对古代诗词经典进行传播,这是造成节目优缺点共生的重要原因所在,值得节目制作方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再行权衡与改善。

一、寓雅于俗的表现形式

关于受众接受心理,我们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辩,前者虽气韵优雅,但曲高和寡,后者虽通俗浅显,却知者广泛。当代电视媒体领域的受众接受心理格局同样存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审美接受现象。整体上看,当前电视类古诗词节目把本是“阳春白雪”优雅之态的古代诗词放到“下里巴人”的通俗演绎模式之中,构成了表现形式上寓雅于俗的基本特征。

1.意蕴阐释的通俗性

电视类古诗词节目的寓雅于俗表现为诗词意蕴阐释的当代性,以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大众化传播方式来阐释古典诗词中的意旨内涵。客观上讲,古典诗词的产生背景与当代社会的文化语境存在差异,这意味着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在意蕴阐释上,需要打破古今差异造成的两种不同信息接受体系之间的壁垒,若是简单地将古典诗词的内涵意旨本色传达,难免陷入晦涩难懂的尴尬处境。如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栏杆”意象,这个词所指的器物形态与存在功用在古今差别较大,如果完全套用当代的“栏杆”概念进行讲解,很难让受众体味诸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等佳句的意境。因此,当前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在文化阐述方面多是采用通俗性较强的表达策略,以浅白直露化语言结合当代意识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蕴进行阐释,使之更适应当代电视节目受众的接受心理。如在阐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客居都城长安的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时,《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的主讲嘉宾都引入了当代社会的“北漂”现象,通过“北漂”群体的生存环境、奋斗理想和异乡心态来解读客居长安诗人作品中的文化意蕴,从而在古今两种不同的文化信息接受体系之间实现串联,引发了受众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真切共鸣。

2.节目设置的通俗性

电视类古诗词节目的寓雅于俗还表现为节目设置的通俗性,特别是节目对娱乐满足功能的重视。关于娱乐满足功能之于电视媒体的意义,约翰·菲斯克在《电视文化》中有过如是表述:“不论人们对电视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喜欢看电视,而且看电视是人们生活中快乐的主要来源之一。” [1]可见,满足受众于荧屏中获得欢愉感是电视节目得以存在的重要因素。当前电视类古诗词节目的制作方普遍深谙此道,在节目设置上,他们把相对严肃的古诗词主题纳入娱乐节目的通俗形式当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受众在观看节目时获得的欢愉感。

首先,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善于通过节目设置来提升受众的期待视野。如竞赛模式的广泛采用,围绕着古诗词主题制定相关赛制,营造紧扣受众期待视野的连续性看点,很多电视类古诗词节目都包含选手群体答题积分突围、抢答、对战、攻擂、守擂等充满竞争意味的流程设置,这与当前各档歌舞选秀类娱乐节目十分类似;再如在对垒选手的安排上,节目制作方常常会选取性格上截然不同、能力上旗鼓相当的两位选手进行攻守较量,进行具有针锋相对意味的对抗,制造一种强烈的预设期待,使得观众对节目投以更多的情感。

其次,当前电视类古诗词节目设置的通俗性还体现为作为一档文化主题节目,其并没有完全基于深层次的艺术感悟进行构建,而是十分重视受众视觉与听觉层面的感官体验。例如节目普遍善于使用声光电等舞台技术手段来展现古典诗词的意蕴,《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背景为古典诗词常出现的明月意象,而每当有选手上台答题,答题区便会被灯光映射出山水泼墨景象,配乐则使用霓裳羽衣曲等,营造优雅的古典氛围与气韵,给受众带来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

二、瑕瑜互见的传播评价

电视类古诗词节目的迅速崛起为受众带来新鲜易懂的视听体验,具有媒体运营与文化宣介的双重意义。但此类节目由于力争获得更广泛观众的定位,普遍存在制作流于形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应有的传播价值。

1.电视媒体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融汇共荣

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为当前电视媒体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提供了一条融汇共荣的新型发展路径,它一方面在节目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的背景下丰富了电视节目的题材资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受隔阂。据酷云EYE的收视率统计显示,2017年2月7日《中国诗词大会》收官战收视率突破1%,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优势明显[2] 。这有力地证明了将古代诗词经典与通俗性节目设置相结合这一方式在满足受众接受心理方面的重要价值。

不同于当前部分高收视率电视节目思想价值的浅薄,电视类古诗词节目所带来的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首先,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在受众个人品德塑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众所周知,媒体对受众意识形态的影响至关重要,受众长期接受什么类型的媒体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以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对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优秀品质进行宣介,可以有效地提升受众的素养修为。如“一片冰心在玉壶”“留取丹心照汗青”“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佳句中的修身爱国情怀对培养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其次,电视类古诗词节目是对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文化政策的一种响应。现阶段世界文化格局处于各种文化形态的全球化互渐当中,而媒体对这种互渐效应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传播方式使得各种文化之间的沟通更为深入、广泛。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文化仍在全球化中占优势地位,其对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考验。这就要求媒体在促进全球化的同时,也应对本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发挥应有作用,而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可以作为践行这种媒体职责的有效形式之一。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绚烂瑰宝,但在当下受到很大冲击,如鲜有诗歌创作从业者以古典格律技法进行创作,而业余读者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拜伦、雪莱等西方诗人的作品,以至于人们提出了“中国是否还是诗的国度”的质疑。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下降的一种表征。而提升人们对古典诗词艺术成就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的成功播出掀起了全民研习古诗词的热潮,古典诗词艺术之美让广大受众叹为观止,受众折服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成就,对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发挥了很好的效用。

2.形式构建对主题表达的限制

形式与内容向来是媒体节目构建的两个基本方面,但是当前的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存在重形式而轻内涵的现象。在传播手段方面下功夫较多,尽可能地创造适应受众接受心理的节目形式,而在具体的传播内容上投入的才智相对较少,甚至将古典诗词当成串联节目各环节的线索,部分节目将古典诗词的主题丢弃,仅注重节目的娱乐功能。比较典型的是当前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中普遍存在的“情节冲突主题”挤压“古诗词主题”问题。制作方经常在节目中刻意制造和放大一些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以此来迎合受众接受心理的满足感,这种传播策略固然有扩大古诗词经典作品受众面的积极意义,但也不可以避免地影响了节目本身诗词主题的表达。即便是一些制作较为上乘的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也存在类似问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戏剧性冲突的期待视野,制作方在有限的节目时长里设置了攻擂守擂等复杂的选手淘汰机制,但在诗词蕴含阐释方面给予的时间较少,所邀的学者嘉宾仅能对节目中出现的一小部分诗句做出较为浅层的讲解。在这种节目模式下,多数受众只能体会到诗句的韵律对仗之精妙,而对其中隽永的蕴含则难有感悟。古诗词作品在这里主要是作为一种符号意义而存在,被淡化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属性,整档节目更近似于一场展示参赛选手博闻强志能力的悬念迭生竞赛,脱离了传播古典诗词艺术的节目宗旨。

三、文媒深融的发展之道

在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上,电视类古诗词节目要在坚持适应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原则下,进一步深化文媒相生的发展理念。这里的“文”是指古诗词的节目主题,节目制作方要避免因节目形式的建构使得古典诗词主题被淡化,其与“媒”的融合应当是更见深度、更具原创性的融合,立足电视媒体又不局限于电视媒体,通过加强与其他媒体形式的合作来促进电视类古诗词节目的发展。

1.媒体类型层面上的融合

在当代的传播环境下,没有哪种精神文化消费品能够仅靠单一的媒体类型传播而获得成功,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亦是如此,其需要一种跨媒体间融合联动的发展理念。但当前节目制作方在此方面的尝试,主要还是表现为简单地将电视节目进行网络化播放,或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电视端节目进行广告宣传,合作的范围及深度有待提高。制作方应创新性地开展与其他媒体形式的合作来进一步满足受众接受心理,多维度促进电视端节目本体的发展。以开发与节目主题相关的原创手机APP为例,河南卫视的汉字类节目《汉字英雄》就在此方面为古诗词类节目树立了良好的范式。《汉字英雄》在开播之际就推出了与节目同名的一款游戏APP,观众只需将其下载到智能手机上,就可以和节目中的选手同步参与汉字游戏。 《汉字英雄》的竞赛机制也恰好迎合了其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的、带有一定紧张感的心理活动定位,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娱乐享受。该款APP以独特的受众接受心理满足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收看电视端的《汉字英雄》直播,扩展了节目的收视份额与影响力。

但遗憾的是,类似的原创APP开发在当前的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中鲜有出现,或是在有效性方面存在欠缺。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质量在电视类古诗词节目中无疑居翘楚之列,但其在相关原创APP的开发上却不尽如人意,与该节目精良的电视端制作相比,APP的开发显然还有许多完善之处。不少用户反映节目组开发的答题APP系统反应缓慢,兼容性差,很难与电视媒体同步,这无疑给受众的接受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第二季节目在2017年春节期间CCTV1黄金档开播以来,一众诗词主题的手机APP在下载市场上活跃起来,其中一款名为“挑战古诗词”的答题积分型游戏APP更是走红一时。但是考察这些取得较大下载量的相关APP,没有一款是持有第一手电视媒体资源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开发的。

制作方也可将当前流行于网络自媒体的“美拍”“小咖秀”等概念运用到节目的跨媒体发展中去。众所周知,诗词本身就与音韵相通,词牌在诞生之初就是乐曲,所填入其中的文字类似于“唱词”。基于这种韵律属性,制作方可制作相关的网站或是APP,用户可自行上传古典诗词主题的个人朗诵、吟唱或是弹奏视频,择其演绎效果优秀者在电视端节目上播出,由来自文学与声乐两方面的专家共同点评,甚至进一步选拨突出选手赴节目参加现场表演,最终决定名次,以此调动更多受众关注电视端的古诗词节目。

2.媒体信息层面上的融合

信息是媒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当前,电视类古诗词节目文媒深融的发展之道应包括信息层面上的融合,将古诗词主题纳入整个媒体语境的既有信息舆论场当中,积极寻求与当代意识的契合互通点,更有效地在古典诗词展现与受众接受间实现同构。诚然,近年来活跃于荧屏的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研习热潮,但整体上看,该类节目对受众所能发挥的影响主要源于自身较为精良的制作,基本属于依靠节目本体所创造的传播效应,毕竟还是有其局限性,如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的受众群体进行传播时会遇到较大困难。因此,电视类古诗词节目的制作方应放眼于宏观的媒体环境,把握整个社会信息舆论场的即时动态,在当下最具热度的媒体信息话题中选取与古代诗词经典相结合的因素,借助这些媒体热点信息对受众进行传播,无疑会在满足受众接受心理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如节目制作方可以尝试与影视媒体所创造的热点信息话题相结合,特别是一些正在热播或是已成经典的电视剧、电影等,挖掘其中可能存在的古典诗词元素。2015年末开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就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话题借助对象,该剧所展现的东周时代背景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大源头,即《诗经》与《楚辞》诞生的年代,电视类古诗词节目制作方可以开设与之相关的探讨专题。如结合剧情中楚国从威王时代独占天下之半到怀王时代郢都沦陷的悲剧及屈原投江的片断,向观众介绍《楚辞》中一些名篇的思想意境——“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所赞颂的楚国先人辉煌的创业史,“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屈原对国事的忧患,这样受众就会更容易接受理解。这种将古典诗词主题的传播建立在受众面已经成型的热点话题基础之上的方式,可以缩小古典诗词艺术与当代受众接受心理存在的时空距离感,扩展节目的受众群体,有利于古典诗词作品的大众化传播。

|参考文献|

[1]約翰·菲斯克. 电视文化[M]. 祁阿红,张鲲,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24.

[2]网易新闻. 《中国诗词大会》成春节期间收视率最高节目之一[EB/OL]. http://news.163.com/17/0211/00/CCV2NHAL000187V5.html.

猜你喜欢

古典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