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编辑的职业素养与追求

2018-01-09方颖芝

出版广角 2017年17期
关键词:职业工作

【摘 要】 文章从传记电影《天才捕手》的台词——“生命的力量在于从事重要且有利于他人的工作”“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和“陪伴本书作者度过了人生中最苦痛的日子”入手,分别探讨了编辑的职业自豪感、职业敬畏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投入感等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追求,并就新时代如何做好编辑这一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关 键 词】编辑;职业素养;职业追求

【作者单位】方颖芝,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好莱坞传记电影《天才捕手》在国内上映。影片讲述了美国最伟大的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编辑人生及其与作者的情感故事,再现了20世纪重要文学作品诞生的细节始末。《天才捕手》可以说是编辑出版从业人员最好的职业教育片,影片展现了编辑工作的激情四溢,引发了很多编辑与出版工作者的共鸣,给他们带来激励和震撼,当然更多的还是思考。

新时代下,编辑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职业追求、职业品质与职业信念?面对日新月异的出版大环境,编辑应该怎样做编辑,怎样去发现和培育作者,怎样做出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出版工作者不断思考并付诸实践。

电影里的這位每日手不释卷、一笔一画批阅稿件的编辑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他不仅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革命,而且重新定义了编辑这一职业的意义。

几十年“为书籍的一生”,使珀金斯成了出版界的传奇。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他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对出版的尽责,对作者的爱护,对作品的尊重,对编辑这一职业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才华、热情。当全家人去度假,珀金斯选择留下来继续改稿;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看稿子;每周有六个晚上在办公室加班,每天都踩点赶最后一趟班车回家。不仅如此,珀金斯还是作者最好的朋友,给予他们最真诚的支持和鼓励,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

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正是需要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才有可能让一部部佳作问世。本文从电影里几句震撼人心且发人深省的台词入手,谈谈编辑的职业自豪感、职业敬畏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投入感等新时代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追求。

一、生命的力量在于从事重要的且有利于他人的工作——编辑的职业自豪感

出版人要实现责任担当,首先要深刻认识出版与编辑工作对人生、对作者、对读者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树立职业自豪感。

毫无疑问,编辑是神圣的职业。自古以来,书籍传播知识、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安抚心灵。“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编辑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而且是值得追寻一生的文化事业。编辑不仅是一份具有技术含量同时也具有社会价值的工作,它关系着人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本好书的问世与传播,离不开编辑凭借专业学识和职业素养来选择、润色、删改、审校和出版。编辑从事的是“重要的且有利于他人的工作”,是图书出版的核心,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出版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社会意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在参与时代文化的创造、积累、选择和传播,自己是文化产品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审定者和判断者,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何等重大,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

编辑只有认同自己工作的价值,才会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才会有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意识与职业灵感。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相比金融、计算机等行业,编辑收入不算高,但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需要有志之士能沉下心来投入其中。与书结缘,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相信所有的编辑都是因为爱书而去做书,这种职业自豪感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

“干一行,爱一行”,当代编辑应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培养和树立职业自豪感。编辑工作被认为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看稿、校稿、编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时间长了编辑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后,很多出版社的新编辑不再享受事业编制,编制的不同带来了待遇、福利和企业认同感、价值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差异。随着传统出版业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容易使传统出版编辑产生迷茫,但编辑工作又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工作,没有动力何来创造力?职业自豪感是编辑内心深处愿意投入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获得快乐的源泉,不仅对编辑个人,而且对出版单位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出版企业在转企改制和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应关注编辑和编辑团队职业自豪感的培养,塑造积极、健康、乐观的企业文化。真正热爱出版工作的编辑,不会在乎物质与名利,却能在工作中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二、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编辑的职业敬畏感

“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在一本书付梓印刷之前,我们每一位编辑都应该问一问这个问题。编辑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编辑需要有鉴别书稿优劣的眼光、挖掘与提升稿件价值的水平,需要真才实学,需要专业素养,还需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各种新知识、新变化。处理一部书稿时,我们需要对读者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需要理解和尊重作者,需要寻根溯源,需要有科学依据,需要合情合理地加工润色。编辑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依靠大量的经验和积累,要想做出好书,编辑必须在工作中、生活中潜心钻研[2]。笔者认为,编辑一定要对文字、对编书心怀敬畏之心,并时时检验自己的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编辑不仅要成为所编辑领域的杂家,而且要成为专家。

正是因为珀金斯时刻怀着“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这样的职业敬畏感,他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编辑。在我国出版史上,张元济、邹韬奋、陈原等众多先贤,秉承一丝不苟、勤奋严谨的职业精神,为我国出版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图书作品。伟大的文学家、编辑出版家鲁迅在谈到编书办刊时说,“我在过去的近十年中,费去的力气实在也并不少,即使校对别人的译著,也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去,决不肯随便放过,敷衍作者和读者的”[3]。这是伟大的出版家做出的表率。在我国出版史上,也留下过不少粗制滥造的痕迹。明代后期印书成了文化时尚,可惜大多校勘不精、错漏严重、擅易书名、乱删内容、随意篡改、自以为是,以致把古书弄得面目全非,为后人诟病[4]。这是历史留下的教训。

已经成为名编辑的珀金斯还时时自问:“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这更提醒我们普通编辑,要常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严谨处事的职业敬畏心。随着出版行业以市场为导向,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编辑的理念、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处理态度,都会对书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的编辑在编辑几部作品获得成功后过于自信,仅凭其固有经验或主观判断对书稿提出各种修改建议,但实际上不是使书稿“变得更好了”而是变得更坏了。编辑对稿件必须仔细研究,拿出真知灼见,在反复推敲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和修改方向,使稿件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尤其是在出版行业转向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出版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编辑更不能因为赶时间、贪多求快而忽视自我反省、自我审视与自我鞭策,这是珀金斯理念带给我们的一大启示。

三、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编辑的职业使命感

“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是珀金斯的一句名言,它道出了一个出版人坚定的出版理念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编辑的使命是什么?不遗余力地出好书——用专业的眼光选书、以认真的态度编书、以奉献的精神做书,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營造阅读氛围。出版人肩负的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责任,正是因为书很重要,编辑如果稍稍缺乏定力和责任心,质量不过关、错误百出的图书就有可能流入市场,毒害读者。这与食品行业生产劣质产品的性质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出版工作者没有理由不以一种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来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图书是精神产品,不允许粗制滥造,如果在精神上让读者吃“三聚氰胺奶粉”,那是编辑最大的渎职。

以教材出版为例,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2017年7月7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体现了国家对教材编写质量和出版意义的高度重视。这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教材领域成立国家机构。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等,都集中体现在教材之中。在教材出版过程中,图书编辑无疑是减少差错、控制质量的重要一关,工作职责之重不言而喻。编辑要做的就是把最好的图书、以最好的状态交到读者的手里。郝铭鉴老师说得好,“李克强总理提倡的工匠精神,适用于一切行业。何谓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第二是视产品质量如生命,第三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第四是能保持专注的工作状态……当代中国出版正需要有这样一种精神” [4]。

编辑的职业使命感要求编辑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炼就“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一个小差错,对每一个改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虽然编辑工作有三审制可依,但做精做粗、做快做慢,是尽心竭力还是应付了事,不是完全能够用规章制度来衡量的,必须依靠编辑内在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编辑时刻牢记“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那么其政治意识、差错意识和质量意识会不自觉地加强。

四、陪伴本书作者度过了人生中最苦痛的日子——编辑的职业投入感

影片中,珀金斯为作家沃尔夫呕心沥血,远远超越了一个编辑的职业本分。他与几位大作家都是一生的挚友,可以说对作者投入了毕生的真情实感。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和编辑的关系也曾经非常密切。国内的出版社以前有专门的招待所,一旦小说将要发表,编辑就会通知作家住进来改稿。贾平凹、陈忠实、蒋子龙、张炜、冯骥才等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个著名的作家,都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招待所里留下身影[5]。而现在,虽然联系更加便捷,但编辑与作者之间深层次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却大不如以前,更多地变成了利益的驱动。那么,编辑与作者到底应该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

笔者认为,首先,编辑要懂得欣赏作者、珍惜作者。好的编辑能慧眼识珠,不仅能看到作者的潜力与价值,还能像发现宝藏一样珍视作者的才华,愿意投入时间去陪伴作者与图书一起成长。其次,编辑要能够充分把握作者,与作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前提是基于编辑严肃认真地对待作者的作品,提出合理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如编辑清楚什么样的题目更能吸引读者,清楚什么长度的作品最适合出版,能找出作者文稿中的差错,能设身处地为作者的作品出版与推广考虑,作者会觉得编辑理解他,会感激编辑的帮助,牢固的信任感也由此建立。再次,编辑要尊重作者,善于激发作者的潜能。不论作者有无声望,编辑都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作者,哪怕他们初出茅庐,也要尊重并认可作者的劳动,尽最大努力挖掘、发挥、调动、鼓励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情绪饱满,从而发挥更大的潜能。尤其是年轻的作者,他们很重视编辑的帮助,如果第一本书在某出版社出,他们就可能成为这个出版社一辈子的作者。编辑要树立“一切为了作品”的信念,投入地扮演好编辑的角色,投入地经营与作者的关系,从而出版更多优秀的图书。

珀金斯是所有编辑出版人的楷模和榜样,他的编辑感悟对当代编辑工作产生诸多启示,他的编辑人生激励着我们成为更好的编辑,去创造更好的出版时代。天才编辑历史上也许只有那么几个,但是平凡的编辑一样可以努力创造一个不平凡的出版人生,只要我们热爱出版、心存敬畏、不忘使命、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 肖俊南. 出版人的政治意识与责任担当[J]. 中国出版,2015(23):48.

[2]熊捷. 一个编辑新人的职业感悟:要对文字怀敬畏之心[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5-27.

[3]商金林. 无职、无位、无禄的编辑[J]. 出版人,2016(10):20.

[4]郝铭鉴. 做书要有工匠精神[J]. 编辑学刊, 2016(4):1.

[5]彭晓玲. 《天才的编辑》无法复制的编辑传奇[EB/OL]. 第一财经. http://www. yicai. com/news/5253275. html,2017-03-24.

猜你喜欢

职业工作
PHONEY WAR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