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研究

2018-01-09林玲

出版广角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译介三体走出去

【摘 要】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关 键 词】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学理论;海外出版

【作者单位】林玲,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历史与中国文化形态;二是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及服务。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文学“走出去”是通过翻译实现传播的一个过程,中国文学成功地“走出去”,也就是中国文学成功地被传播出去。近年来,中国有不少文学作品成功走出国门,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余华的《兄弟》、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在欣喜于这些已有的成绩之余,我们也要分析清楚他们成功的原因,以便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译介学理论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传播,译是翻译,介是传播。而翻译仅仅是传播的开始,翻译之前要考虑译本的选择,译者的选择,翻译之后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译本的流通传播,译本的影响等问题。综合而言,就是要考虑中国文学翻译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这五大要素。

本文将以译介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为例,探讨中国文学成功“走出去”的有效模式,并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翻译的成功要素。

一、 译介内容

译介内容指的是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不是所有翻译出来的中国元素都会得到海外读者的青睐,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是重中之重。从作品的角度来说,首先要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而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就要考虑作品的意识形态是否与目标读者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相符合,是否存在文化上、历史上的理解鸿沟。如果两者一致,就容易使目标读者接受;如果两者相悖,则很有可能会遭受冷遇。除了要考虑意识形态是否相符合,還要从诗学的角度考虑作品的文学技巧、体裁、主题、象征、典型人物与环境的集合。从作者的角度来说,选取的作者最好是知名作家,或者作家本人是所在国的畅销书作家,这些作者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其作品也会具备一些先天的市场价值。

以麦家的谍战小说系列为例,其作品主要以谍战为题材,重点描绘重压之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对于这样的题材,无论是西方读者还是中国读者,都会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加入一点中国元素,可以让西方读者感受到一些“异国情调”,这样的作品受到欢迎是可以预见的。此外,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于2015年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雨果奖是科幻小说界的最高荣誉,获奖的小说往往都会出版,获奖标志还会被印刷在封面上用于宣传。《三体》这部作品虽然稍微涉及一些中国历史背景,但是并没有过多渲染。《三体》的主题是外星文明入侵地球,重点在于人性的描绘,而对人性的描写是属于世界的。而余华的《兄弟》,是2009年瑞士时报评出的21世纪世界出版的15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兄弟》这部作品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作者喜欢用简单传神的动作与对话刻画人物,二是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扁平化的,甚至连人物的姓名都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些特点能够降低文学作品本身的阅读难度,帮助西方读者迅速把握作者的用意。

二、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指的是作品的翻译者,也就是“谁”在翻译。这个“谁”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对于文学作品翻译而言,译者无疑是仅次于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者说是不亚于作品的一个因素。译者基本决定了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最终决定翻译作品的成败。而讨论译者,往往也离不开翻译本身,一般而言,讨论翻译往往注重“忠实还原作品”这个原则。可仅仅讨论文本翻译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考虑译者这个最具变化的因素。译者基本分为三类,一是中国本土译者;二是海外华人译者;三是海外汉学家译者群体。

以莫言的英译作品为例,2012年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大家一致认为,是葛浩文的翻译成就了莫言,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但葛浩文的作用无人可以否认。葛浩文是美国圣母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教授,专攻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事中国文学教学三十多年。他常年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翻译,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不仅熟悉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也了解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了解西方出版市场,还能够同西方出版机构、学术界、新闻媒体等顺畅沟通。在翻译莫言的诺贝尔作品以前,他已经跟踪莫言的作品很久了,据说早在1988年就和莫言有了联系,非常了解莫言。葛浩文凭借自身大学教授和翻译大家的身份,以及他对莫言的了解,其翻译的莫言作品自然具有很大的可信度与可读性。葛浩文并不仅仅是对莫言作品做“精确地还原”。事实上,他对莫言的作品做了基于自己理解基础上的翻译“归化”与改写等翻译策略处理,让莫言的作品有了西方文学的色彩,从而令西方社会更容易接受和欣赏。再看刘慈欣的《三体》,《三体》的译者是刘宇昆,他本人是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精通中英双语,其作品曾经获得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基于自身的背景和经历,刘宇昆能够很好地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准确又合适地翻译出《三体》中科幻背景下的人性思考元素。此外,国家汉办资助的“今日中国文学”系列,译者主体就是高校优秀的外语教师,他们一般都有在海外生活或者求学的经验,比较了解西方文化。但他们毕竟不是译入语的母语使用者,尽管了解西方文化,也还是有先天不足,翻译的作品自然会和西方读者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译介受众

译介受众指的是读者。好的翻译并不等同于能够拥有普遍的接受度。翻译得再好,可能也只是文本上的好,如果不考虑读者的需求与喜好,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则无从谈起。考虑读者,就要考虑作品本身的可读性。可以将译介受众分为一般大众读者和精通双语的汉学家等专业人士。一般大众读者是我们的主要传播对象,人数众多,影响巨大,但他们也会受到学术界专业人士的评价的影响;专业人士则会在媒体上发表对作家或者作品的评价,对普通大众产生影响。影响读者接受度的因素主要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读者心理。总体来说,符合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作品更易得到西方读者的认同和接受。但从读者心理来说,当读者期望获得多角度信息的时候,单一的内容会让读者因过于熟悉而产生厌倦。因此,如果翻译作品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异域风情也会引起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如果读者是基于娱乐消遣的目的进行阅读,过多晦涩的异域文化就会造成读者阅读理解的困难,也会大大削减西方读者的接受度。可见,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作品的内容还是要以读者的需求为依据。

以《三体》为例,其海外读者主要是普通大众中的科幻小说爱好者,从亚马逊的读者评价来看,大部分评价都是四星或五星。并且,他们对作者的评价基本都是积极正面的,平均下来甚至高于对美国本土一般科幻小说的评价。海外读者认为《三体》背景宏大,想象丰富。这些都是因为《三体》三部曲的内容,除了第一部涉及一些中国背景,第二部和第三部主要描写的是外星文明入侵之下人类的命运这个恢弘主题下各类人的挣扎,作者又通过各类人的命运展现了作者本人对于人性的认识和思考。而对灾难下人性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再看余华的《兄弟》,为什么《兄弟》这部作品在国内被评论界认为“文字粗俗,结构混乱,思想阴暗,情节虚假”,而在海外却被一致欣赏,甚至被主流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热烈推荐,认为其反映了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对比引人深思,为什么西方读者喜欢这类主题的小说,难道西方读者天生就喜欢丑化中国的作品吗?事实上,我们从已有的西方文学作品和电影中不难看出,西方民众尤其是美国民众对政府有着天生的不信任,如在文学作品偏好方面,美国人特别喜欢讽刺、批评政府的作品类型。从这个角度来说,《兄弟》这部作品的批判性不过是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这是西方读者的阅读定势决定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喜欢丑化中国。

四、译介途径

译介途径指的是翻译作品的传播途径或者媒介,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主要传播途径或媒介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图书、报社、出版社等。王珺表示,中国出版物出口的主要瓶颈就在于海外发行渠道不畅。没有有效的译介途径,再好的翻译作品都避免不了被埋没、被忽视的命运。作为译介途径之一的出版社,其選择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定会考虑该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为了实现较好的市场价值,出版社往往会通过各种商业化运作,为翻译作品做一些推广宣传。而其他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也是推广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重要途径。另外,国际书展也是宣传推广的好时机。

以《三体》为例,其在海外出版发行选择的是托尔出版社,它是美国最大的科幻小说出版社,在科幻小说出版界很有威望。在《三体》英文版出版销售以前,托尔出版社就已经开始在各个媒体造势了,其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刊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进行市场热身,后来还专门邀请知名的科幻作家、书评人对该书进行评论。在亚马逊首发日,还专门把“中国最畅销科幻小说,西方首次发行”作为宣传标语。《三体》英文版的销售确实表现不俗,其精装版的首日销量拿到了亚洲文学区的第一名。另外,余华《兄弟》的平装版是由Anchor出版社出版的,该出版社始建于1953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美国平装书出版社。《兄弟》英文版出版后,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著名书评人莫里·克力根(Maureen Corrigan)发表了热情的评论,《华盛顿邮报》和著名图书销售机构Barnes&Noble也给出了同样正面、积极的评价。显然,《兄弟》的热卖,离不开这些书评人和相关机构的热情推荐。

五、译介效果

译介效果,也就是指,中国文学翻译作品是否到达了读者,是否使其愿意接受中国的文学作品,是否使其在作品的影响下有相应的感情和态度的变化。中国文学翻译作品是否能成功地传播出去,能否对西方读者产生影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今,和日本文学相比,中国文学作品无论是从销量还是从影响力来看,都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这固然有中国的文化、伦理、生活等同西方社会差距太大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译者培育、传播途径、受众意识、中国文学内容本身几个方面,都有值得努力的空间。而翻译的作品是否能够产生效果,最终也会受前面几个要素的影响,翻译效果是这些要素合力产生的结果。

无论是莫言的英译作品,还是刘慈欣的《三体》英译版,或者是余华的《兄弟》英文版,都可以看出,他们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在译介内容、译介主体、译介受众、译介途径几个方面都有可取之处,才取得了较好的海外传播效果。

六、结语

综上,中国文学要成功“走出去”,真正为西方读者普遍接受,需要从内容、译者、受众、途径几个方面联合发力,方能达到理想的译介效果。从译介内容来说,中国文学外译最好是选择那些没有明显意识形态冲突,既有世界普适性又有中国文化属性的作品。从译介主体来说,本土译者固然在理解中文文本和文化方面有着突出优势,但在译入语方面的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还是要多多借力海外汉学专家和海外华裔译者的优势。考虑到海外优质中文译者的匮乏,不妨采取中外合作的模式。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依靠民间力量和个体译者的力量,也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学习海外驻地翻译的做法,也就是国家资助海外翻译家到中国短期居住,体验中国文化,结交中国作家与出版人。从译介受众来说,中国文学翻译要培养读者意识,区别专业学者与普通大众读者,顺应他们不同的阅读心理。从译介途径来说,我们要大力加强中国出版社、中国作家同海外出版社的联系,借力西方出版社的本土优势,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引入海外文学代理人,利用好海外书展这样的国际平台。必须要强调的是,这几个方面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与好的海外出版社合作,该出版社往往也可以在海外找到合适的译者,更能利用自身的本土优势,根据西方读者的需求和习惯进行翻译,并做好图书出版发行的相关工作,最后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出版传播的战略研究——以《兄弟》英文版的译介与传播为例[J]. 出版广角,2014(16).

[2]贺亚玲. 中国文学走出国门——以《三体》英文版为例[J]. 出版广角,2016(13).

[3]鲍晓英.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译介三体走出去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