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

2018-01-09刘恩亮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患肢例数下肢

刘恩亮

潍坊学院医院外科,山东潍坊 26106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该疾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同时会并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使得死亡率不断增高[1]。该疾病的主要诱因包括久坐、口服避孕药、肥胖以及妊娠,患者通常在发病后会出现患肢疼痛、发热和肿胀的临床症状表现[2],部分患者在病发后症状不明显,只表现出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使得临床诊断的难度加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该次研究将会对选取该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在22~87 岁,平均年龄为(56.4±5.8)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在23~88岁,平均年龄为(55.7±5.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非手术治疗,患者需要保证足够的卧床休息时间,期间对患者的患肢周经的变化情况做详细的测量与统计,应当注意禁止对患肢实施按摩与热敷。给予患者抗凝、祛聚治疗,皮下注射4 000 u的低分子肝素,每天用药两次,用药时间维持7~10 d;同时可以配合使用丹参注射液来改善循环,用药时间为7~14 d;此外患者每天晚上需口服肠溶性的阿司匹林,剂量为100 mg,也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剂量做相应的调整。当患者的下肢肿胀症状得到改善时则口服华法林片进行治疗,通常与低分子肝素钙同时使用3 d,剂量为2.5 mg,每天用药1次,对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监测,治疗时间为半年左右。祛聚则给予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剂量为500 mL,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用药,每天用药1次,用药时间为5~7 d。研究组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实施导管介入溶栓治疗;一半患者实施经患肢浅静脉溶栓药物治疗,一半患者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进行治疗[3]。研究组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肺动脉栓塞进行预防。

1.3 统计方法

将得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的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1.4 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治愈,无效:患者的症状相比治疗前没有发生变化,有效: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已消失,病情得到控制,均完全治愈,治疗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并发症症状包括肿瘤转移、胸闷、憋气、咯血等症状,并发症发生率=(肿瘤转移例数+胸闷例数+憋气例数+咯血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有6例无效,21例有效,23例治愈,总有效率为88.0%,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有1例无效,14例有效,35例治愈,总有效率为98.0%,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患者的血液高凝、血流缓慢以及血管的内膜发生损伤,有相关报道显示[4],左下肢患病的几率高于右下肢,是因为右骼动脉横跨在左骼静脉上。下腔静脉滤器属于一种过滤装置[5],在腔静脉内的位置放置,可以在保持下腔静脉血液畅通的同时,对其血栓起到拦截作用[6],避免大块脱落的血栓块进入至肺动脉内,而导致形成致死性的肺栓塞。滤器则只能对血栓起拦截作用,对已经进入肺动脉内的血栓没有作用,因此则需要与降血脂和活血等药物配合使用,改善血栓症状,从而预防新血栓形成[7]。

与此同时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但该次研究在进行手术之后选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中选用微量泵将尿激酶持续泵入,再配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以及相应的扩血管和降血脂药物,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而非手术方法治疗则会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效果相较于非手术方法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预防作用,同时患者的并发症相对较少,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对患者及时实施抗凝、祛聚治疗能够对患者的患肢肿胀现象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1]邓娟娟.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8):2570-2571.

[2]余成,黄小斌,郑君,等.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5(2):285-286.

[3]袁旭,何明菊.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9):277-278.

[4]邢雷,黄剑波,孔令泉,等.乳腺癌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1):40-41.

[5]王钦义.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30):54-56.

[6]李新建,刘党胜.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11(2):185-186.

[7]张淑文,王丽娟,王树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3):3128-3129.

猜你喜欢

患肢例数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