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文化修养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锤炼
——由2017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文化常识题引发的思考

2018-01-09

名师在线 2017年14期
关键词:常识江苏考查

姜 晖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 226001)

注重文化修养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锤炼
——由2017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文化常识题引发的思考

姜 晖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 22600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维度。语文学习过程是提高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加大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考查力度是大势所趋。所以注重文化修养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锤炼刻不容缓。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渗透可以采取多步走的策略,引领学生一步步迈向更加绚烂多姿的文学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修养

引 言

2017年江苏高考已尘埃落定。随之而来的是各界对于高考试卷命题铺天盖地的分析评论。其实,学问研究本无对错之分,各抒自我之见,皆成一家之言。作为中学一线的普通语文教师,我利用暑假之闲,研究了今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卷。我个人感觉,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整体平和中确有几丝微澜。其中,文言文阅读的第7题,出奇设题,考查了很久没有在古文阅读中考查过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不由让我对此类题型更加关注。

一、背景分析

江苏省是从2004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的。2008年高考改革之后,文理试卷命题有所区别,在文科类考生的Ⅱ卷40分附加题中有固定明确的文化常识以及名著文学知识等考查题型。近几年,在Ⅰ卷的第一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类的题目中,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类的题目也时有渗透,但类型多变。

比如:2010年、2011年语用题中用填空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小美人鱼》故事的作者和出处以及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这些是对中外作家作品的最简单直接的考查题型。2014年谦敬词的判断,2015年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理解,2016年诗词语境判断、文章分组拟题、文艺演出专场对联等题目,以及今年语用题中关于杜甫草堂的对联判断,都是从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得体角度所进行的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考查。

二、题目设置、考查重点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类,其本身在题目设置上不可能有太多新的花样,无非填空、选择或是问答题型。文学常识题多关注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文学潮流等内容;文化常识题则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语言文字、历史遗迹、社会思想、政治制度、人口民族、饮食特色、工农生产等方面。它们考查的是学生日常积累的能力,难度系数肯定不高。当然,今年高考在古文阅读中,以选择题型单独考查一道典型的文化常识题,我认为既属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对“高考考试说明”的关注。考试说明是考生高考复习的指向标,像语文试卷,考哪些题型、能力层级如何都有详细的分析讲解。不但要关注今年的考试说明,还要与往年的进行比较。往往新增的考点说明都是有出题倾向的重点。

说到比较,肯定有人会质疑,因为今年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于古代诗文阅读这块内容的复习要点和往年一样,无论是“识记”还是“理解”层面,都未提及对文学常识的复习要求。但是,如果研究仔细透彻的考生应该会关注到在“命题指导思想”这一部分中有一处细微的变化,它提到“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弘扬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往年所没有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导向,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关注本省考试说明以外,我们还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因为即使是像江苏这样高考单独命题的省份,其考试说明也是要以全国考纲为蓝本的。再加上近两年,许多省份纷纷取消高考单独命题,统一采用全国卷,在这种大趋势下,就更有必要研究全国考纲。而事实证明,拿今年的江苏考试说明和全国考纲对照,就会很明显发现,在文化常识考查这一块,全国考纲的要求比江苏考试说明更为细致到位。

首先,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全国考纲和江苏考试说明都强调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六个层级,但全国考纲在“识记”层面明确指出:“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这在江苏考试说明中并未强调。

其次,在关于“古诗文阅读”的理解层级中,江苏考试说明中提到了四个方面的要求,而全国大纲中则多出一项要求,即“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而纵观近三年的全国课标卷,古文阅读理解的第二道选择题型就是和今年江苏高考古文阅读第二道选择题一样的文化常识考查题。应该说,2017年的江苏卷是照搬了全国卷现成的题型。如果考生在高考复习阶段能关注得更全面,复习得更细致,面对此类所谓的新题型也不会措手不及。

每年的高考结束后,从考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这类看似简单的文学、文化常识类题目正答率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多方面的。

1.基础知识

首先,文学、文化常识作为基础知识,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可考的内容太多了。考生复习文学常识就像复习课外诗词默写一样,抓不着边际,摸不着头脑,即使知道要考,也难以系统展开复习。加之学生个体之间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老师也不太容易抓住统一的复习切入点,只能任由学生自行开展复习。

从2008年开始文理分科,文科生有了40分的附加题考查。40分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文学、文化常识类的,无形之中,此类知识点的复习已成为文科类考生的专利。这也使得相当多的理科考生下意识地放松了对其重视程度。

2.考生日常的积累严重不足

掌握必要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在一些综艺类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鲜肉”人长得靓,歌唱得好,舞跳得棒,可是对于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类的题目却一问三不知或是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可笑之余不禁哀叹,如果学生阶段能多积累,也不至于在全国观众面前丢脸哪!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很多学生不善于积累点滴的文学常识。一些人过目就忘,刚学了李商隐的诗就忘了他是哪个朝代的人;一些人知识混淆,“诗仙”“诗圣”“诗鬼”分不清彼此;一些人浅尝辄止,像当年那道“小美人鱼”的高考题,不少学生答到了作者安徒生,却不知道他的作品《海的女儿》。在很多学生看来,文学常识的记忆工程庞大,烦琐枯燥,食之无味,弃之有理。

其实,对文学、文化常识的关注与否折射出的是我们对语文这门学科认识的深浅。说到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既是一门工具课程,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化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地域特征,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就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语文教学很大意义上是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既增强他们对文化的认知度,又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而且,还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维度。由此生发出来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当代中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核心要素。我认为所谓的“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本质、最重要的素养,是具有生命力的素养。四个维度中,对文化修养的锤炼无疑是人文最高境界的体现。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是文化获得的过程,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就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理解并提高鉴赏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开阔文化视野,加大文化自觉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态度,从而更好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不可否认,当下的教育还存在许多应试的痕迹。为了应对高考,教育往往会异化为一种形式,最显性的问题就是忽视文化修养的锤炼,这种问题在语文学习上尤其严重。即使是在文学、文化常识的讲解中,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本身的死记硬背,对于文化的发展、延伸没有过多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中对文学、文化常识渗透方法

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和文化大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风势下,加大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考查力度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注重文化修养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锤炼也就刻不容缓。教学过程中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渗透是必须做到的。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四步走”。

1.由少到多,注重点滴积累

我认为,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狠抓三个环节的积累。一是课堂环节。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都有作者,都有时代,都有相关的写作背景。这些知识,一方面教师要讲解,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自己也去搜集积累,整理起来就是丰富的知识。同学之间还可以通过交流,取长补短,积少成多。二是课外练习环节。作为基础类型的文学、文化常识题,也是要靠多多练习来强化记忆的,所以要重视课外作业中的这类题目,及时巩固纠错,加深印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掌握情况自行出题,互相考查。因为这类题目本身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学生自己完全有能力应付。三是课外阅读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在日常阅读报纸杂志、文学作品时也要积累一些盲点知识;在关注时政新闻、观看影视作品时,也要善于用文化的眼光、文学的思维去审视。

就拿2010年那道“小美人鱼”的题目来说。其实只要平时稍微关注一些新闻的人就会有印象,就“小美人鱼”是否应该被搬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曾经在丹麦国内引发过不小的争论,当时各家新闻媒体也是大肆渲染,如果当初在关注新闻时多一些积累的意识,那么丹麦、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这一系列关键信息就都会存储到知识库中去了。再比如,今年古文阅读第二道选择题A项“江左”的概念,有些考生考完后很得意地说,因为之前看过电视剧《琅琊榜》,其中的麒麟才子梅长苏,江湖人称“江左梅郎”,因为故事就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所以按照地理位置,他的主要活动地就是在江浙沪一带。

2.由点及面,学会引申迁移

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许多基础知识的积累一样,要懂得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比如学习苏轼的词,我们必然会提到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时,就应该把这一知识点延伸开去,另外七位大家是谁?分属哪些朝代?他们的字号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作?掀起过什么运动?有怎样的政治主张?……如此类推,就可以扩大知识的掌握面。就拿今年那道古文阅读题来说,所考查的文化知识点虽然可以结合文章的前后语境去判断,但是细细思考,这些知识点不也似曾相识吗?运用以往积累的知识,应该也能作答。比如C项“菽水”,对这个“菽”的理解,我们可以迁移到“五谷”的常识: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D项“趋庭”,我们马上可以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于是可以迁移到《论语》中的典故:“(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便不难想到 “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所以说,如果我们平时在学习时经常做一些迁移整理的工作,这类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3.由面到线,细化归纳整理

虽然文学常识的复习点洋洋洒洒,纷繁复杂,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复习阶段试着构建一些复习的角度,然后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线条式的归纳,有规律地展开复习。比如针对一系列的作家,我们可以按时代线索从古到今进行归纳,也可以按国籍进行分类整理,还可以按照他们作品的风格、流派进行归类。复习时如果能使纷繁复杂的文学常识形成一张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必然能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归纳阶段,一定要多做记录,勤动笔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常识的记忆不单纯是靠大脑,更重要的是靠运用。文学常识不需要像诗词名句那样死记硬背,但条理性的东西光是停留在大脑层面,时间长了肯定也会记忆淡化。唯有书面整理,及时补充,经常过目,才能记忆犹新。

4.由课内到课外,重视拓展延伸

课内所学只是沧海之一粟。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的影子,感受文化魅力。如果说在课内学习是输入积累,那么课外的学习就是输出感悟。生活中的节假日、风俗习惯都是学习的很好切入点,引导学生参观古迹,缅怀古人;观看现实中婚丧嫁娶,感受身边的传统习俗;还可以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流,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实例。

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学生自然会对传统文化的魅力心领神会,在不断的熏陶感染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朝着人格完善,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结 语

语文教学无处不体现着文化的影子,时刻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文化印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时刻注意文化的渗透,注重对学生文化修养的锤炼。我们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而做这样一项工作。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理应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一步步迈向更加绚烂多姿的文学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继往开来所必需的。

[1]白恩勇.中学语文核心素养读本——古诗文卷:前言[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7(5).

[2]徐一姝.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化渗透[J].文学教育,2013(12):70.

[3]刘忠华.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高考语文知识的社会学审视[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24):147-150.

[4]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13):40-41.

姜晖,1980年8月生,男,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常识江苏考查
数读江苏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数独江苏
靠不住的常识
数读江苏
常识:哪杯更冰凉
江苏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