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与东北经济振兴

2018-01-09胡之光陈甬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0087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北京00872

财经问题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国有经济高技术东北地区

胡之光,陈甬军,2(.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00872;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北京 00872)

·区域经济·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与东北经济振兴

胡之光1,陈甬军1,2
(1.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872)

本文基于2011—2015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和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角度考察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与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高,极大地阻碍了其经济增长,且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阻碍作用比长三角地区大;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与长三角地区相差不大,但没有发挥与之相当的带动作用。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振兴和追赶发达地区,东北地区首先应该降低国有经济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效率;最后应该激发高技术产业潜力,构造以其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东北经济;国有经济;传统产业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全国经历了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三十年更高速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带来更加持续稳定的财富增加、生产率提高和人民福利增加。尽管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出现了所谓的“东北现象”。目前对于“东北现象”并没有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准确定义,它大致可以理解为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工业企业效益下滑和工人大量失业等一系列现象。东北地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高度工业化、经济发达的“共和国的长子”,变成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迟缓乃至衰退到需要振兴的对象,这种反转极具代表性,也令人深思。在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有两种观点占据主流:

第一种是体制观点,包括所有制结构和政府干预两个方面,前者认为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高、缺乏活力;后者认为东北地区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愿意干预市场。

关于所有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Sachs和Woo[1]、Jefferson等[2]与樊纲[3]的理论研究指出,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所以会对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刘小玄[4]分析了所有制结构对中国工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效率最低。刘瑞明和石磊[5]认为国有企业不仅本身存在效率损失,而且因为预算软约束拖累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从而拖累整体经济增长。Chen和Feng[6]、Phillips和Shen[7]与刘瑞明[8]进行了大量针对中国面板数据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在一个较大的时间尺度上,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作用。然而对于国有企业的影响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学者们却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刘瑞明[8]认为一个地区的初始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会成为该地区的“包袱”,时间越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越大。丁永健等[9]却认为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随着时间变久而减弱。

也有一部分研究认为国有企业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从理论上说国有企业是一把“双刃剑”——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但有助于经济稳定。马光威和钟坚[10]认为,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所有制结构,尤其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存在一个最优值,能够平衡其优势和劣势。这个最优值的下限由经济增长压力决定,上限由社会稳定约束决定。这个理论也得到黄险峰和李平[11]与王建平和张川[12]等实证分析的支持。王文成[13]分析不同所有制形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表达出类似的观点:经济景气时,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经济危机时,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而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贡献稳定,应当大力扶持。

第二种是产业结构观点,认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单一,即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而资源经过长年开采已近乎枯竭,重工业也因技术落后丧失竞争力。

产业结构在西方经济学中受到更长期的关注,有关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得到更多研究。传统的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并未考虑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无论是古典增长理论代表人物斯密和李嘉图,还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代表人物哈罗德、多马和索洛,都没有在模型中考虑结构因素。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各种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而产业结构的变动从根本上说是资源的转移,不能够增加总产出。有关经济增长的另一种观点结构主义认为,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因而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将加速经济增长。克拉克、罗斯托和钱纳里等对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因素均进行过相关论述。

对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相当多的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Dietrich[14]在调查了经济合作组织(OECD)七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后认为,只有在美国和日本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双向的,在其他国家都是经济增长单方面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卢学法和杜传忠[15]在调查了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后认为,在中国国家层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双向的,而在省级层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既有双向关系,又有相互之间的单向关系。

在针对中国现实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差异在指标、方法和结论上都比较明显。纪玉山和吴勇民[16]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为产业结构指标,采用国家层面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以第三产业为重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刘伟和李绍荣[17]基于三次产业产值指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混合回归模型,发现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干春晖等[18]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结构高级化指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变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在不同时期,产业机构合理化始终具有正面作用,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则不太稳定。常浩娟和王永静[19]基于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结构变动速度、结构合理化和结构高级化四种指标,检验了它们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与干春晖等[18]的研究结论不同,常浩娟和王永静[19]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

上述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局限:首先,对产业结构的分析通常仅限于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结构的分析,而不再进行细化。其次,通常采用省级数据,缺乏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最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相同的实证研究在不同地区常常得到不同的结果,因而也不存在一种理论能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相关研究主要着眼全国,很少关注特定地区,亦很少进行地区之间的比较和寻找地区差异。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不再研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而是将第二产业细化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并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次,基于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展开研究。最后,聚焦中国内部特征明显的两个地区: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寻找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以及改进方法。

二、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特征

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特征差距巨大。尽管如此,二者的经济特征仍存在联系:东北地区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以及建立在丰富资源基础上的重工业,在特定历史阶段是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地区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建立在交通与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现阶段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从长期的、历史的角度看,体制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崛起过程中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东北地区随后却很快衰退,而长三角地区却长期保持全国经济领先地位。将这两个地区进行对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体制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

(一)基本经济表现

当前长三角地区无论是在经济总量、经济地位还是经济增速方面,都比东北地区有绝对优势。但长期来看,这一优势并非是自始至终存在的。就经济总量而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两个地区都是十分接近的,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才逐渐分野,最终呈现出今天的巨大差距。就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而言,从1952—2015年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发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是相近的,长三角地区只是略高于东北地区。两个地区差距的拉大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后,可以明显地看到长三角地区经济地位上升,东北地区经济地位下降;第二个转折点在20世纪90年代初南方谈话前后,长三角地区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东北地区经济地位进一步下降。就经济增速而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两个地区都处于交替领跑、互相追赶的状态,长三角地区取得优势同样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1年以后,长三角地区连续十年以上增速超过东北地区,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其增速与东北地区的差距才有所缩小。但此时东北地区的增速已经低到不能更低,从生产总值增速来看,2016年东北地区已经处于全国末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31省级行政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生产总值数据中,吉林6.9%排在25位(倒数第七),黑龙江6.1%排在29位(倒数第三),辽宁-2.5%排在31位(倒数第一)。

从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来看,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市呈现出明显的分野,并且随着时间发展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最近两年,长三角地区增长最缓慢的地级市的增速,大多数时候都可以排到东北地区各地级市的中游水平。东北地区部分地级市部分年份还有负增长现象,这是长三角地区没有出现过的。整体而言,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个体而言,东北地区内部差异明显大于长三角地区。这揭示了无论是从效率角度而言,还是从公平角度而言,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都不及长三角地区。

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从经济总量和经济地位相近到产生巨大差异,直接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此消彼长。为什么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速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值得思考。

(二)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

从1953—2015年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可以发现,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地位一直高于长三角地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两个地区国有经济地位一度是非常接近的。差距开始拉大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长三角地区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迅速降低,而东北地区的反应要迟缓许多,所有制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进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2003年以后,两个地区重新进入一个国有经济地位相近且都很低的阶段。尽管从地区层面来看,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的压缩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但从地级市层面来看,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改革仍不平衡。采用2011—2015年两个地区各地级市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数据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过多年的改革,东北地区一半以上的地级市国有经济的相对规模和扩张速度,都已经与长三角地区持平;但东北地区少数几个地级市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很大,并且没有下降的迹象。

“高技术”(High-Tech)的概念是在1971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技术和国家贸易》中首先提出的。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2013年才由国家统计局制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而相关数据最早只到1995年。从1995—2015年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始终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且进入21世纪后这种优势更加明显,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平均高于东北地区2—3个百分点。

在地级市层面,鉴于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数据都无法直接获得,所以采用2011—2015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以及采矿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二者的代理变量。对这些数据做散点图可以发现,尽管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在整体上不如长三角地区,但其内部差异小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占有优势主要是靠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带动。在以采矿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方面,东北地区的劣势更加明显:东北地区采矿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并且内部差异更大。尽管其规模在缩小,但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消失。

(三)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巨大差异,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东北地区各地级市的结构差异比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的结构差异更大。现在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两个地区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致的,还是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两个地区的政策选择。

三、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呈倒U型。本文建立两个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1)

(2)

其中,gdprate为生产总值增长率,计算方法为:(当年生产总值-上年生产总值)/上年生产总值×100%。state和state2分别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和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平方。为保证稳健性,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选择三个指标: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计算方法为:国有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计算方法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计算方法为: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lowtech和hightech分别为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和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前者的代理指标为采矿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计算方法为:采矿业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后者的代理指标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计算方法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数。Control为控制变量,包含与核心解释变量相关的变量,这样虽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但却可以避免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本文的控制变量也尽可能包含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其他结构性因素,从而缩小随机扰动项的方差。控制变量中,gov为政府支出所占比重,计算方法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地区生产总值;fdi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计算方法为: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生产总值;open为对外开放程度,计算方法为:地区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edu为教育水平,计算方法为:地区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地区年末人口数。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总额的单位是美元,采用当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折合成以人民币计。模型中还包含两种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由于该样本数据类型属于短面板(n>t),故在式(1)和式(2)中加入按年份计的时间固定效应(year);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不易度量的自身属性,故在式(1)和式(2)中加入个体虚拟变量(I)。u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考察比较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近况,并且最大限度滤去时间的影响,本文的样本时间覆盖2011—2015年,地区涵盖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和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数据均来自相关省、市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信息网。对于部分缺失数据,均采用线性插值法予以补全。表1是2011—2015年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2011—2015年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结果分析

(一)回归结果

本文对2011—2015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和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有多个指标,但并非每个地级市在统计过程中都采用了所有指标,因而在每个指标项下都剔除了一部分数据缺失的地级市。最终的基准指标,采用了数据缺失最少的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回归结果显示,式(2)更加符合两个地区最近五年的实际情况,因而表2中只报告了式(2)的回归结果,并报告了依次加入各种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式(2)中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均显著,但在表2中未予以报告。这些回归得到的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基本一致,绝对值略有差距。

表2 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起到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前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且显著,后者的影响是正面的但不显著。这个结果与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高不利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两个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影响的符号相反,表明尽管东北地区通过改革使得国有经济规模不断缩小和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并可能最终使得两个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相当,但仍可能使东北地区处于劣势地位。因为回归结果显示,相比于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起到的负面作用更大。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两个地区的生产管理技术理念存在差异,导致工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之间存在效率差异;另一方亦是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更有力度和更有广度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自身效率。

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对经济增长都起到负面作用,但都不显著。两个地区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对经济增长都起到正面作用,其中东北地区的作用不显著,长三角地区的作用显著。基于这些结果可以认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托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东北地区其没有发挥出太大作用。这一结果也体现出,东北地区在旧的主导产业陷入衰退,不能带动甚至阻碍地区经济增长时,目前尚未出现一个新的主导产业进行及时补位。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高是其经济增长的拖累因素,但长三角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并不构成其经济增长的拖累因素,这与两个地区国有企业的效率差异密不可分。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带动因素,但东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却未能发挥带动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东北地区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结构。

(二)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其余两个指标对式(2)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中控制变量、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都表现稳健。*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结果未在正文列出,留存备索。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方面,就东北地区而言,在使用其余两个指标分别进行回归后,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传统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均为负,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均为正,这与上文的回归结果一致。但三个变量的显著性在三个指标下略有差异:当使用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来衡量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时,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影响显著;当使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来衡量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时,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影响显著;当使用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来衡量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时,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影响显著。由此可见,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和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在东北地区均有一定影响,对于前二者的负面作用和后者的正面作用均应足够重视。就长三角地区而言,在使用三个指标分别进行回归后,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影响大多数为正,传统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均为负,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均为正,这与上文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三个变量的显著性在三个指标下也基本一致: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均不显著,而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均显著,这证明高技术产业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完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经是全国主要资源供应地和经济命脉。在这样的历史基础之上,东北地区在早期便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社会特色:第一,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中,更偏重于政府配置。第二,在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两种所有制形式中,更偏重于国有经济。第三,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两种产业部门中,更偏重于重工业。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这些特质事实上有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进入瓶颈期,而重工业作为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力度也逐渐被高技术产业所超越。

本文采用2011—2015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和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的数据,分析了两个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高是阻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阻碍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甚至还起到不显著的正面作用。第二,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高对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都起到不显著的负面作用;高技术产业并不能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却可以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起到强劲的带动作用。因此,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还是高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

为了实现经济振兴和追赶发达地区的目标,东北地区应该降低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从量的角度看,需要淘汰国有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落后产能;从质的角度看,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稳定地区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效率。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和长三角地区相差不大,但还没有发挥与之相当的带动作用,因而应当构造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新型产业结构。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弱化传统产业需要与强化高技术产业配套而行。传统产业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如今因为资源枯竭和竞争加剧等严酷考验面临淘汰。但如果急于弱化传统产业,而高技术产业又不能及时进行补位,那么东北地区就会陷入更严重的衰退,并进一步丧失与其他地区竞争的能力。

[1] Sachs,J.D.,Woo,W.T.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 ,2001,4(1):1-50.

[2] Jefferson,G. ,Hu,A.G.Z. ,Guan,X. J. ,et al. Ownership,Performance,and Innovation in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 Industrial Enterprise Sector[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14(1):89-113.

[3] 樊纲. 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J]. 经济研究,2000,(1):16-17.

[4] 刘小玄. 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0,(2):17-25.

[5] 刘瑞明,石磊. 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2010,(1):117-127.

[6] Chen,B. Z. ,Feng,Y.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PrivateEnterprise,Education,and Opennes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0,11(1):1-15.

[7] Phillips,K. L. ,Shen,K. R. What Effect Does the Size of the State-Owned Sector Have on Regional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5 ,15(6):1079-1102.

[8] 刘瑞明. 所有制结构、增长差异与地区差距:历史因素影响了增长轨迹吗?[J] .经济研究,2011,(2):16-27.

[9] 丁永健,鄢雯,侯铁珊. 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7-33.

[10] 马光威,钟坚. 经济增长、稳定约束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5):25-34.

[11] 黄险峰,李平. 国有企业效率、产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和基于中国各省区的经验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9,(1):39-56.

[12] 王建平,张川. 所有制变迁、经济增长与国有经济最优规模[J]. 经济体制改革,2012,(2):181-184.

[13] 王文成. 不同所有制形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中国软科学,2011,(6):178-185.

[14] Dietrich,A. Dose Growth Cause Structural Change,or Is It the Other Way Round? A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for Seven OECD Countries [J]. Empirical Economics,2012,43(3): 1-30.

[15] 卢学法,杜传忠.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 方法[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2):58-67.

[16] 纪玉山,吴勇民. 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 当代经济研究,2006,(6):47-51.

[17] 刘伟,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18]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11,(5):4-31.

[19] 常浩娟,王永静.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4,(7):110-114.

2017-09-15

2015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研究”

胡之光(1991-),男,辽宁本溪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hzg0224@yfoxmail.com陈甬军(1955-),男,浙江宁波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chenyj1108@ruc.edu.cn

F127

A

1000-176X(2017)12-0097-07

孙艳)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高技术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国有经济改革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工业企业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