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舅母》
2018-01-09胡平
胡 平
关于《舅母》
胡 平
这是一组别开生面的作品与评论。
作品《舅母》是我最喜欢的当代短篇小说之一,发表于九十年代初,曾收入我编选的《最精彩小说68篇》,最近重读,仍觉得十分精彩,甚至觉得可以纳为一种短篇小说经典。有些小说,当时读了感觉很好,过些年再读就不很满意了,是因为一些年后小说总体水平又有了显著进步。《舅母》不是这样,它经得住时光的检验,是一件值得“重读经典”的作品。我最欣赏俞胜利在一个短篇里表现出的精到的艺术感觉,他埋设在内容里的四处含而不露的生活秘密,以及他塑造的舅母、舅父两个绝不与任何其它作品重样的的小说人物。如果不是那几年鲁迅文学奖出现搁浅,它是有获奖可能的。他的其它作品,如《亮眼》、《老六》、《恨不得咬你一口》等,也具有相当实力。如果俞胜利一直主攻小说,他今日在文学界的声名不好估量。
后来他写小说不多了,原因是他有他的本职工作,这本职工作同样以文艺创作为主。他是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编辑、编导、编审组组长,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影视制片人。他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六次收视热潮。 2001年至今,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的一千多部电视剧中,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大宅门》、《李小龙传奇》、《天下粮仓》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四。他的《大宋提刑官》创下一部电视剧连续四周超过新闻联播的央视历史纪录,《卧薪尝胆》获第2届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和最佳摄影两项大奖,《穆桂英挂帅》也轰动一时。看到这些成绩,你就知道这些年他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显然,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这些创造的价值绝不低于他去写小说。
但反过来说,正因为他的文学素养在影视界堪称一流,才取得骄人的业绩。他被称为金牌制片人、中国影视圈伯乐,眼光独特锐利,善于发现有潜力的题材,点石成金,也善于指导一部电视剧创作由立项直至大获成功。前不久他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的指导编剧修改作品的笔记,本身就是一部影视创作难得的教科书。
美籍华人学者,爱荷华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终身教授穆爱莉非常喜欢《舅母》,把它收入自己主编的中英文对照小说选《喧嚣的麻雀》,也使它成为自己的教材。非常难得的是,她对小说文本做了评点批注式的解读。这种中国传统评点方法“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是中国文学评论的特殊有效方式,极有利于帮助读者具体领会作品的微言大义和艺术技巧,却在现代文学发轫后不久消失了。这种消失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的隐去,也是一类评论家的退席——我们看到,当下并不缺乏夸夸其谈、大而化之的评论家,却少有具备能力对作品进行细读细解、使人透彻了悟创作之微妙的评论者。因此,穆爱莉教授的工作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复兴的工作,从中实现新的超越和开创的工作,很值得提倡,也令人敬佩和赞赏。《舅母》因她的努力重放光彩,呈现迥然不同和更加丰富的色调。
还应该感谢《长江丛刊》的眼光,他们积极倡导和推介的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精神。
胡平,文学评论家、作家、研究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硕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起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工作,历任副研究员、创作研究处处长;1999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副院长、研究员、常务副院长。2008年调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任主任。发表文学理论专著《叙事文学感染力研究》、评论集《理论之树常青》及其他文学批评著述百余万字。发表长篇小说《末世》、《犯罪升级》、《原代码》,撰写长篇电视剧本《犯罪升级》、《白日》、《威胁》、《内幕》、《松花江上》、《洪武大案》等。《松花江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多次担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内重要奖项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