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策略分析
2018-01-08王莉
王莉
[摘 要]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新时代农业生产积极健康发展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投入利用率低、农民增收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基层治理、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文化建设以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生产积极性 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为“三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战略指导。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由生产发展转为产业兴旺,由生活宽裕转为生活富裕,这也是农业生产的目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1]。
一、农业生产的总体现状
目前,农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仅有8.5%左右。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为57661万人,较2016年减少1312万人,城镇化率为58.52%,比2016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2]。但农业和农村小农户比例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农村必然走向衰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农业比重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很少,但乡村依然在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不是农业GDP比重的下降,而是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投入利用率低、农民增收困难等。
(一)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产品供求趋势不断变化
一方面,农产品市场受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正在向更加商业化、更具竞争力的综合性市场转变;另一方面,就农产品需求而言,居民收入增长和居民消费观念及模式的变化促使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多样性。但农产品的生产模式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供求格局。目前,农业生产过分注重规模效应,虽然规模扩大,但单产没有提高,导致阶段性的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在目前的农产品供求格局下,需要更多关注适度的经营规模。
(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许多农产品的价格在国内外出现倒挂,越来越多的外来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产品则进入仓储。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农业缺乏核心技术,基础竞争力不强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农业资源环境压力继续加大
原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曾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家园环境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和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内部,化肥、农药等过量的使用以及畜禽粪污等的不合理处置都加重了土壤和水体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另外,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减弱,依靠提高政府的政策性收储价格和保持高比例的政策性基础,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理想中的农业生产应是农产品供给更加结合消费需要,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供应体系。这就要求我国目前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条主线应是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本质上就是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振兴乡村,首先要重视农业教育,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学习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行动能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市场不断拓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也不断深入,促进了农民集体行动力的提高。但总的来看,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集体行动能力不高问题依然严重。影响农民积极性和集体行为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可归因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属性、制度规则和农户特征。
首先,自然资源条件深刻影响着农民的集体行动力。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稀缺,这不利于集体行动的发展,自然灾害频发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资源恶化进一步增加了农民集体行动的困难。
其次,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影响农民的集体行动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地区迅速城市化或郊区化,与此同时,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农民更容易与市场接轨。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流入非农市场,而农民越靠近市场,其非农收入机会就越多,他们对农业的依赖度不断降低,参与农村集体行动的意愿就越低。据调查,目前农民的农业收入不足家庭总收入的1/4。
再次,大规模的劳动力外流使农民参与集体行动的意愿更弱。城镇化导致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2.77亿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占总人口的20%。劳动力外流降低了农民的乡村归属感,削弱了村内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农民的乡土归属感下降,参与公共事物的意愿和动力更弱。
最后,农村基层治理薄弱。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机构权力有所减弱。在许多村庄,“一事一议”制度效力极低,从组织会议到讨论再到决策都难以执行。农民常常是被动无奈地参与公共事务,多为应付了事,因此,提高农村自治水平还任重道远。此外,农村监督和奖惩机制的不完善也影响了有效集体行动的实现。在当前农村基层社会化运作中,传统习俗和村规民约的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性不断下降,导致普遍缺乏制裁和处罚机制。
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策略
打破农民集体行动力低下困境的关键是采取适当的公共政策,遏制农村集体行动的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
第一,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力,增加面向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發挥好村规民约作用。
第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再单一注重规模效应,而是发展多种规模经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鼓励发展专业性农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农户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多种规模经营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相对收入,提高农民对农业的依赖度。
第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利用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增强村民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丰富农村公共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法治意识和道德文化素质,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执法监督力度。
第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推进制度创新。扩大农民土地承包权和集体资产权,维护农民权益,农村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鼓励农民积极生产。例如,黑龙江省推出“龙江最美丽的创业农民”和农民创业“十佳明星”;浙江省遴选大学生农创客100例;江西省对每个获得企业家竞赛奖的创业项目奖励2 000 万元;四川省创建了100 个省级示范“双创”园区(基地),培育了100个省级示范“双创”优秀领军人物。优秀案例的宣传可以起到带动作用,营造积极的发展氛围,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仁健,赵永平,朱隽.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J].我国经济周刊,2017(6):56- 59.
[2]许家宏.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7):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