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物理教学中的“教学合一”

2018-01-08张刘娣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物理教学

张刘娣

摘 要:陶行知“教学合一”的思想始终在引领教学前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好“教学合一”的思想,教会学生如何探究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合一;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教的过程与方法”与“学的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是我们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所谓教学,一方面老师主要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教师不应只做传授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经过类似的过程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出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结合案例讨论物理教学中的“教学合一”。

案例:“力的合成”

教学方案一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效果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的理解。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力的合成方法。

第二步,介绍学过的“分力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合成”。

第三步,探究“互成角度的分力合成”。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为预防学生对“合成等于求和”的思维定势,教师应适时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课堂演示

实验”。

教师做互成角度力的合成实验,通过实验记录的数值,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然后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四步,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例1: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老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例2:阅读课本中的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的合成。

第五步,精练反馈,巩固升华。

学生做课本后的练习,然后老师点评。

想想、议议:多个力的合成。

第六步,教师小结及布置作业。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思路清晰,从例题的构思、教师的方法小结,直至最后作业题的布置等一系列环节,都围绕“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该案例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有用的结论,并把该结论用来分析解决新的物理问题。

该案例究竟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呢?案例所陈述的是以教师陈述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按照这一原则,可以这样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二

第一步,同上。

第二步,探究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同上第三步,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老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 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各个环节的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老师巡视解惑。

第三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学生自己根据分力画出平行四边形,然后得出结论:(1)平行四边形定则。

(2)说明矢量的普遍适用性。

第四步,教学第四环节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第五步,精练反馈,巩固升华。

同上第四、第五步进行。

第六步,小结。

學生分组讨论本节学到了什么,默写到作业本上,相互交流。

然后教师小结。

第七步,布置作业:实践活动,自作合力随着分力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演示教具。

调整后的教学方案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创设探究情境,其他所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完成,教师指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原先的猜想进行比较,再进行解释和评价,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智力挑战。从例题的构思、教师的方法小结、直至最后作业题的布置等一系列环节,都围绕“学”的方法进行,这样调整后的教学方案其着眼点在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等效替换”也是物理学中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该案例正是应用该方法来分析合力与分力问题,并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有用的结论,再把该结论用来分析解决新的物理问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理解透,教会学生如何探究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物理教学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关于“比较法”教学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