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编辑场域探析

2018-01-07李建伟王怡冉

中州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闻编辑新媒体

李建伟 王怡冉

摘 要:新闻编辑场域是新闻在编辑过程中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关系网络。传统媒体时期新闻媒体、行政部门和受众三方构成了结构化的编辑场域,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地位得到提升,行政部门的角色功能发生转变,市场资本开始介入新闻生产,使新闻编辑场域中专业编辑的叙事惯习、编辑空间、把关活动和盈利模式均发生了改变。充分把握编辑场域中各力量间动态发展的关系,明辨场域内正在发生的特征变化,对于专业编辑明确自身定位,提高新闻生产质量,推动新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编辑;编辑叙事;编辑场域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1-0162-06

一、引言

“场域”一词缘起于物理学名词,指物体在空间内的分布情况。1966年,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其《关于电视》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新闻场域”这一概念,自此开启并影响了场域分析模式在媒介研究中的使用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布尔迪厄等提出的“媒介场域”概念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新范式引领了媒介社会学的典范研究②。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的媒介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了新的变革,新闻场域出现了诸多变化,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近年来,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场域进行研究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场域理论在新闻实务应用中的表现与影响,如李煜的《数据新闻:现实逻辑与“场域”本质》③、刘洋的《新闻场域和客观性争锋:一个理解网络时代新闻业危机的视角》④等,集中关注新闻场域在新闻生产和话语建构方面的影响。二是关注新闻场域与其他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邱鸿峰等人的《社交媒体时代公关与新闻的场域关系变迁》⑤、陈卓琼的《新闻场域入侵专家场域的异化表现——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视角》⑥等。三是以场域理论为视角,针对媒介变迁和社会转型期新闻场域中的各行为者进行分析,如曾丽红的《中国调查记者行动实践的社会学分析——一种媒介场域的视角》⑦等。而编辑场域这一概念近年来才逐渐为学者所关注,吴明东认为:“编辑场域就是以传媒组织(出版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中的编辑部为主体,由与之相关的机构、团体(如上级单位或部门、关系单位等)及个人(如编辑、作者、受众等)共同参与的,遵循一定的运行逻辑和游戏规则、位置关系相对独立的客观关系网络。”⑧

相比新闻场域,新闻编辑场域着重关注专业编辑人员,探究媒介场域、资本及惯习对新闻编辑活动产生的影响;相比其他编辑场域,新闻编辑场域主体更加明确,即新闻传媒组织的编辑部,内容产品更加具体,即新闻。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场域、编辑场域和新闻编辑场域之间的差异很小。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公众在信息内容创造和传播中的编辑力⑨日渐彰显,新闻生产的形式不断发生着变革,新闻编辑场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二、不同媒体环境中新闻编辑场域关系的变化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概念诞生于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繁荣发展的时代,关注的是市场压力下新闻场域内部行为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他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斗争性、历史性、自主性和不确定性是场域的四大基本特征⑩。新闻编辑场域属于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大规模生产场域。一方面,新闻编辑场域独立于文化生产场域,拥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和特征;另一方面,新聞编辑场域也严重依赖外在力量(经济与政治),自主程度较低B11。我国新闻媒体具有双重属性,在编辑活动中,媒体、行政部门和受众构成了新闻编辑的主要场域关系,新闻编辑场域实际也是这三方力量相互影响的场所。随着时代、社会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编辑场域不断发生变化和革新。

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场域是新闻媒体、行政部门和受众之间结构化的、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关系网络。新闻的生产起点从记者开始。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中发现新闻线索,形成选题,组写稿件或编排视频,再经编辑的层层审核,形成完整的新闻报道或电视、广播节目,最后通过媒介传播给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审核是新闻生产的关键环节。编辑审核的过程通常是依据国家规定、行业规范和职业惯习进行的,表现出明显的“他律性”。

以报刊为例,我国创办报刊的资格由行政部门认定,报刊直接或者间接隶属于一定级别的党政机关,受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的领导,要定期缴送报刊样本,提交审读报告,同时坚持采编业务和运营业务严格分离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对新闻编辑的影响相对较小,行政部门的力量通过制定和实行审批、管理标准,影响着新闻的编辑把关,成为新闻话语的实际权力源泉,把握着新闻和舆论的走向,是新闻编辑场域中的关键力量。

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场域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新闻媒体、行政部门、市场资本和受众成为场域的主要力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幅提升了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机会。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63亿,半年增长率为2.5%,网民使用比例为82.7%。B12网民在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转发、评论等行为生成的内容(即用户生产内容,UGC)在新闻内容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受众从只能被动接受的受者,变为集传受身份为一体的、主动的传播力量,地位进一步提升。

其次,行政部门对内容编辑的审批从注重内容审核向平台核发、维护和监管转变。由于互联网信息海量、传播周期短等特点,无论是对传播内容的事前审核、定期抽检,还是违规删除,这些传统审核方式都已经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传播方向和效果,维护网络安全、服务网络传播开始成为行政部门在新闻编辑场域中的主要功能表现。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随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就加快个人信息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议题提出了建议,此后针对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领域信息服务的政策规定也先后出台,为新闻传播平台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再次,新媒体环境下,资本要素的作用增强。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B13。由于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受众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本文中的资本特指经济资本。近年来,互联网新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内容资源、商业资源、渠道资源争夺及生态布局上,资本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竞争逐渐从初级产品竞争升级到资本优势竞争B14。

目前,新闻类APP依据产权归属可以分为三类:网络巨头类、传统媒体类和其他市场化公司类B15。越来越多的商业资本开始进驻新闻行业,成为新闻编辑团队的新生力量。一方面,社交平台在新闻内容生产上初显力量。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2年,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上线;随后,今日头条的“千人万元”计划、网易的“网易自媒体亿元奖励”计划、腾讯的“芒种”计划等先后出台,自媒体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鼓励支持。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收视(听)率和发行量不再是衡量新闻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标准,点击率和流量市场成为新闻获取受众关注的必争之地。在注意力争夺方面,商业公司在长期的营销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凭借已有的用户基础,在实现用户信息服务和实用功能的同时,进行弹窗推送、信息植入,成功完成了新闻内容更广范围的分发。以互联网三大巨头BAT为例,百度在搜索引擎页面下方,设置了热点新闻推荐的导航栏;淘宝在商品信息服务平台设立“淘宝头条”,将商品资讯与科技新闻结合,同时实现了信息服务和产品营销的功能;腾讯则将腾讯新闻作为功能设置,植入旗下QQ、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完成内容分发。

最后,随着媒体市场化改革的持续进行,媒体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生产的价值取向和内容偏向。由于点击率和流量直接决定了广告商的广告投放量,实际影响着媒体的经济收入,因此一些媒体直接以点击率和流量为依据制定网络编辑的薪酬标准,导致争夺受众眼球的“标题党”新闻时有发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场域的新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地位得到提升、角色功能不断丰富的受众,政策不断优化、职能逐渐转变的行政部门,强势入驻并影响内容生产的市场资本,编辑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新闻媒体,一起构成全新的新闻编辑场域。在这几个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新闻编辑活动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

1.叙事惯习与内容形态发生变化

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场域、资本和惯习是三个重要的名词。在新闻场域中,“惯习是指新闻从业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所积累的一系列生产规范、策略与机制,其内在理念支撑为新闻行业所认同和共享的职业意识形态”B16。在媒介融合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在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的同时,也作为新闻编辑的场所给叙事惯习带来重要变化。

由于新媒体时期受众地位的提高,新闻叙事从偏向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构成的精英话语,朝向尊重和迎合受众接受偏好的方向发展。从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上看,采用更加人性化的角度,通过新技术,注重将空间和时间充分结合,打造“现实感”,如VR新闻等。而叙事文本也呈现了新的特征,“文体互渗,新闻话语方式交融;新闻结构与版面的板块化呈现;文本风格直白轻松,新闻通俗娱乐化”B17。

如果说电报的发明,促成了倒金字塔叙事模式的形成,那么新的媒体技术的应用,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闻的叙事模式。对于需要实时更新相关信息的、复杂的、经历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编辑会选择采取蜂巢型新闻模式。如果要兼顾报道对速度和深度的追求,媒体会采用“简讯—反应/结果—事件—背景—评论—延伸事件—互动与定制”七个步骤构成的菱形新闻叙事模式。此外,为了使读者对故事有不同的体验,媒体还会运用多媒体元素编辑新闻文本,即钻石型新闻模式B18。這些新闻叙事惯习在新闻生产环节中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指导了新媒体编辑的编发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新闻的最终形态。

2.专业编辑的生产空间被挤压

当前,在网络新闻服务方面,以采编分发为主的自主传播模式已逐渐让位于以用户资讯需求为主的资讯平台供给模式,是否拥有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事关资讯服务平台的竞争力高低B19。新的技术变化在缩短新闻生产周期的同时,也重新划分了编辑场域的层次,新闻的生产方式开始以内容类型为界限分化。2017年,第一条机器人新闻发布B20,此后,随着个性化新闻和机器人写作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简讯、消息等新闻体裁的编辑工作逐步由人工智能完成,专业编辑人员内容生产的空间正在缩小。

同时,随着商业资本的进驻和受众地位的上升,新闻生产的参与主体日渐多元。在生产模式上,从早先的UGC用户生产方式逐渐向机构化过渡,形成了专业新闻生产与用户生产相融合的发展趋势B21,专业编辑人员过去对新闻来源的控制权和对报道信息的优先占有权被分给了其他生产主体,专业新闻编辑的市场空间被压缩。

3.把关活动的侧重有所偏移

传统媒体时代,由行政部门领导和制定的主管主办制、责任编辑制、总编辑负责制、三审三校制等编辑把关制度,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仅保证了新闻内容的质量,也维护了新闻行业运作的良好秩序。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常常产生和发酵于社交媒体,通过人际传播形成一定规模后,才带动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最终形成更大的舆论浪潮。这样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新闻编辑在源头上对新闻的把关。

传统媒体环境下,编辑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后,单向地编发给受众。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仅是新闻的接受者,也是生产者,传播过程是双向的。每个受众对新闻的获取、评论、转发等行为都可能成为另一个新闻产生和传播的起点,因此原始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发展方向更加不确定,反转新闻时有发生,加大了专业编辑把关的难度。

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另一传统把关主体的行政部门,对编辑工作的指导重点日渐由内容审查转向环境监管。2014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先后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即“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对“两微一端”、融合媒体的编辑把关职责进行了规定。同时,“十二五”期间,《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法律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后,“十三五”规划中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以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也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编辑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4.盈利方式更加多样

传统媒体时期,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通过“二次售卖”,即把媒介产品卖给受众、把受众注意力卖给广告主的方法,获得经济利润,维持自身的运营和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仍然是新闻行业重要的经济来源。投放新闻APP客户端开屏广告的方式越来越受青睐。通过算法技术,不同APP的用户规模和受众对象能够清晰明确地展现给广告主,帮助其更准确地根据客户定位选择平台。

新闻媒体开始尝试延伸功能,开展增值业务。如财新网的“数据+”,提供辅助型内容解决方案,以增加用户使用黏性,进一步提供信息付费服务。又如,澎湃新闻在其客户端开设了“问吧”栏目,构建新闻问答社区,通过互动增加关注。再如,网易新闻APP还将新闻的访问、评论和分享量化为积分,建立积分商城,通过兑换积分,获得礼品或“打赏”编辑。功能的拓展在定向吸引相关广告投放的同时,也增加了媒体的变现能力。

在付费订阅上,凤凰新闻在2016年曾尝试将其客户端分为普通版和专业版两个版本,开创国内新闻客户端付费订阅模式的先河。同时,与他方合作分成也成为一种新的盈利方式。如与手机厂商开展合作,以广告投放优惠为条件,预装某一新闻APP或在浏览器中植入新闻客户端资讯,以此扩大自身用户体量。与应用商店合作进行推广,订阅或使用新闻客户端APP所花费的金额将与应用商场按照比例分成。

就目前新闻媒体的变现情况看,成熟的商业模式尚未完全确立。付费信息增值服务仅在门槛相对较高的专业新闻,如财经新闻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而付费订阅、电子商务和“打赏”等形式,获得的经济利润还很微薄,不足以成为支撑媒体运营的主力,更完善的盈利模式仍需继续探索和发展。

四、新的场域下新闻编辑的主体责任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场域是行政部门、媒体、资本和受众围绕新闻编辑活动不断适应新的媒介技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动态关系网络。这些关系方自身地位及关系的变化,都会牵动整个场域,影响新闻生产的方式,催生新的编辑特征,改变新闻产品的形态。这就要求每一个新媒体新闻编辑以系统的眼光看待编辑场域,正确把握与各方之间的关系。

1.积极应用新兴媒体技术,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

面对新闻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复杂化,编辑应当正确把握场域变化,积极寻找自身新的角色功能定位。要迅速适应媒介环境,快速學习新的媒介技术,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业务实践中,不断推动新闻产品的创新,形成自己的传播竞争力。

首先,新闻编辑应该更加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对新闻线索和舆情变化的敏感度,提高工作热情和效率,确保稿件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

其次,树立责任意识,清楚认识编辑是新闻生产的中心环节,承担起发现人、求证人和把关人的角色使命,增强自身的综合知识,以便从容面对各个领域社会事件的报道任务。积极发挥自身专业化优势,及时掌握关于新闻事件的全面信息和观点,承担起信息整合和发布权威声音的责任。

最后,要转变观念,由新闻内容创作的思维变为信息产品制作思维。在了解受众需求时,不仅要从传统的订阅取向入手,还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准确分析受众的话题倾向和阅读时长等,更加准确地完成内容的编发。

2.配合行政部门综合把关,提升自身的主体地位

在行政部门管理网络信息环境侧重“以疏代堵”“少强制、多引导”的大背景下,新闻编辑拥有了更多的业务自主性,更应当保持媒体理性,增强主体意识。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的主体地位、社会价值被确认,形成了主管主办制、责任编辑制、总编辑负责制、三审三校制等编辑把关的完整体系B22。

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原有的编辑把关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在互联网新闻媒体中,对专业编辑的绩效考核常常直接与内容所获流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挂钩,侧重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文化和社会效益。同时,在“多信源、多渠道、多转发”的情况下,传统的编辑追责制在实际中很难真正找到第一传播源,约束效力十分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部对自己的生产内容要做到“分工有效,衔接有序,大方向正确,小细节精准”。每个编辑在紧盯自己分管内容的同时,应当明确全局意识,扬长避短,协同发展,注重内容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同时,严格执行行政部门的管理条例,主动回应网民质疑,及时澄清网络谣言,助力建设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

3.善于分析受众偏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提出:“电视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让他们去提供文化快餐,提供事先已经过消化的文化食粮,提供预先已形成的思想。”B23在布尔迪厄的媒介观点中,新闻媒体常常表现出对民主的象征暴力。而新媒体环境中,相对闭合的话语空间被打开,普通民众有了更多接触媒介和表达言论的机会,媒介关于民主的象征暴力被逐步消解。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长期积累的对于社会强烈的探知欲求,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引导,就极易诱发网络谣言及网络民粹主义,形成舆论危机。这就要求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要了解受众的接受偏好,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还要时刻关注受众的心理变化,坚持用积极向上的内容取向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同时建立完整迅速的舆情应对机制,树立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

4.有效利用市场资本活力,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2017年9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改革,健全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B24在商业资本不断进驻传媒业的今天,要想最大程度避免“资本决定内容”的情况,保证新闻的独立性,实现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就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新的场域下,虽然新闻的商业模式正在不断丰富,但由它本身带来的内容变现模式尚不成熟,现有盈利模式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媒体自身的运营来说还只是凤毛麟角。

对于专业编辑来说,一方面,鉴于新闻长期的无偿服务传统,有偿付费的形式还没有被受众充分接受,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太直接地进行有价捆绑和限制,而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阅读行为,培养受众的付费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要认清在新的场域下,新闻编辑业务不再是孤立的生产活动,而是互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要在努力开拓新闻盈利模式的同时,将其与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拓展在资本市场中的空间,实现媒体的经济效益。

注释

①张斌:《显影与祛魅——论布尔迪厄的媒介批评》,《现代传播》2015年第9期。

②曹晋、吴冬妮:《新闻媒介与新闻社会译丛总序》,参见[美]大卫·克罗图、[美]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受众与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③李煜:《数据新闻:现实逻辑与“场域”本质》,《现代传播》2015年第11期。

④刘洋:《新闻场域和客观性争锋:一个理解网络时代新闻业危机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4期。

⑤邱鸿峰、陈思妤、孙雪霏:《社会媒体时代公关与新闻的场域关系变迁》,《新闻界》2017年第12期。

⑥陈卓琼:《新闻场与入侵专家场域的异化表现——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视角》,《东南传播》2017年第7期。

⑦曾丽红:《中国调查记者行动实践的社会学分析——一种媒介场域的视角》,《现代传播》2014年第7期。

⑧吴明东:《编辑场域:编辑出版研究的现代范式》,《传媒》2017年第3期。

⑨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编辑力就是编辑体力、智力和创新力等诸多要素的总和。社会化媒体中的编辑力不仅指社会化媒体中用戶的编辑活动,而且涉及用户编辑活动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以及编辑活动对传播效果的控制。参见李建伟、董彦君、李天姣:《社会化媒体编辑力初探——以新浪微博为例》,《中国编辑》2012年第3期。

⑩彭文:《布尔迪厄新闻场域理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2页。

B11张斌:《场域理论与媒介研究——一个新研究范式的学术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2期。

B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2018年8月20日发布。

B13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页。

B14B2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mtbg/201701/t20170111_66401.htm,2018年7月2日发布。

B15梁智勇、郭紫薇:《中国新闻类APP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其盈利模式探讨》,《新闻大学》2015年第1期。

B16王敏:《“场域—惯习”框架下的新闻生产:一个研究范式的学术史考察》,《新闻界》2018年第3期。

B17彭柳:《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及文本特征》,《编辑之友》2017年第11期。

B18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1期。

B19李良荣、袁鸣徽:《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基本格局和态势》,《新闻记者》2018年第1期。

B202017年8月8日晚9时19分46秒,四川省九寨沟发生地震。关于地震相关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仅用25秒就编写完成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一文。文章共计540字,并配发4张图片,囊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8项内容,快速准确。

B22翁昌寿、彭斯聪:《从“互联网+”到“编辑+”:新型主流媒体的编辑支点》,《中国编辑》2015年第5期。

B23[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B2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2017年9月20日发布。

责任编辑:沐 紫

猜你喜欢

新闻编辑新媒体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