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中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研究
2018-01-06赫兰兰
赫兰兰
摘要:自唐朝诗人开始竹枝词创作之后,明清时期逐渐的将少数民族形象作为竹枝词的创作题材,文人以竹枝词的范式将少数民族的生活细节等生动的展示出来,在主题的表现上呈现出“异族”以及族群的想象倾向。竹枝词中关于少数民族的书写,在展示我国文化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彰显我国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本文就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介绍竹枝词中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提高对于跨文化交流中少数民族扮演角色的认同感。
关键词:竹枝词;少数民族形象;族群想象
自明清时期开始,竹枝词中便有了众多关于书写云南少数民族的题材,其主题主要呈现出“异域”以及族群想象倾向,借助于竹枝词,文人将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生活细节等展示出来,促进了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
一、竹枝词在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机制
(一)竹枝词中云南少数民族的形成
竹枝词中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形成是社会集体想象物,在比较文学中属于“他者”形象,是云南地区文人对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书写。就其形成来看,主要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创作者本人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二是一定规模的文人群体所起到的引领作用;三是创作者本人对于本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形象的思考和反思。云南地区的竹枝词创作主要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从现今所留存下来的近千首竹枝词来看,其创作者主要集中于当地的中下层阶级,具体的来说,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隐居文人、与中原地区文人有文学交流的,以张履程等为代表的滇池汉族文人;二是包括镇滇官、流放文人等,以沈寿榕为代表的滇汉族文人;三是云南本地少数民族文人,以左章照、杨载彤等为代表。
(二)竹枝词的创作历程
在其对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上,又很明显的受到云南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再经过各文人群体自身的文学素养、社会阅历等的影响,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用竹枝词将其在本地所感受到的文化体验生动的表现出来。竹枝词中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形象是跨文化书写,它不仅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生动的表现出来,还重点突出文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和想象。自明清时代开始,云南地区的文人的竹枝词创作数量明显增加,特别的是对于纳西族、彝族以及藏族等少数民族出现了较多的关于对本民族的自我书写。这不仅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过程,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表达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创作时,大都采用一种“求同存异”的书写心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原地区竹枝词的创作影响,但是少数民族的文人能够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有效的找准自身的定位,在创作中保留本民族最原始、最本真的风貌,建构文学文本中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二、汉族文人竹枝词中少数民族形象表现
汉族文人在竹枝词中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同样是了解竹枝词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汉族文人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竹枝词创作,主要是从“他者”书写的角度来说的,借助其在当地游览、寓居的生活体验,侧面烘托出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以及文化底蕴。汉族文人的竹枝词具有明顯的滇池文化色彩,例如,诗人就常在竹枝词前冠以地名和种族名等,张履程的《云南诸蛮竹枝词》、龚澡身的《仲人咏》以及李绳的《仲人竹枝词》就很明显的体现了上述特征。在创作竹枝词时,大多采取连章体的书写模式,既扩宽了审美空间,又有利于扩充表现内容,将少数民族的生活劳作以及自然山水风光形象的展现出来,拓宽了人们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想象。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上来看,汉族文人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形象书写时,是在一种“异中求同”的跨文化心态中,借助于竹枝词创作的特点来完成自己的创作的。
三、异域与他者的跨文化建构
从明清时代竹枝词的少数民族形象书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滇地的少数民族文人、滇地汉族文人以及中原汉族文人,都对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竹枝词创作中将滇地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以及生活习俗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有利于展示出滇地少数民族的特色。在他们的竹枝词创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跨界想象:对滇地生活习俗的书写想象,如《元江仲人竹枝词》中描写夷人就写到:“阔袖长裙演祭龙,年年田主喜相逢。能将首帕无双角,袅袅几堪与汉同”;对另类习俗的书写;对跨境民族的书写等。
明清时期的滇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生态和自然风光,为竹枝词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竹枝词中云南少数民族形象书写承载了创作者的创作心态以及民族文化归属感,有利于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印象,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的认同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秋克.明代云南文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李孝友:清代云南民族竹枝词诗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