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历史知识的运用

2018-01-06李正

考试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知识运用语文教学

摘 要:自古以来一直强调“文史不分家”,任何文学经典的诞生有其必定的历史背景,并体现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许多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本身就包含了文学的性质,许多历史现象的追述、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记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历史和语文无论在以前还是当下,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学需要运用历史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

关键词:语文教学;历史知识;运用

一、 历史知识与语文教学不可分割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依史论文”之说,余虹在《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一书中写到:“‘历史作为文性叙事评价自身的唯一尺度长期支配着中国文性叙事理论的发展,文性叙事只有不断证明自己的‘历史性才有存在的理由。”这种“依史论文”的看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主宰着人们的传统文学观念。

从语文的学科性质上来讲,王富仁曾经提到:“在现代教育中的历史、地理、政治乃至经济、军事、植物、动物在中国古代教育中都内含于中国语文教学之中。”由此可见,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学科应该加强与历史知识的联系,朱绍禹也曾有过类似的论述:“在现代的语文教材中,文章的写作时代、作家的生活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建筑、器物等等,几乎无不涉及历史内容,因而也就经常需要借助历史课程的知识配合。”

二、 历史知识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 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曾经说道:“今天学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学科界线越来越混同起来,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像过去那样,死守学科阵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已經完全不合时宜了。”随着对语文基础教育质量与目标要求的明晰以及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语文教学与其他各科的关系特别是文史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 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在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孕育而来的。历史延续到今天,我们面临这样一种选择,也就是中华文明是否能够继往开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理当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路径,而文化和历史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文化即是历史,惟范围当更扩大,内容当更深厚……文化乃是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王富仁也在《语文教学与文学》一书中写到:“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了解和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是为了掌握我们古代文化的。”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加以历史知识的渗透,对传承和发展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临危不惧、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 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 知人论世 走进文本

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对我们解读文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致力于阅读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就可以让学生感触作家创作时的真情流露,从而走近作者,感受文本。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时,虽然我们领悟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从容不迫、恬然自适,但是作者笔下的“风雨”不是单纯地指自然界中的“风雨”,而理解文中“风雨”的具体指向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究其根源,还是与当时的人生遭遇有所关联。1079年,苏轼因一篇《湖州谢上表》被卷入了“乌台诗案”,在经过103天的牢狱之灾后被贬黄州,乌台诗案让苏轼险些丧命,来到黄州之后,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自己开荒种田,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丁,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之下作此诗歌。苏轼创作的《定风波》就是那时面对困境时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这些历史背景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留心的。只有着实领会了《定风波》写作的历史背景,才有可能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诗歌中透露出来的苏轼的萧然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二) 历史图表 直观生动

历史图表法一般是用于历史知识的讲习中,但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不能缺少的一方面,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最为明显。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会涉及大量地域、地名,的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古代区域分界及具体的地名时,最为直观的一种教学方式无疑是运用历史图表法进行教学。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大量文本会或多或少关涉一些古代地名及地理区域划分,虽然有的地理名称会有注解,但有的学生不太重视,一直到这一课学完都搞不清楚文中的地理名称的含义,比如在学《过秦论》这篇文章时,文中会出现许多地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大多数学生不太了解崤函、雍州、汉中等古代地理坐标,这样会对文本的理解产生阻碍,即使教师给予一定的口头解释,也显得很抽象。因此,老师可运用历史图表这一重要的教辅工具来解决该难题,学生直观地看到六国形势分析图,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会有形象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中汪洋恣意的气势。另外,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还会遇到《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这一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生的时代背景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教师可以制作一张《春秋列国形势图》,那么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形象化的体现,学生对诸侯国的区域关系也更容易理解。

四、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和历史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的记录、传承缺少不了笔墨的记叙,语文中又囊括了大量的史学资料、历史人文、历史事件等方面。语文教学需要运用历史知识完善自己,历史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笔者在此仅仅是抛砖引玉,以期待历史知识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9.

[2]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正,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宁夏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知识运用语文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