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之我见
2018-01-06杨迎春
摘 要: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各个方面在不断地做着改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中也在做着不同的变化,对文本的解读策略也在做着改革,从实际情况来进行讨论,当老师只凭看到文章的第一印象便对教学任务进行设定,对一些实际的教学设置出现了迷惑感,所以本文认为应该对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策略进行讨论,对小学语文任务进行剖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语文这门课陪伴着学生一直从小学到高中,在大学生活中虽说可以选择不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但是将会一直运用这门语言,有人认为拥有这么长的学习阶段,语文是否是必要的课程,是否可以对学生的教材进行改编。在不断地摸索中,我们的教师逐渐找到了门路,否则如果语文课上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就算不断地变化上课的技巧,也改变不了书本上的实际内容,所以改变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对文本深入地研读。
一、 提出正确的价值
文本解读顾名思义是对文本的原意进行把握与理解,认真地解读文本的原本含义,揣摩作者的心态,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本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和专家学者要考虑到这一点,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在读书时的感受。
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将社会中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夹杂进去,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结果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历程,对小学所教授的课程,普遍都是比较容易接受,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由于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对知识的辨识度不高,对内容上的含义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就要求老师对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角度进行内容解释,对内容的整体做分析介绍,不出现片面的解释,争取对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例如,在教授《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时,如果学生在读完的一瞬间觉得乌鸦真笨,狐狸真是聪明,可能就与编书者一开始的初衷背道而驰,狐狸的狡猾奸诈被学生认为是聪明的一种表现,而乌鸦忠厚老实的形象反而被认为是蠢,这很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影响,这就会导致学生本身的发展产生偏颇。通过让学生自己的观察与老师的教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做人诚实,不耍小聪明,也不要轻信别人的道理。
二、 做出适度的拓展
在语文的阅读中,总是要强调对文章的细读、精读,但是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并不是将这篇文章刻意地挖空、挖大,而是将文中的真实情感宣泄出来,真正地解读文章的含义,教会学生这种手法的使用,要顾及孩子的接受情况,将合适的文章、合适的解读方式交给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學生,在很多辅导书中,经常会出现对一部分课文过度解读的现象,很多同学看到这些知识第一时间并不是记住,而是与现有的知识混淆了,很容易对于现在学习到的知识产生一定的误解,这样很有可能会事倍功半,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古文的时候,有的老师是将整篇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进行解读,并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个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些苛刻,对于小学程度的学生,主要要求他们对文章背后的知识进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对古诗词产生兴趣,这样做地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进度,但是如果非要对古文要求背诵、默写、逐字逐句的解释就显得有些不通人情,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要求,揠苗助长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循序渐进才符合教学的态度。
三、 突显思想的升华
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许多文学创作都借鉴真实的事件,所以对文本解读来说,我们要交给学生将自己带入到作者笔下的世界中,以自我的状态进入到文本中,对于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与文章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当文中的主人公收到了悲惨的待遇的时候,学生可以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就将是教师的成功。本文认为可以在课上加入情景剧的成分,例如白雪公主,在后母对白雪公主逐渐的逼迫与陷害中,白雪公主是怎样的一个心境,可以让小朋友们逐一体验一下,在遇到困境之后碰到七个小矮人又受到了怎样的鼓舞,当学生将这些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朋友的好处,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句话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要懂得如何正确的面对,直视生活中的苦难,慢慢度过人生的挫折。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自己心中对文本解读表现出来,将自己理解到的内容、意识与精神化为自身中一种内在的行为,可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行为处事的原则,同时也让学生乐在其中,体验到新型课堂的一面。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教材的理解是教学的根本之所在,让学生认真读懂一篇文章是教师的职责,在小学阶段,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语文文本的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识字读书的使用,还是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循序渐进学习程度的接受以及学生自身思想的升华,利用多种方式,教师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让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学到自我精神世界的建立方法。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主题教学深度备课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学,2008(02).
[2] 李晓霞,王宗枫.对灌输的文本解读及其启示[J].文教资料,2007(18).
[3] 陈春燕.文学文本中的隐喻、象征与意义不确定性[J].双语学习,2007(06).
[4] 吴振华.挖掘文本的生长点[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06).
[5] 解泽国.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游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7).
作者简介:杨迎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