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01-06颜彩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

颜彩媛

摘 要: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然而这些资助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起到多大的帮助,他们从这些资助中获得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如何?本文从探讨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着手,考察各个因素与贫困大学生获得感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调查分析认为,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学习力、能力发展都会影响他们的获得感水平。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获得感 影响因素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多数贫困生的家庭都有某些方面的不足,他们的获得感水平也普遍较低。随着国家资助政策推进及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贫困大学生受助比例及受资助额度逐步提高。然而他们获得资助的同时获得的感受如何?他们的获得感来源于哪些因素?资助能否提升他们的获得感?这些问题的探讨将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获得感的理论意蕴及问题的提出

“获得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被提出,它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同时也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从心理感受上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获得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主观性。即个体习惯从自身主观感觉角度对照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估,这些指标自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他们对相同的指标给予的定位各不相同,则不同的个体对同样的经历所产生的获得感必然不同。第二,相对稳定性。获得感的测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个体在短期内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个体而言,每天的获得感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它又维持在一个平均的水平上。第三,整体性。个体对于获得感的判断,不是依据单个的标准,而是从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它囊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也包括了一些个体认知的判断[1]。获得感主要包含两个主要成分:一是情感,二是认知。情感成分指的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正面情感包含了愉快、开心、高兴等;负面情感则包含悲观、忧郁、忧伤等。一般体验较多的正面情绪,获得感会高一些,体验较多的负面情绪则获得感会低一些。认知成分主要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评估,包括对整个生活领域中各部分状态的满意程度。

“获得感”是对“获得”的主观感受,它是建立在“客观获得”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受[2],因此在测量指标方面既有主观感受又有客观体现。本文所研究的贫困大学生是指获得过来自政府、社会和高校的某方面资助和支持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获得感是指他们获得各项资助资源之后的感受程度。综合以上分析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研究从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现状开始着手,选取了五个影响因素,即家庭经济情况、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学习力、能力发展,研究他们获得感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满意程度,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二、调查设计

为调查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的实际状况,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淮安市两所高校随机抽取200名贫困生、200名非贫困生。其中贫困生就是符合高校统一的评定标准,并获得过某一项或多项资助的大学生。在随机抽到的贫困生中,男生110人,女生90人;155人来自农村,45人來自城市;133人是非独生子女,67人是独生子女。在非贫困生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200名非贫困生。统一回收调查问卷400份,将无效的问卷剔除之后,有效问卷385份。问卷中获得感水平采用百分制,获得感的测量采用对客观获得程度、满足感、成就感、参与能力四个因子分数的整合[3]。

三、调查结论分析

(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获得感的比较

在有效的385份问卷中,贫困生有190份,非贫困生有195份。在结果分析中,采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获得感有所差异,贫困生的获得感水平比非贫困生的获得感水平低,如表一所示。表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获得感。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从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源地、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展开了调查。在有效的190份贫困生问卷调查中,有女生85人,男生105人;150人来自农村,40人来自城市;128人是非独生子女,62人是独生子女。从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男生的获得感水平略高于女生。农村贫困生的获得感略高于城市贫困生的获得感,这可能与农村的消费水平偏低有关,相应的贫困生进入城市生活后获得程度和满足感有所提高。无论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他们的获得感差异都不太显著。如表二所示。

(三)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学习力、能力发展四个因素与获得感的相关分析

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法,从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学习力、能力发展四个层面因素,分析他们与获得感之间的相关性,如表三所示。社会支持、学习力和能力发展与获得感均呈显著正相关,社交回避与获得感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力与社会支持相关度较低,能力发展与社会支持呈一定的正相关;学习力和社交回避相关度不高,而能力发展和社交回避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一个人如果逃避社交,对社交充满恐惧和苦恼,那么他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学习力与能力发展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能力发展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有助于提高能力水平。

四、思考和建议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境遇不同,所以影响他们获得感的因素也不同,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状况是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获得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获得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贫困大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有些同学甚至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办法得到较好的满足,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自然也就不高,获得感水平随之下降。尽管现在各个社会主体从不同角度对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但是长期的贫困生活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贫困的生活条件容易使他们尽量减少开支,降低他们活动的参与度,从而使他们一些活动能力水平偏低。所以即使贫困大学生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但他们的参与能力、成就感均低于非贫困生。

较好的经济状况会给人带来更多物质方面的享受,更高的权力及社会地位,伴随而来的就是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获得感也就更强。欲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获得感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是基础条件。

(二)社会支持是影响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的显著因素

各种社会支持与贫困生获得感呈现显著正相关,物质上的支持令贫困生直接获得客观物质资助,客观物质的获得直接使贫困生产生心理上的获得感受,能提高他们的满足感。物质帮助还能在精神上使贫困贫困生产生支持感,而不是在遇到困難时产生的无力感.除了物质支持外,精神支持也能给予贫困生较大的帮助,在物质帮助的同时,精神帮助也是必要的,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精神支持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交回避对贫困大学生获得感产生负面影响

从本次调查中发现,社交回避是影响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且呈负相关关系。社交回避反映出一个人是否愿意主动地参与社会交往,贫困大学生为了减少自己的经济支出,虽然主观上很想和同学朋友融入一个社交圈,但是由于经济条件上的限制,不得不缩小自己的社交范围,减少与他人交往,避免过多地参与到社交活动中,这使贫困大学生在情感上更加的孤僻。[4]而且,即使参与到了社交活动之中,可能也会害怕被人看不起,有时候会自我保护,减少在社会交往中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长此以往,他们就容易形成内向、敏感、多疑等性格,将自己封闭起来,进而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最后在一些场合中逃避社会交往,参与能力逐渐下降,获得感也会越来越低。

(四)学习力对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

学习力与能力发展及获得感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学习力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较强的学习力和综合能力又都是提升获得感的前提条件。提升贫困生的获得感不是仅仅依靠物质的给予,还需要各个不同的社会主体从不同角度挖掘社会资源,为贫困生创造优质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他们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获得感。

(五)能力发展与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的相关性

能力发展与获得感之间的相关度较高,表明综合能力越强应用社会资源的能力越强,则越容易获得成就。这一结果启发我们,对贫困生的物质层次上的资助是低层次的社会支持,更高层次的资助应从贫困生角度出发,考虑贫困生最紧迫的需要是什么,从提高综合能力为宗旨,提高他们应用资源的能力,提高贫困生自身的脱贫能力,才是资助工作的最高目标。同时能力发展与社交回避呈现负相关,因此应为贫困生创造轻松的社交环境,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

五、结语

总之,获得感是个体在心理上的一种体验,是对客观获得的主观体验,测量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获得感具有可测量性。在问卷调查的200名受助大学生中,我们发现贫困大学生的获得感较非贫困大学生的获得感偏低,获得感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没有相关性,而和性别、来源、家庭经济情况、社会支持、自尊、社交回避存在相关性。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精准扶贫,使他们在大学校园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从而提高资助政策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付进.贫困后大学生的感恩和亏欠感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高校资助背景的研究[J].高教论坛,2016(2):9-28.

[2] 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J].国家治理,2016(1):18-19.

[3] 周海涛,等.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9):55.

[4] 杨曦.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