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探讨

2018-01-06孟宪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

孟宪华

摘 要: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探讨听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目前特殊教育院校极为关注的话题。本文根据听障大学生的身体缺陷和心理特点,探索适合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开展立体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回归到普通教育之中的“融合教育”,旨在架起听障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听力障碍学生更早融入主流社会。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保留的优秀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听障大学生同样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提高身心素养。当前,我国高校主要侧重于常规学生的需要,却忽略听障大学生的需求,尚未设计出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式,听障大学生无法平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听障大学生应该如何有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应该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一、听障学生的概况和学习特点

对于听力障碍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令他们倍感吃力和困惑的地方,阅读理解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帮助其扩充知识,增长见闻,而且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奠定基础。

(一)听障学生的基本概况

21世纪是信息爆炸时代,获取资讯是每一个人的生存必备技能。与社会接轨,人必须不断学习与进步。其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便是对信息的“听说读写”,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是直接影响每个社会人在接受教育、工作就业、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和分析,与听力正常的同龄学生相比,大部分听障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是偏于低下水平。比如,1975 年,美国Trybus与Karchmer研究发现,20岁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水平①,18岁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水平②。1987年,林宝贵、李真贤测评台湾区启聪学校的高中学生、高职学生,研究发现其语文阅读理解只是普通小学生的一、二年级的水平。

(二)听障学生的学习特点

作为特殊教育对象,听障学生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

第一,由于听障学生的听觉功能缺失,他们用视觉感受和接收外界信息时比较敏锐,甚至有可能比较强。张建星在《聋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浅析》③一文指出:某一方面的滞后、缺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人的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视觉补偿能力是相当强,甚至有可能达到高于常人的程度。趙美容、陈卫、花桂莲在《聋哑儿童学习能力分析》④一文指出:聋哑儿童视觉鉴别能力和对色彩刺激的视觉记忆能力较强。原因是生理补偿,听觉的缺失,他们往往在视觉记忆、想象力上,有可能高于一般常人水平。

第二,听障学生的思维偏向于感性认识,动手实践、模仿能力都比较强。由于靠视觉获取最主要信息,听障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加上听力障碍和口头表达欠缺,与外界的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听力功能的缺失,听障学生的专注力比较好,能够专心做事,但是专注的持续性不够长,容易出现学得快、忘记也快的现象。

二、开展听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听障大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具有社会必要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听障大学生有需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炎黄子孙深入学习和发扬光大。听障大学生同样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提高身心素养,缩小听障生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生理缺陷,致使听觉功能丧失,对戏曲类以唱为主的文艺方式较为隔阂。

(二)高校缺乏合适听障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当前,我国高校主要侧重于常规学生的需要,却忽略听障大学生的需求。正如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所说“有教无类”,每一个人都需要、应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我国听障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起步比较晚,但是高校不能忽略听障大学生的需求,有必要填补这个方面的不足,为听障大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探索

根据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探索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

(一)确立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程教学的指引和方向。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更有效地构建教学模式。针对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其教学目标是促使听障大学生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主流社会。

具体来说,我们在引导听障大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重点侧重学生的沟通能力的提高,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由此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能够尽快融入主流社会。

(二)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思考

至于听障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经过笔者的理解和思考,归纳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主题为中心,开展立体化教学;二是理论、实践相结合,开展课内课外的教学;三是回归到普通教育之中,开展“融合教育”。

1.模式一:以主题为中心,开展立体化教学

总体来说,听障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定型了,难以从弥补其生理上的缺陷入手。为此,我们采取以主题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本校的学习氛围,借助后天的努力学习来弥补听障上的不足。

“主题学习”是香港聋盲人学校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带领学生在一定时间围绕主题,展开多角度的讨论式学习。透过小团队的合作学习,将教学变得立体化,让知识结构呈现网络化。

比如,以“诗仙李白”主题,我们老师不妨简单归纳李白一生的重要阶段,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作品。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给学生分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李白的诗歌作品梳理一下,哪些作品是与“酒”有关系,并且要求学生选取一篇李白作品,写一写各自的读后感。

这种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生为主体,减少教师的“满堂灌”,将学习的主导权回归到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务必注意主题的设定,不能太难和太陌生,让学生感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比如,学习完唐诗宋词之后,我们老师不妨带着學生进入“元曲”的领域,设置一个主题“元曲的前世今生”,让他们体会一下“元曲”与“唐诗宋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模式二:理论、实践相结合,开展课内课外的教学

一般来说,学习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主要是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总结。但是,理论知识欠缺直观和生涩难懂。知识源自实践,也回归到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切。

虽然当前大学生都是出生在中国,成长在国内,但接受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还是有点欠缺。至于听障大学生,这个问题尤其突出。由于生理条件的缺失,听障大学生无法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音韵,更无法深入品味戏曲的经久魅力。

正所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障大学生仅靠课堂书本的介绍,无法全面感受中国戏曲的内在特色,还不如让他们走上真正的表演场所,亲身演绎一次,用具体的戏曲表演体验提升书本上的知识。为此,我们教师不妨带领听障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江苏昆剧院,让他们亲身体验一番“粉墨登场”的感受。听障学生用视觉感受和接收外界信息是比较敏锐,甚至有可能比较强。中国传统戏曲除了有音韵曲调之外,还有身段、服饰、台步等方面的内容,都能够用手、用眼睛去感受和领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有风韵。

这种理论、实践相结合,开展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不仅激活课本上的戏曲知识,而且调动听障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任何一件戏服、表演道具,无不新奇和特别,激发听障大学生的兴趣,相互之间呈现出融洽的讨论热情,猜测每件新玩意的用途和作用。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目的已经无意之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模式三:回归到普通教育之中,开展“融合教育”

当今,“融合教育”的理念日益成熟,广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甚至出现“完全融合”的概念。所谓“融合教育”,就是把特殊教育融合到普通教育之中,即:把有障碍学生安排到普通学校共同学习,促进有障碍学生更好地回归到主流社会里。 具体来说,融合教育的形式是“随班就读”,让特殊教育的学生走进普通学校的课堂里面,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听障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提高身心素养,缩小听障生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使其能够重返主流社会,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我们教师可以联谊普通高校,安排听障大学生随班就读这些高校,和普通大学生一起接受课程。毕竟听障大学生存在生理缺陷,课程设计还是需要授课老师进行特殊安排的,这需要与普通高校的老师做好沟通和准备。

笔者认为“融合教育”的最大目的不是融合普通高校的师资,而是听障大学与普通大学生融合在一起。比如,组织团队,在小组合作里面,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因为听障大学生最终还是要走进社会,回到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接受一样的竞争和挑战。所以,融合教育是提前让听障大学生回归到主流社会。我们可以联谊南京师大研读古代文学的班级,与听障大学生混班上课,共同接受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老师带领听障大学生和南师大的学生一起完成“戏曲”研究的主题学习。

四、结语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沉淀三千年传统文化。听障大学生也需要汲取其养分,提高身心素养。根据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经过笔者的理解和思考,归纳出三种模式。三种模式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据需要,动态取舍。

注释

① Trybus,R.& Karchmer,M.School achievement score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National data on achievement status and growth patterns[M].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1977:122,62-69.

② Trybus,R.Today′s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nd academic profile.Washington[M].D.C.:Gallaudet Research Institute,1985.

③ 张建星.聋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浅析[J].听力及言语疾病杂志,1996,4(2):109-110.

④ 赵美荣,陈卫,花桂莲.聋哑儿童学习能力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19(4):268-269.

参考文献

[1] 郭风平,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说[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 赵洪恩,李宝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3.

[3] 贺荟中,著.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肖瑞雪,郑权.多媒体课件中插图对听障儿童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3).

[5] 张茂林.听障学生阅读理解中的策略运用及其眼动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 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

[7] 孔德立,李燕.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3(11).

[8] 赵君尧.台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启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5).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