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哲学的角度看:隐喻与大学生英语阅读教学

2018-01-05李庆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思维

李庆丽

摘要:本文从具体认知层面阐释隐喻的三种实践形态:隐喻能力、概念隐喻、隐喻教学,从而揭示出我们关于隐喻视角的大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之中的应对策略,试图从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文化与思维的隐喻能力创造、提高词汇与篇章的概念隐喻思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隐喻教学互动。

关键词:隐喻;认知;教学;思维

一、作为认知的隐喻

从隐喻的具体层面来说,隐喻哲学具有认知模式、认知能力和认知教学三种具体的隐喻形态,分别是概念隐喻、隐喻能力、隐喻教学。

1.作为认知模式的: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概念最早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一方面,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手段而出现的。“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本体,借以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本质上就是概念性的;隐喻能将“一个概念域(源域)结构传送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源域的知识结构的经验映射到目的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的域的可能性。而这个映射就是那个稳定的意向图式结构,有了意向图式结构我们就可以在“话语理解中联系和连接各种信息提供一个平台”。可以说,正是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让我们能够以熟悉的源域去认识不熟悉的目标域,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也加深我们对于语词的理解。譬如:当文章中以A概念去谈论B概念的时候,其实作者知道我们读者对A概念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他用这个熟悉的A概念去谈论我们不熟悉的B概念。这样就不仅解释了B概念,而且同时还拓展了B概念本身的意义,使得阅读具有更深层的意义。概念隐喻让阅读不再是一项:“你单纯地写,我被动地阅读”,而是成为一项在哲学意义上,加深读者与作者之间互动的,拓展二者生命视域的事情。

2.作为认知能力的:隐喻能力

1980年Gardner和Winner的著作:《隐喻能力的发展:对人类学科的启示》中首次提出了“隐喻能力”概念,在他们看来隐喻能力是一种运用类比的方式通过一个事物去认识另一个事物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隐喻能力被构建出来。这种隐喻能力其实就是去理解、解释、运用、评判隐喻。按照Littemore的说法,隐喻能力则是一种“隐喻的原创能力、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以及对隐喻做出解释的流利程度”。国内的王寅教授则把隐喻能力解释为:人在认知之中,理解、识别、创建隐喻的能力。在这些关于隐喻能力的解释中,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主动型隐喻能力:创建、运用、评判隐喻。被动型隐喻能力:发现、理解、解释隐喻。这两种隐喻能力本身是不同的,主动性隐喻能力是一种基于创造性而去构建新的语言结构或体系的能力,而被动性隐喻能力是一种基于语言本身去吸收理解它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但是在我们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拥有这两项能力的大学生并不能保证其“英语水平完全接近母语者”。因为在英语语言的构造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隐喻这一生成环节,如若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只是注重研究语法形式,而忽视了那个构建语法形式的隐喻之源头,那么就是一种得鱼忘筌的做法。你即使在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也会带着一股中国风的表达,无法进入纯正的英语表达之中。一方面,这是中国文字的隐喻模式和西方文字的隐喻模式的差异性导致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隐喻带有超时空性,而西方文字是印欧语系,隐喻带有时空性。另一方面,这也和中国大学生学习模式刻板有关。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考试模式往往让大学生对死记硬背的知识很能把握,而对于灵活的知识则失去办法与耐心。

3.作为认知教学的:隐喻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能力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能提高自身对于英语的理解,而且能在具体的英语考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可以从英语四级和六级中的百分之四十的英语阅读比重看出来。但是,为什么同学们经过多年的训练,阅读理解仍旧处于弱势?这恐怕和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我们关于英语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有两种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一方面,“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被动。它由Gough在1972年提出,他把阅读解释为一种解码的过程。他要求閱读应该从字到词,词到句子,句子到段落,段落到整篇文章,只有依次上推的理解才能真正理解阅读理解的原文内容。但是殊不知这样只会让人们逐字逐句地翻译而忘记文字的背景及其情感,可以说这种解码是被动的;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过于自我、主动。它由Goodman在1976年提出,他把阅读解释为一种心理上的猜测的游戏,这样的人作为参与者,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去猜测语句的。此时人们不再逐字逐句地翻译阅读理解,而是主动地去理解作者的处境,用意义去理解全文。但是,它还是忽视了阅读理解的作者的概念体系本身所蕴含的隐喻的构建维度。为了解决上面两种教学模式的困难,Grabe在1991年提出一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其强调阅读理解是一个构建意义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读者和作者知识背景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在意义的构建之中,人们不再囿于单纯的语法结构和知识背景,而进人人与人之间交互的社会关系之中,共享阅读文本的意义。而隐喻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就是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典范。

二、隐喻式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1.加强在文化与思维中的隐喻能力的创造

在大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之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关于大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如果大学生缺乏这种隐喻能力,那他将很难理解英语的阅读理解。因为英语阅读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种习惯是贯穿其文化的。而我们中国的大学生,都是生活在中华文明之中的华夏子孙,他们并没有处于同等类型的英语文化隐喻体系中。这样也就使得他们不能像印欧语系的国民那样,能很好地理解英语。那么,首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得去改变我们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再以一种象形文字的隐喻表达出发,而去学习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的表达。并且,同时可以通过中西两种隐喻模式的对比加深印象,从中得出二者的差异和相似的地方。其次,我们的阅读教学也要学习英语文化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隐喻概念,西方人崇尚理性、竞争,而中国人崇尚感性、和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地理、体制,才能理解他们语言的发生机制。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才能深入其文化根基,真正地学会英语的隐喻能力。

2.提高在词汇与章节中的概念隐喻的思辨

大学生在写阅读理解试题的时候,首先碰到的就是词汇的问题。词汇量以及词汇的理解直接制约着大学生阅读理解的发挥。我们教师的教学就应该从简单的词汇隐喻着手,多介绍一些常规的隐喻词汇,以及提高大学生推导及猜测隐喻概念的能力,他们才能更加轻松地把握生词、难词。同时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章节中的句子进行隐喻的筛选和推测,让大学生根据语境来理解句子,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意义。有时候,文章隐喻之中喻体和本体相差甚远,毫无共同之处,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依据章节语境的方式理解这个概念的隐喻意思。譬如:“Jack is an ox”,杰克是一个人,但是牛是动物,句子中把人与动物放在一起看似不合理。但是其实,我们根据上下文发现,文章其实是在讲杰克是一个强壮的人。于是,人们可以根据这个语境进行思辨,把杰克的强壮和牛的强壮关联,从而使得"Jack is an ox”这个隐喻得到很好的理解。

3.增多在老师与大学生之间隐喻教学的互动

我们在教学之中往往忽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殊不知其实在阅读教学之中,本身就存在着一个互动的领域。而我们教学更应该抓住隐喻式阅读教学的本意,去增加课前的复习环节(人与文本的互动)、课堂上的提问环节(人与人的互动)。因为隐喻不仅是文本和读者的互动的源头,而且也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的源泉。隐喻让两种互动类型去构建意义:文本意义、教学意义。一方面,隐喻式互动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交互的可能性。同学们在这种教学氛围中获得了隐喻能力,能知道作者的知识背景以及写作习惯,从而会更加深入地探讨阅读的结构以及隐喻方式,使得作者和读者的交互更加的深入和频繁。另一方面,隐喻式互动的阅读教学为我们提供一个动态的教学氛围,不再拘泥于静态的方式:一方听,一方讲。这样就使得二者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参与教学,双方都主动提问与回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双方的理解,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度也提升了,老师授课也不再那么乏味了,也能因材施教。所以,综上所述隐喻式的阅读教学对我们理解隐喻本身和文本本身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思维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