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合理推广研究性学习方法
2018-01-05谭超
谭超
【摘要】 “研究性学习”教育观强调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认知和理解,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依据,通过分析学情,树立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环节和步骤,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以理解为大前提,掌握基本要求。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也应在“研究性学习”观的启示之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中圖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0-199-010
高中化学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由于高中阶段,课程的开设范围大,面对的学习对象比较复杂,很多课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一种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推进与实施,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互通之后的改革。而研究性学习注重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和认知,也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计划和流程的提前熟知,因此,“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推广性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技能更加关键
“研究性学习观”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启示首先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和把握,这毫无疑问是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技能的体现。因此,未来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一)教师提升个人职业素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相应文化的理论素养;培养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学生中间,做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的重要性,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结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提供适合这一阶段学生切实所需的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昂扬向上的活力。此外,研究性学习也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只要教师首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学生才有研究能力的培养可言。高中化学不同于初中阶段,更强调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强调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融合,进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以偏概全。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推广中,必须首先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做好各方面的素养准备。
(二)教师要提升个人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体现为在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和设计的能力。比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一种指导和引领,能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一种基本方向。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放在重要位置。例如,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实际,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备课,将学习任务具体到小组,做到每个小组都能研究,同时都能研究出成果。
二、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必须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性学习”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能够切实地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必然是学生主体性价值,学生做主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改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专门的环节,让学生更加直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简单地将“教与学”一刀切开。比如在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出实验题目,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研讨,制定出实验计划,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完毕之后,教师选择典型的小组实验过程进行点评,并做总结。最后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完毕之后重新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反复的研究、实践,演绎、归纳的过程,引导他们主动分析、主动思考,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换。
三、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过程必不可少
“理解”是一种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教学环节来体现知识的梯度,来实现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因此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过程必不可少。
比如化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就很关键,课堂导入环节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建设高效课堂服务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课堂导入能够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通过一些相关的教学手段,比如当前大量使用的多媒体设备或者一些相关的实物展示等。比如在讲到容器内物质反应顺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制作小组动图,并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播放给同学看,让学生对物质的敏感性、活跃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之后,在进行具体知识的学习和题目的解答。应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进行课前的环节设计和准备了。
结语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将知识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个人自己的实际的知识体系的内容。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要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加强入手,牢牢把握“理解”二字,注重打造完整的教学环节和合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
[ 参 考 文 献 ]
[1]陈建,林少娜.面向21世纪高校新型化学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研究[J].化学科学研究,2014,7(2):39-41.
[2]陈作松,季浏.新化学课程的实施对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化学高中学报,2014,27(3):56-70.
[3]李涤非,刘雪勇.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化学教师素质[J].南京化学学院学报,2015,15(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