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及其开发利用
2018-01-05孙丽云
孙丽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也愈发突现,而且古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面貌的体现,也是我国探究历史发展的主要参考依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的破坏古建筑。因此,如何保护古建筑以及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古建筑研究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文章以云南省的古建筑为列,对其保护现状和开发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现状;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87-01
昆明西山龍门作为云南省著名的古建筑遗址,其中的龙门石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云南省面积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大理巍山的巍宝山是全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山中现存22座明清时期的道教宫观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这些文化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但就其发展和保护而言,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文章通过对我国古建筑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分析,探寻保护、开发古建筑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云南省的古建筑非常丰富,大理、丽江、临苍等地都矗立着诸多极具特色的古建筑,但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的影响,云南省的气候特征复杂,这为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云南省的古建筑一直处在被开发和利用的过程,许多古建筑都成为了观光旅游景点,这就为古建筑保护带来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首先,文物古建筑自身在设计施工工艺上造成的影响。龙门石窟是古建筑中存在严重崖面问题的最典型例子,从目前存留的龙门石窟来看,崖面断裂问题是影响龙门石窟被保存和利用的最主要原因,龙门石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了石壁掏空的施工措施,并增加了崖面的洞窟,随着洞窟数量的增加,崖面结构的不稳定相对提升,进而产生了断裂①。其次,云南省古建筑也受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云南省存在多种气候特征,地区降水量充沛,导致许多古建筑一直处在潮湿的气候状态中,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有些木质建筑也会因此而腐朽。例如巍宝山由于高海拔和森林茂密,山区气候特征明显,致使巍宝山上的道教古建筑群长期受阴冷潮湿气候的影响,存在山坡雨水冲刷墙基,木质构件淋水后腐朽等问题。这都是云南省古建筑保护中面临的难题。最后,云南省很多古建筑都带有宗教色彩,但历朝历代政权对宗教的推崇和认可度不同,所以对古建筑的完善和破坏程度也不同,这就导致目前古建筑设计与建筑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我国政府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相关的法律制定了保护政策,也对古建筑进行了修复,但从实际角度出发,人为因素的破坏仍然没有得到禁止,社会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仍然不明确,破坏后的惩罚措施也不完善。
二、我国古建筑开发利用、保护策略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建筑中可以探寻古代先辈的遗迹、思想、文化、民俗等信息,而且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建筑结构也是我国当今建筑业发展和继承的精髓;同时古建筑修复和保护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为了保证古建筑的完整,前辈们的许多保护方式与方法可以与现今的保护、开发利用手段相结合,为古建筑的弘扬和继承开拓可持续道路。
首先,相关单位应获取国家的技术支持和经济支持,建设古建筑“博物馆”。为了更好的提升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利用价值,政府从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古建筑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尽最大可能保存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古村落,将其建设为古建筑“博物馆”,目前云南省的诸多城市还尽可能的保存着古城特点,所以可以将具有特色的古建筑拟建在这样的古城中,实现对古建筑整体资源的保护。
其次,应从根本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古建筑修复政策。由于受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古建筑都饱受着日月的摧残,所以政府应根据云南省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制定具体的修复政策,例如龙门石窟崖面断裂问题,可以采取土坯墙加固技术对石窟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
最后,政府应加强古建筑保护宣传,提高社会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加强对古建筑的管理。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单位,对我国保护古建筑的文件和法律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目的性的完善和补充,从而对古建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修复,尽可能为古建筑保护争取到全面的法律保障;并组建优秀的、专业的修复团队,可以聘请专业的专家、学者为修复团队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和现场指导②。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古建筑保护筹集资金,为古建筑修复、保护、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且要重视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络、宣传手册、电视广播等渠道提高群众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让群众能够明确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破坏古建筑的后果;并且要为正在被利用的古建筑制定科学的利用规范,规范利用人员的行为,避免人为因素对古建筑价值的破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蕴藏着无限价值的宝藏,如果要想从根本上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就要将科学的理念实践到保护措施中,从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和修复措施,将古建筑保护作为基本规范落实到群众生活中,保证我国古建筑能够持续的传承下去。
注释:
①任俊萍.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科技视界,2014(12):97-97,310.
②王宝俊.谈古建筑的保护维修与利用[J].山西建筑,2016(27):1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