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炳银家书二封
2018-01-05张平
张平
卢义章膝下:
兹有我去来参加红军一月多了,未有回家,不知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否?哥哥身体强健,嫂子身体强健,父母大人不要担心挂念,哥嫂不要耽心挂念。现在我在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营一连担任工作。那一次红四军东征收到空前伟大胜利。缴得敌长枪一万三千余支,机关枪三百余挺,迫击炮四十余门,手提盒子八百余架,山炮二门,无线电五架,又被我红四军在韩摆渡又打蒋飞机一架。是这一次在东征得到伟大胜利。革命一天天高漲,苏区一天天发展,苏区一天天巩固。红军扩大,请父母大人接信后,火速回信转为要。
此致
敬礼
卢炳银
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双亲大人膝下:
前因来信无别事,因父亲你写回信我,男收到了,你信上说到是谁清楚我们,都知道了。儿又问你家庭事实,现又不知道了。你二位大人身体康健否不知,男在前方身体强健,十分可好,请双亲大人不要耽心。再说胜利上,从东征的胜利,你父亲是晓得的,不必我说,现又到西征的胜利,说明以下,我红四方面军在潢川光山附近,消灭了张钫部队和鹄子举部队三个师,活捉一个师参谋长,一个副师长。缴获枪支五千枝(支),机关枪二十余架,迫击炮三十余门,手提冲锋机盒子一千多架。现又向京汉路我红十二师在铁路边上有一个鸡公山,被红十二师占领,活捉军人十二名,现又向武汉进逼,现我在红安县南下。
敬礼
卢炳银
一九三二年七月二日
这是红军战士卢炳银的两封家信。
第一封信是卢炳银参加红军一个多月后于1932年5月28日寄出的。收信地址是“赤城县政府转六安四区十三乡二村交”,寄信单位是“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营一连”。信封封面盖有两枚双圈圆形邮戳:一枚是“赤城县第七区赤色邮政支局”, 黑色;另一枚是“赤城县第一区赤色邮政支局”,红色。这封信是1932年7月2日从湖北红安县境内寄出,信封加盖一枚黑色椭圆形“红安县赤色邮政局”邮戳。另一枚盖红色双圈圆形“鄂豫皖苏维埃赤城邮政分局”邮戳。
第二封信的收信地址是“带转带交红安县七里坪转交新集市带交皖西北道区转交六安四区十三乡二村高岗寺”。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红四方面军驻在红安县七里坪,红安县赤色邮政就设在这里;新集市是鄂豫皖省府所在地;金家寨是皖西北道区所在地;六安四区为南岳庙乡,十三乡为徐集镇。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封信的传递路线是:红安县七里坪—新集市—赤城县金家寨—六安南岳庙—徐集—高岗寺。
这两封家信及其实寄信封,如今均为全国一级文物,它不但反映了红军时期那段烽火岁月,展现了80 多年前红军战士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见证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西赤色邮政的建设情况,弥足珍贵。其中一枚邮戳实际封曾被送往北京,参加1985年10月举办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邮票展览”,引起了邮政和集邮界的广泛关注。
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鄂豫皖3 块苏区内部真正实现了统一,信息传递迅速而有效。这两封现存的红军家信,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建设者十分重视苏区邮政建设,邮政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和严密了。邮政工作者在极为艰难的战争条件下,千方百计使鄂豫皖苏区红色邮路畅通无阻。正因为如此,红军战士卢炳银的家书才有可能从豫东南苏区投递到地处偏僻的皖西苏区的家中,而卢炳银父亲的回信也能到达转战不定的红军部队儿子的手中。卢炳银的家信,不仅是红军胜利的历史记录,而且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赤色邮政建设成果的历史见证。
链接:卢炳银,安徽六安人,1930年8月参加毛正初领导的农民暴动,成为六安游击大队战士。1932年4月参加红军,曾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营一连战士、排长等职。曾参加了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和红四方面军西征京汉线的战役,后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1957年被中共六安县委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