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2018-01-05张旭路金英君王义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年12期
关键词:空间杜宾模型新型城镇化

张旭路+金英君+王义源

摘要 本文就如何更有效率的发挥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作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表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人口指标、产业指标、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四个角度建立一个新型城镇化指数,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①在东部地区硕博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溢出效应远好于对中西部地区;②在中西部地区本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好于东部地区;③在西部地区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更大。为此本文建议:第一、东部地区应该加大对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高层次人力资源保障;第二、加强中西部地区域内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发挥对新型城镇化的溢出效应提供物质基础,逐步缓解在该地区人力资本对新型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问题;第三、根据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相匹配的原则,适度增加中西部地区特定本专科专业招生规模,以提升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为中西部地区储备人力资本;第四、根据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薄弱、产业层次结构不高的特点,邀请中东部高校对西部地区开设网络教育课程,以发展适合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城镇化进程的非全日制高等教育。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高等教育层次;空间杜宾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0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12-0216-09DOI:10.12062/cpre.20170625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我国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将新型城镇化确定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建设的新方向。较之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强化产业联动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实现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绿色城镇化为目,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路径逐步由偏重数量与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与内涵提升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城镇化建设路径的转变是与当前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相适应的,同时这种转变也使得人力资本将逐步代替物质资本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作为承担着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存量功能的最高等教育形式,自然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而且国内外学者[1-2]的研究成果都认为高等教育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受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不同区域间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也不尽一致,导致不同区域对于不同层次的劳动者需求数量差异性不断加大,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不同区域培养与之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不同层次且足够数量的劳动者,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高等教育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因此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支持问题,以期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发挥高等教育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

1 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与城镇化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方面。从高等教育的总量效应角度对城镇化与高等教育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之前,例如郭书君[2]等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与城镇化互动机制,利用我国1978—2002年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方面的总量性数据,建立了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模型,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化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后,国内学者开始尝试从高等教育的结构效应角度对城镇化与高等教育间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更加清晰刻画出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促进作用。例如张臻汉[3]从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角度,认为城镇化为高等教育提供发展的基础支撑并影响其定位,城镇化模式制约了高校区域布局,未来我国应注重城市化建设进程与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合理性;李鹏飞[4]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角度,认为高等教育应结合产业结构需求,适时合理调整高校的学科结构,从而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培养大量适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靠途径;褚宏启等[5]从高等教育形式结构角度,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已经逐步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应加强形式结构调整,注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调整,以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

上述学者从高等教育内生性角度形成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我国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是也有学者注意到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带间的城镇化进程不相同,导致不同区域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于是有学者根据我国区域间城镇化建设进程不同的现状出发,研究高等教育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这一现实情况,例如孙哲等[6]从高等教育层次角度,利用2011年271个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分析了高等教育本科和专科层次对城镇化的作用,认为城市规模的差异对高等教育人才层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武毅英等[7]将我国分为4个区域经济带,通过逻辑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带间城镇化水平不同,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提供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服务,以配合不同区域经济带的城镇化转型,从而为不同区域经济带的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資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供服务。

可以说,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带间的城镇化进程差异,从高等教育结构效应角度分析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适用于当前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思路的。但是上述研究成果却忽视了城镇化进程与地理空间因素密切相关的,即某一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除了受域内相关变量的作用外,还受到邻接地区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应变量的影响。因此本文拟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期更为准确的估计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2 高等教育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高等教育通过对社会人力资本提升而对城镇化发展进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由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样化,也使得其对城镇化影响路径也是多样的。就我国的具体而言高等教育通过提升社会人力资本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路径有三。

(1)高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增量水平,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促进城镇化发展。Serger[12]指出高等教育通过选拔机制,促使农村人口中高素质人力资本向城市转移,并通过培养机制为其提供了得以在城市长期生产和发展的能力,以发挥高等教育在城镇化中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在不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同时,为了鼓励高校自主办学热情,赋予了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允许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结构和招生形式和规模,这促使高校出于获得更多办学经费的目的,开设更多适应于本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专业,同时也会采取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诸如非全日制教育等,而这将为我国不同地区提供足够与当地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储备,从而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顺利进行。

(2)高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水平。通过阿罗的“干中学”理论可知,由城镇化带来的人力资本高度聚集将形成知识的外溢效应引发技术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本升级,使得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而产业结构升级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这将为城镇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符的特色专业结构,相应的也储备了大量高端研发人员,在高校服务社会功能不断被强化的条件下,使得高校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充沛的智力资源和原创性技术支持,这将加速“干中学”效率,有效的提升存量人力资本质量,有助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城镇化的同时,达到绿色城镇化的目标,从而有效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3)高等教育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以提升人力资本精神文明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法制、道德教育,以提升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和公众意识,以便更好适应城市生活,实现向市民化的转变。就我国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教育除了提升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外,还可以对维护我国地域文化多元化发挥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人口不断流入城镇,对于我国多元化的乡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能够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文化的顺利融合,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出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要求,高校作为所在地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凭借自身智力聚集的优势对城乡文化进行有选择的传承,从而在对地域文化最小冲击的条件下,促进我国多元化的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有机融合,通过不断创新发展适应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多元化地域文化,从文化认同角度提升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进程的适应度。

3 数据、模型和方法

3.1 我国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构建

鉴于我国目前暂无权威的新型城镇化指数,本文参考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對新型城镇化的表述,并基于国内已有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8-10],从人口指标、产业指标、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四个角度建立一个新型城镇化指数,从而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客观描述,具体如下:

本文共选取四大类新型城镇化指标,第一类是人口指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城镇化的最基本特征,故本文选择城镇人口占域内总人口比率(A1),用以表征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但是有质量的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户籍的改变,而是人口就业形式的转变,因此本文采用二三产业劳动者比率(A2)来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就业形式的转变。第二类是产业指标,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是以结构优化和升级为目的,因此本文利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域内GDP比率(A3)从产业角度来表征城镇化质量。第三类生态环境指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央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镇化绿色转型,因此本文选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A4)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A5)来表征我国“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第四类城乡统筹指标,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因此本文选择参加城镇医保和城镇人口数量的比率(A6),从社会保障层面上刻画城镇化进程对城乡居民的影响。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完备性,本文将2004年作为样本数据起始点,在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2004—2015年统计年鉴中,选择表1所示6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作为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的要素。同时为了避免人为判断干扰,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以客观反映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依步骤如下。

第一步,利用KMO检验判断样本数据是否合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KMO的度量值为0.784,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第二步,依据单位根不小于1且累积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0%的原则确定主成分的个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计量结果表明,存在3个主成分,且其累积方差为85.08%,这表明有3个成分能够代表,6个样本指标中的85.08%的信息。

第三步,确定主成分函数中各组成成分载荷系数,具体如表3所示。

第四步,测算样本数据中各指标初始权重,并进行(0,1)标准化处理,具体结果如下:

第五步,测算各个省份历年新型城镇化指数。根据表2、3、4的计算结果,进行大陆地区31个省份历年新型城镇化指数计算,并利用该结果进行算术平均测算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

3.2 新型城镇化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空间计量经济学认为地理空间距离相邻的区域,人员、物资、信息的交流沟通相对更加顺畅,从而使得相邻区域的同一属性变量具有较大的空间自相关性。本文所构建的新型城镇化指数正是基于某一区域诸多主要人口、经济、生态、社会指标建立的,单就这一指数的构成要素而言,可能与相邻区域的同一属性变量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但是由这些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法构成的指数,是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以致可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却尚未可知。因此本文利用莫兰指数检验新型城镇化指数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及其显著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n=31,Yi、Yj代表第i、j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指数,Wij为使用邻接标准的空间加权矩阵,i、j两地相邻则该矩阵对应元素wij=1,否则wij=0;其中

根据公式(1)的计算结果,利用正态统计量检验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其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表5可知,我国全国和中东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在2010年以后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自2010年起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扩散效应显著。

3.3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经常被用于检验空间变量间关系的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三种。本文拟将SDM模型作为用于测度高等教育对我国城镇化影响的模型,究其原因在于,受人员流动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仅受到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邻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由于示范效应的存在相邻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会影响本地城镇化水平。而SDM模型则包含了空间滞后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在模型设定上能够体现本地和邻接地区高等教育以及相邻地区城镇化水平对于本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而且这种模型设定可以有效的排除空间自相关误差项,能够对系数进行无偏估计。故本文选择SDM模型用以检验我国各层次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影响,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是解释变量,W是对Wij进行标准化后的矩阵,标准化后该矩阵行元素相加均为1。WY是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用以反映其他地区被解释变量对本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WX是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用以反映其他地区解释变量对本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θ为自变量空间滞后项的系数,β为自变量参数,ln表示单位列向量,α表示常数项系数,ε表示残差。

根据SDM模型的表达式可知,若θ=0,则SDM模型将变为SLM模型,若θ+ρβ=0,则SDM模型将变为SEM模型。可见SDM模型和SEM与SLM模型之间是包含关系,更加具有普适性。

本文根据Anselin[11]的研究成果从统计角度进一步说明SDM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表5可知,全国和中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但是西部地区部分年份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所以本文首先建立不包含空间效应的面板回归模型,然后利用OLS方法对模型回归,并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法对不包含空间效应的面板回归模型的残差进行检验,最后从统计上对是否采用SDM模型作出最终判断。不包含空间效应的回归模型如下:

Y代表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自2004—2015年的历年新型城镇化指数取对数后的值;X代表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2004—2015年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毕业生人数的对数值,选择毕业生人数代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因为根据对2013—2015年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分析发现,上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地为学校所在地,由此可以推断国内其他高校毕业生出现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亦属少数,故本文用各个层次毕业生人数代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5年)》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各地区历年各个层次畢业生数取对数后得,博士研究生(X1)、硕士研究生(X2)、本科生(X3)、专科生(X4)、成人本科生(X5)、成人专科生(X6)、网络本科生(X7)、网络专科生(X8)招生人数;ln表示单位向量,α表示常数项系数,ε表示残差。

通过表6可知,根据Anselin[11]的研究成果,经过对公式(3)残差的LM检验和Robust LM检验,发现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均存在且显著,根据Le Sage&Pace[13]的研究表明,采用SDM模型作为计量模型进行估算是最合理的。

3.4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本文需采用方程(2)作为空间计量模型,模型中各个变量含义除Y和X与方程(3)一致外,其他均不变。本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估计,以避免空间滞后项与随机扰动项的相关性可能引发的内生性问题。计量结果如下:

3.5 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分解

由于空间计量模型较为复杂,这使得空间计量模型的系数所含信息就更为复杂,为此本文借助Elhorst[14]指出的解释方法对系数进行分解,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角度,对系数进行解读。由本文方程(2)可得

上式中偏导数矩阵中对角线上的值为直接效应,即所有地区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毕业生人数变化引起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变化总和的均值,矩阵右端非对角线上的值为间接效应,即所有地区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毕业生人数变化所引起的邻接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变化总和的均值。

3.6 计量结果分析

通过ρ值可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只是西部地区空间依赖效应不如中东部地区显著,这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中东部已经呈现出显著的扩散效应,东部地区较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弱,这种扩散效应强度的恰好与我国三个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承接转移层次相对应。

在高等教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上,其对全国所有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且显著,这表明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从技术进步,人文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溢出效应上,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却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溢出效应为正且显著,而中部地区尽管为正但是不显著,而西部地区则溢出效应为负且显著。这表明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域内相对均衡,产业结构层次高,具有较强的高层次人力资本吸纳能力,能够为高层次人力资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足够的平台,所以在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形成了高层次人力资本的扩散效应,使得邻接省份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本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而西部地区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域内相对不均衡以及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等实际情况,导致高层次人力资本不但未能发挥扩散效应,反而促使高层次人力资本流入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结果在域内形成了高层次人力资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局面,导致博士研究生层次高等教育在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溢出效益为负。

在高等教育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上,其对全国所有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且显著,同时其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大于博士研究生层次高等教育,这表明在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人力资本发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作用。但是在溢出效应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却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中东部地区溢出效益为正且显著,但是中部地区的溢出效益明显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溢出效益为负且显著。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东部地区经济物质基础条件好对于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吸纳能力强,更容易形成高层次人才的扩散效应,使得邻接省份硕士研究生层次高等教育能够推进本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物质基础相对薄弱,对高层次人才吸纳能力有限,使得高层次人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关系不稳定,结果造成了中部地区的溢出效益明显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溢出效益为负的局面。

在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教育层次上,其对全国所有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且显著,而且中西部地区本科生层面的高等教育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均高于东部地区,这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更适合本科层面人力资本发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在溢出效应上,本科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用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溢出效应为正但是不显著,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为正且显著,这表明受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面对我国产业升级不断向内陆转移的影响,其对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正处于上升阶段,所以邻接省份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对本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较大。

在高等教育的专科生教育层次上,其对全国所有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且显著,而且中西部地区专科生层面的高等教育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均高于东部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已经开始逐渐向高端发展,而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相对薄弱,故中西部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作用依然较大。在溢出效应上,东部地区为正但不显著,中西部地区为正且显著,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既高于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又高于西部地区本科生的溢出效应,这表明专科层面的高等教育与西部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更加适应,相邻省份专科层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有效能够带动本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在高等教育的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本科层次上,其对全国所有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东部地区不显著,中西部显著,且对中部地区的贡献弱于对西部地区的贡献。这表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对这类本科层次人力资本的需求饱和,导致这类人才对于东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不大;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够为这类本科生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一定的空间,所以这类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有促进作用。就溢出效应而言,中东部溢出效应为正但是不显著,西部地区为正且显著,这表明这类层次的高等教育对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更为适应,相邻省份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本科的发展能够带动本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在高等教育的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专科层次上,其对全国所有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中东部地区不显著,西部显著。这表明这类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对于中东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起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而由于西部地区人资资本相对薄弱,反而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推动作用。就溢出效应而言,东中西部溢出效应为正但是均不显著,这表明国内邻接省份这类层次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会对本省新型城镇化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4 政策建议

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可知,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结论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同时也发现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有较大差异,这表明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以及城镇化水平不同,使得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人才在不同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针对此本文从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就当前如何更有针对性的发挥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1)就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而言,通过前面的计量分析可知,博士研究生对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较之高等教育其他层次而言更大,而在中西部地区较之高等教育其他层次而言发挥的作用却不大,这表明我国东部的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倚重高层次人才人力资本的推动,已经由单纯的外延型城镇化发展为内涵型城镇化,因此东部地区应该加大对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投入,为新型城镇化建設提供更多高层次人力资源保障,同时还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逐步解决因为中西部城镇化建设进程不协调,而造成这类地区博士研究生层次人力资本对新型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问题。

(2)就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而言,通过前面的计量分析可知,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贡献最大,为了进一步发挥硕士研究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应该根据本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实际情况,并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扩大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中西部地区应该借我国产业转移的契机,提高域内城镇化水平,为该层次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3)就本科生教育层次而言,通过前面的计量分析可知,本科层次人才在中西部地区直接和溢出效应均明显好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产业转移呈现出由东到西的梯次升级的局面,随着产业转移的进展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开始上升,因此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我国产业转移步伐,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加大那些能够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挥较大作用专业的招生人数,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4)就专科生教育层次而言,通过前面的计量分析可知,专科层次人才在中西部地区直接和溢出效应均明显好于东部地区的情况,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这表明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能够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相匹配,特别与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我国应该在中西部地区加强专科水平的高等教育,为中西部地区储备人力资本,以便承接不断由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5)就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本科层次而言,通过前面的计量分析可以,这类高等教育对于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作用较中东部地区更为有效,这种现象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较之中东部地区相比都较低,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薄弱,而相对薄弱的人力资本存量既会影响到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也会影响到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步伐,因此需要西部地区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可以邀请中东部高校开设网络教育课程为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培育贡献力量。

(6)就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专科层次而言,通过前面的计量分析可以,这类层次高等教育仅对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的直接效应,这表明该层次高等教育对于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作用较大,因此需要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培育适合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城镇化进程的专科层次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本助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何志方. 城市化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中的作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1,7(4):41-45.[HE Zhifang.Urbanization plays great roles in the defining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01,7(4):41-45.]

[2]郭书君,米红.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5):45-48.[GUO Shujun,MI Hong.Research demonstration of relation between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J].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2005(5):45-48.]

[3]张臻汉.高等教育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6):154-159.[ZHANG Zhenhan.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higher educantion[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3,41(6):154-159.]

[4]李鵬飞.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46- 53.[LI Pengfei.Advanc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26(3):46- 53.]

[5]褚宏启,贾继娥.新型城镇化与教育体系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20(4):70-82.[CHU Hongqi, JIA Jie.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J].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2015,20(4):70-82.]

[6]孙哲,王家庭.区域高等教育对“人的城镇化”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4,127(5):47-53.[SUN Zhe, WANG Jiating.Impacts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on ‘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efecture-Level Cities[J].Education & economy.2014,127(5):47-53.]

[7]武毅英,王雪琴.建构新型城镇化中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43-45.[WU Yiying,WANG Xueqin.Constructing the servi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urbanization[J].China higher education.2015(1):43-45.]

[8]汪浪,曹卫东.近10年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科学决策.2014(2):21-32.[WANG Lang,CAO Weidong.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past 10 years[J].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2014(2):21-32.]

[9]杨洋,王晨,章立玲,何春阳.基于国家规划的新型城镇化状态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7):51-58.[YANG Yang,WANG Chen,ZHANG Liling,HE Chunyang.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statu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national plan: a case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J].Economic geography.2015,35(7):51-58.]

[10]闵忠荣,徐威,李志.基于第三方评估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江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8):12-16.[MIN Zhongrong,XU Wei,LI Zhi.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ird party evaluation:taking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6,23(8):12-16.]

[11]ANSELIN L,BERA A,FlORAX R.Simple diagnostic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6,26(1):77-104.

[12]SERGER U C.Human capital,urbanization and Canadian provincial growth[J].Regional studies,2003,37(23):239-250.

[13]LE S,PACE R.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Boca Raton: CRC Press,2009: 20-44.

[14]ELHORST P.Applied spatial econometrics:raising the bar[J].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0,5,(1):9-28.

[15]WANG X Q, WANG C X, WANG B T, et al. Protection of urban features during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roles of springs in Jinan[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 15(2): 93-102.

[16]GUO W, ZHAO T Y, DAI H J. Calcul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household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based on perspectives of urbanization and residentsconsump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15(2): 132-141.

[17]WANG X Q, WANG C X, WANG B T, et al. Protection of urban features during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roles of springs in Jinan[J].Chinses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7,15(2):93-102.

[18]GUO W,ZHAO T Y,DAI H J. Calcul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based on perspectives of urbanization and residents consump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7,15(2):132-141.

[19]李萌.新型城鎮化建设中城市经济转型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2):26-32.[LI Me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urban economic time series[J].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2015(2):26-32.]

猜你喜欢

空间杜宾模型新型城镇化
中国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FDI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绿色增长效率及其空间溢出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