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科转型与能力本位教育
2018-01-05陈庆合王海军许朋展
陈庆合+王海军+许朋展
摘 要:对当前我国本科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对北美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最后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本科转型过程中,如何借鉴和运用能力本位教育体系提出了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描述要具体、细化,用职业分析方法进行课程开发,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和教学硬环境建设,强力推行能力本位的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本科转型;能力本位教育;应用型本科
作者简介:陈庆合(1965-),男,河北滦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应用型大学建设;王海军(1983-),男,吉林长春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型大学建设;许朋展(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应用型大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3-0013-05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之后,2013年政府开始着力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到现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以下简称“本科转型”)已实施4年多的时间。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在一开始的转型人潮中,人们几乎天天谈转型,但是到现在大家似乎都不愿谈或回避谈转型问题,出现了踌躇不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前几年人们都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谈论转型发展问题,并且大多数是校领导或学校中层领导在谈,而今到要真正实施层面,即教师层面要将转型落地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到了改革的深水区了,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没有可借鉴的模式,人们不敢随意向前迈步了,所以谈转型的少了,或不敢再谈转型了。实际上,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改革,也到了实践工作者向理论工作者要理论的时候了。因此,要真正实现本科转型必须有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理论支撑体系和操作方法体系,否则到教师操作层面必然会停滞。为了使本科转型发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操作性,本文就本科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力本位教育在本科转型中的应用,提出可供大家参考的建议。
一、本科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科转型的实质认识不清
涂尔干(迪尔凯姆)指出:“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症候。”[1]因此,国家提出本科转型的初衷,是解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需求出现结构和质量性变化,如何培养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以及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同质化和千校一面办学术型大学等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对本科转型或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是办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是本科教育,以及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或降低理论学时等方面,而忽视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因此说,现在多数本科转型院校所考虑的都不是本科转型的关键。本科转型是朝着应用型转化,那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每一所本科转型院校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学术型本科教育是一种继承性教育,它强调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这对学生未来從事学术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国家重点大学和部分院校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在高精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不必知道它在未来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实践方面如何运用。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但要“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还必须要“会做”!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的实质是能力本位教育,而本科转型的实质就是实施能力本位教育。
(二)转型院校普遍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可操作方法指导
1.转型实践中,空喊的多,换汤不换药的多,落地的少。通过我们调查了解,在转型试点的院校中,部分院校存在“转型喊的轰轰烈烈,学科教育做的扎扎实实”的现象,如通过对一些学校教学单位的师生了解得知,教师和学生基本不了解什么是转型?教师也不知道转什么?怎么转?而有些院校则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增加一些实践学时等简单地调整,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按照老一套的模式实施教学,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这种状态下的“转型”对于应用型本科这一新事物的深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国家投入大量经费来支持本科转型发展,但是到了学校操作层面却“按兵不动”或敷衍塞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关键因素是:学校领导想转型,教师也感觉到了要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到底怎么转?到底转什么?校领导们没有理论指导,院系领导也没有具体操作办法,从而造成这种谁都不想看到的现实局面。
2.院校聘请的一些专家多从宏观层面讲大道理而无操作指导。由于政府对转型院校有财政支持,并且要进行评估性检查,因此许多学校都会请一些国内专家到学校讲学。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些专家中多数是从宏观层面给予指导,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时,各校的教学单位仍然不会实施。因为不同专家这种“碎片”式的理论“指导”,只解决了转变理念问题,根本解决不了本科转型的实际问题。因为应用型本科是一套体系、一套模式,而不是简单的理念。
(三)师资队伍能力结构与应用型本科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转型院校的教师都是在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专业实践经验;同时,由于近年来普通本科教育做得也不扎实,致使现在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也不够理想。要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没有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不可能实现的。endprint
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的任何要求都要反映到教师身上。只有教师自身认为向学生提出的能力素养等要求也是自身要求的时候,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的时候,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过程进行充分而有效地指导。但是,当前转型院校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处于离散阶段,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尚未达到综合化与实践化程度,这必然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显得苍白无力[2]。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是“知行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对学科教学中的纯理论讲授是一个挑战,并且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思维,这也与传统学科教学对教师逻辑理性思维的要求相去甚远[3]。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到企业现场的实践锻炼,真正搞清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解决好自身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的问题。
(四)课程和教材的体系结构尚停留在学科知识体系范畴
课程和教材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现实工具。不同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之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材结构。
由于受传统学术本科办学模式的影响,当前转型院校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基本上停留在学科体系范畴,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巨大障碍。学科式课程和教材的体系结构强调学科知识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而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结构,则要求以能力体系结构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来进行整合和构建。要改变这一体系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不打破这一桎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各转型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国家教育部层面也要着手安排人员开发应用型体系的课程教材,作为引领转型的抓手。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考核模式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考核与评价都是指挥棒。由于现行高等教育模式沿用的就是学科模式,因此其教学考核与评价也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非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不能怪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能力低,因为我们的培养过程就是这样,考核的方式和内容就是这样。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其基本要求就是未来工作中要干什么,我们就要学什么(当然学习的内容既要考虑基础性,也要考虑前瞻性,既要关注现在,也要关注未来),学什么就要考什么。否则,未来用的不学不考,学生怎么可能形成很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本科转型中,抓考试和评价体系的转变相当于牵到了本科转型的牛鼻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有效工具。
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简介
能力本位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较为理想、高效的教育教学体系,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发达国家,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一种超越。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在恢复本国经济,特别是以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德国为代表的经济体发展迅速,并探索出了适合本国(本地区)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和北美的社区学院教育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都是基于能力本位的,都较好地解决了为其国家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问题,对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典型、代表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有北美的CBE和德国的双元制等。
北美国家将社区学院教育确定为“为工作而教育”的高等教育,德国将应用科技大学确定为“实践应用取向,注重应用性研发”,强调“將科学知识应用于职业实践之中”,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的科学教育”[3]。纵观北美CBE和德国双元制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其理论基础都是基于能力本位,并形成了科学完善的结构体系,它们有以下共同特点:
第一,专业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无论是北美实施CBE模式的社区学院教育,还是德国实施双元制的应用技术大学,其专业设置都是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院校之间专业的趋同性和同质化发展的弊端,对社会需求的人才供给确保良性状态。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般采用市场调查分析的方法,市场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人才需求调查、人才规格调查和专业设置分析等。运用这种方法开发或设置新专业克服了盲目性,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办学目的。
第二,培养目标由业界为主体制定。培养目标由业界制定,体现了行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培养目标由业界来制定,具有目标描述清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如CBE模式中用DACUM图表(能力图表)来描述,双元制模式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关键能力来描述。这种培养目标的描述方式,无论是对教师、学生还是对企业都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因此对院校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职业分析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或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将学科体系转化为能力体系的问题。虽然不同培养模式在职业分析时采取的形式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即通过现场优秀人员来参与确定不同专业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而非由学校教师确定。如CBE模式中是采用DACUM方法,即从现场聘请8-12名优秀人员,通过2-3天的研讨得出能力图表;而双元制是采用课程开发专家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对所要开发的专业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课程体系。同时,所用教材不惟课本,在能力本位教育中的教材概念并非指的是某一课本,而是指教学材料,是为完成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任务而选择的教学材料。
第四,教学实施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运行环境优良。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且基本上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同时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在这里看不到“讲理论的不会操作,会操作的理论水平低”的现象;同时所有的教学硬环境都非常优良,学校内部实训设备与企业一致,保证满足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这方面没有应付或凑合的情况。endprint
第五,考核评价注重行业主导和学生应用能力表现。区别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一大特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在学生的考核评价过程中,特别注重以行业为主导和学生应用能力的表现情况为主的考核,而非学校或教师自己主观臆断的试卷考试。因为行业参与考核最大的优势就是紧密结合行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非常强的考核评价;而学生的应用表现能力则更是超脱于知识本位以掌握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模式,让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应然走向实践应用能力的实然。
三、能力本位教育在本科转型中的借鉴与运用
我国当前的本科转型要借鉴发达国家社区学院教育或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但不是照搬挪用其办学模式,因为不同的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不同,所形成的模式会带有体制性特点,因此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模式时,应领会其本质和精髓,并为我所用,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真正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设置专业
本科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专业设置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向未来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物联网”等全新发展理念,应用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并担负起产业转型升级新常态所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摆在转型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
当前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趋同现象,多数专业与地方经济联系不紧密,且基本上是产业转型升级之前的老专业。因此,转型本科院校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要有超前意识,尽快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淘汰落后的陈旧的老专业,积极开办能够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专业,从而减少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所带来的人才匮乏。同时,对于现在正在招生的专业,要针对未来发展趋势,对专业课程进行删增调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就业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描述要具体、细化
能力本位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在描述时不能笼统,要具体、细化,给学生和教师都要感到很清晰、可操作。表1是两种人才培养目标描述的比较,可供大家参考。
学科本位模式的目标描述,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种描述让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中培养目标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是清晰可见,而不是含糊笼统,教师知道自己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养,学生也清楚自己应朝哪个方向努力,这样的目标能调动人的内驱力,让人产生学习动力。因此,加强培养目标的具体、细化描述是能力本位教育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要做到的内容之一。
(三)运用职业分析方法进行课程开发
我国传统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基本上是专业带头人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分析确定某专业应该学啥就开设哪门课程,因此造成学生所学往往远离了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这也是产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到专业带头人身上,因为在学科模式下,学科课程和专业能力确实无法对应。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采用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职业分析方法进行课程开发。
职业分析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在北美产生以后,在职业教育、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社区学院、应用技术大学等课程开发、政府人事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得力工具[4]。
職业分析方法是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即目标)出发,来确定学生所需能力,再通过能力分析确定不同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再通过对不同知识、技能、态度的汇集形成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职业分析方法是课程开发中,能够真正打破学科体系而形成能力体系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职业分析方法时,我们对大家提出以下建议:如果我们没有在企业长期工作过,建议采用北美的职业分析的做法,因为北美的职业分析方法是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优秀工作人员通过研讨的方式确定能力图表;如果我们在企业长期工作过,建议采用德国的职业分析的做法,因为德国的职业分析方法是通过较长的时间到企业调研,从而把不同职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十分客观地定义出来。
无论采取哪种职业分析方法,都能较好地解决从学科知识体系向应用能力体系转化的问题。这也是本科转型必须要做的重点工作。
(四)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和教学硬环境建设
教师和教学硬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作为贯彻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对教师和教学硬环境的要求要比学科模式教学高得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转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硬环境距离培养真正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还差得很远。
在师资队伍方面,由于应用型材培养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而采取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因此教师必须顺应这种变化,按照整体事物综合性知识体系对自己原来的知识体系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教师从逻辑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变[3]。同时,必须加强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对能力本位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要让中青年教师从内心想改变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高手。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由于体制机制问题,企业到学校兼职的教师没有政策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很难聘请到企业的优秀人员来校任课,因此国家应出台政策并实施“兼职教师”计划,确保本科转型中“兼职教师”有国家政策支持。
在教学硬环境方面,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学运行对硬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转型院校应重视加大对实践教学硬环境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实训环境的建设,否则没有这些硬环境的支撑,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会化为泡影。
(五)强力推行能力本位的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体系,让工匠进校园
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有高超娴熟的专业技术,又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现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体制很难担当此任。endprint
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无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是课程与教材体系的转变,最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落实到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之中。当前,应用型本科也在推进校企合作、产学对接等,但是这些多数也只停留在表面。要培养出真正具有娴熟高超专业技术和体现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打破体制制约,将工匠引进校园,让工匠参与技能教学指导与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施方面,应用型本科还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即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規律。因此,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应用型”特征,其教学研究也应朝这方面发展。
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转型本科院校当前所运用的都是建立在学科教育体系之下的,由于学科专家的学术背景,在制定相应的学科教学评价标准时,会较多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和知识的积累,而缺乏对知识、技能、态度等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间的内部联系的评价,忽视知识在职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而后者正是应用型高等教育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在大量的考试中,常出现的现象是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得到满分,但却不会在实际中运用。另外,当前我们的教学评价都是由校内教师完成,由于学校教师的考核质量高低与否,对教师而言没有太大的责任,因此本校教师的评价考核存在着不够客观、脱离实际,甚至有感情因素等问题,且其设计的考核内容更多地是在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量,而不是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突破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桎梏,实施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标准是促进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应用型本科对学生提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只有让工匠进入校园参与教学实施与评价中才能得到切实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
[2]陈庆合,于淑娟,侯金柱.论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支持系统[J].职教论坛,2003(6):18-19.
[3]陈庆合,李海玉,陈巍.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及其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33-37.
[4]邓泽民.现代职业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殷新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