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深化对人口从业结构适应性的影响

2018-01-05郭宇

职教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适应性

摘 要:生存资源、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都发生着颠覆性变化,政治、經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涵养。作为近代社会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产物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第四波全球化浪潮中承担着培养人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责任,其责任就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塑造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培养人的高层次职业素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责任的履行须要通过构建系统化、生态化的高职教育共同体来实现。

关键词:高职教育功能;创新型人才;人口从业结构;适应性

作者简介:郭宇(1981-),女,山西忻州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3-0029-04

从建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再到2015年全面启动“一带一路”建设,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开始摒弃以往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观念,实施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战略。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发展的根本依靠也是人。这就须要关注人力资源转化、配置及其结构的适应性问题。高职教育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力资本储备的重要媒介,巩固、深化和完善高职教育的功能,对人口从业结构适应性的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教育的核心功能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日趋紧密,竞争也日趋激烈,跨国界的市场竞争尤其激烈,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对从业人口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都提出更高要求。高职教育作为工业社会早期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生产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同时,高职教育也是劳动力专业化、职业化的必要媒介,自诞生之日便内涵着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推动分工合作效能与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功能。

其一,高职教育具有原初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技术和文明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社会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一国经济腾飞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力。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来看,复合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这使得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当前高职教育在履行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时,不断转化自身人力资源储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愈来愈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高职教师群体正在逐步实现“双师双能”的多元化转变,这一转变有利于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还通过继续教育方式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且通过项目委托方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行业产业政策咨询、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社会服务。高职教育也更深入地开发校企合作战略,持续将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转化为生产力。

其二,高职教育具有时代发展所赋予的创新功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不创新的风险比创新的风险更大”,知识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也认为知识必将是权力的高质形态。专业知识学习者与创造者以及专业知识资源将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高职教育是蓄积专业知识资源的核心社会载体之一,因此必须重视高职教育基本功能的巩固与创新功能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并于2010年颁布《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李克强同志在回复清华大学创客的信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2016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系统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1]。截止2015年占全国高校总比过半的134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类共计19个,小类合计761个,当年培养高技能人才达321.4万人,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模相当[2]。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对象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高职教育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的角色。伴随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已成日益紧密的交互之势,2016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3]。这无疑给高职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功能是高职教育必须内涵的时代新功能,也是高职院校须在构建政、行、企、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实现和发展的教育功能。

二、人口从业结构的典型特征

人口从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充分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趋向、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现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构化体现,具有历史性和现代性特征。然而中国悠久的文人化传统和官僚化传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遭遇现代性,二者共同作用于中国当前人口从业结构时,构成了一对具有复杂性影响的矛盾。

首先,人口从业结构具有历史性。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演化历史和演化趋势共同决定着人口从业结构的变化,这其中包括地缘传统、社会制度选择、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演化轨迹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区域人口从业结构的状态。“远在2500年至于3000年前,工在中国文化里是有过地位的《考工记》的开头便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4]“儒家的人文思想原是相当完整,但一变而为人本论,再变而为唯人论,结果是终于把三才中的天地两才搁过一边,置之不闻不问。搁过了天,是慢乎了哲学和一切形而上的东西;搁过了地,是遗忘了科学和一切形而下的东西。工和技巧的视同敝履,是思想中搁过了地的必然结果。”[4]其二,起于隋唐兴于后世的科举制度成为了千年来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统的稳定内核,并将其核心价值取传导至后世各个历史时期,成为本土社会长期以来人才分流的核心尺度,社会人口从业结构至今围绕“学而优则仕”呈圈层结构。社会职业地位的标准是:士农工商。只有那些做工潜力好、其他都不行的人,或者一切能力都不行的人,才选择了工的职业[4]。其三,中国自古有“君子不器”的文人传统,致使工的行业和文字的教育及文字的阶层之间有很深的鸿沟。“中国文献中关于工的部分少的可怜,它和医卜星相以至于堪舆的文献比起来还差得多。医卜星相堪舆往往是读书人的副业,或至少是读书不成而借以糊口的手段......而工则不然,当其初,它和文字教育既无关系,一切的技能只好口授;而当其后,技能既缺乏进步,甚至于反趋单纯,并且是始终的那么单纯,师徒间的一些耳提面命也就于事已足,自无须乎特别记载。”[4]endprint

其次,人口从业结构是嵌入在现代性之中的。现代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化、系统化、信息化、流动化,這些现代性特征对人口禀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使得人口从业结构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化的生存方式使大规模聚居的人口问题日趋复杂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成为应对这一难题的基本逻辑。在化解生存困境的过程中,人们一边通过构建宏观的系统性思维考量问题,一边通过解构的方式探知微观世界的生态,愈来愈以信息的概念和手段来重构世界观和生存场,人的生存也显现出日益增强的流动性,这意味着人自身的社会角色不再是固化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也不再是单一的,人的生存场景在与外界连接和交流方式的变革中越来越多维、畅通、灵活、自由。一个世纪前中国的机器大工业尚未成型,而自2010年中国已是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的制造业大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十分迅猛,按行业划分的需求人数排序中,制造业仍高居榜首,占各行业总需求人数的30.0%,其后是批发业和零售业占16.2%,住宿和餐饮业11.8%,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9.1%[5]。如此巨大的制造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服务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庞大的。然而据统计,中国市场目前的企业产品合格率约为70%,主要原因是生产者的专业素质低,高级技工短缺。机械工业员工的技术等级结构为:初级及无等级工占31.4%,中级工36%,高级工29%,技师3.2%,高级技师0.4%[6]。从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总体情况来看,过去30多年是非农职业就业稳步增加的30年。在1982年农林牧渔水利生产职业占比高达72%,非农职业中,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在各阶段均呈明显上升势头,而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变化幅度不大,总体上是波动性递增[7]。一方面,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人才有很大空缺,技能型工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随着部分加工贸易、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普通蓝领工人就业难度加剧。小微企业、自主创业和服务业是吸纳就业人口潜力最大的领域,但实际上都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者在技术和服务质量上进一步提升[8]。

三、高职教育对人口从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从业结构是我国人力资源分布规律的主要体现,结合人口从业结构的特点与高等教育功能深入发展情况来看,高职教育作为积蓄高质量人力资本的主要社会媒介,势必对人口从业结构的适应性造成重大影响。

其一,高职教育对人口从业结构具有宏观性影响。在人口从业结构的众多影响因素当中,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对人口从业结构适应性有着宏观影响。高职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立体的教育思路,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实现育人目标,为新时期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现代工业社会的实质,是在可用能源供应的帮助下,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而“财富”是这一加工过程的结果。这种再加工过程是由资本所有者和管理者进行组织,通过市场化和职业化的雇佣完成的。这一再加工过程的持续,要靠资本所有者成功地将人投入生产系统中相应的角色。在财富扩张中,人力资本的生产性角色是该系统中的本质单位,通过教育、法律制度的规则性引导实现社会个体、社会人力资源作为“增殖”资本的潜力[9]。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科技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质量和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也做相应提升,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新的结构性与功能性需求。低质量的人力资源势必对我国人口从业结构适应性造成负面影响。随着以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发展,高职教育人才输出比例不断上升,截止2016年高职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数量比例已近50%。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国家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的战略导向下,高职教育积极利用政策杠杆,摒弃单向度的教育思维、推进教育系统化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总体配置,构建跨界、开放的教育共同体,诸如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弹性学制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空间和校园创客空间的建立等等。高职教育功能的丰富与深化,已初步显现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以及人口从业结构适应性水平的作用。

其二,高职教育通过对微观个体的塑造对人口从业结构施加影响。从微观角度来讲,人口从业结构的基本单元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主体皆是个体的“人”。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高职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其功能获得了极大丰富和深入发展,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的三大核心功能日益突出。高职教育除注重专业化理论与技能教育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打造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知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高职教育的定位来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除保持核心目标与内容的稳定性之外,更多显现出对政府、市场、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倾向,同时也显现出高职教育强烈的内省意识,高职教育在现代社会这场自觉的教育革命中越来越关注人本身的主体性、丰富性和可能性。换言之,当代的高职教育不再囿于“谋生与谋职”的实用性目的,仅仅为培养单向度的职业人,同时也关注人存在方式本身所须的多维性和不确定性,关注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使接受教育的个体不再是工业化早期市场社会及其相应的职业教育所造就的被异化的人,而是经由价值观教育和通识教育、再由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层层递进最终使人的头脑善于组织知识而无效堆积,使人的认识模式不再把对象彼此分开,而是具有循环的流动性:从分解到连接,从连接到分解,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使个体发展出把知识背景化和整体化的能力,获得更多自知、自觉、自由,获得更多维度、更可持续的生存能力。这样的个体生存能力是以人在六个方面的发展为前提的——成为健康的、思想的、政治的、社会的、职业的、审美的人。

四、高职教育的功能深化与目标实现的基本设想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也必然导致培养方式的变革,并引发高职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所谓高职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涵盖了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主体的变革、教育媒介的变革、教育技术的变革、教育内容的变革,也就是高职教育共同体的系统化重构。在高职教育共同体的系统化重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使高职教育通过微观个体的教化对人口从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这其中至少须包含两个方面:endprint

其一,拓展高职教育共同体的边界。丰富并连接高职教育的责任主体,逐渐消除高职教育孤岛化的现象,构建“大高职教育”概念和“大高职教育共同体”。这首先要打破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陷入的一个误区——将教育本身进行固化隔离的功能性预设分区,消解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连接与贯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使得个体在纵向的被培育过程中常常遭遇阶段性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所致的尴尬。因此必须重新建立各阶段的教育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之间系统性的关联,减少结构性摩擦引发的教育功能低下。其次,实现教育内圈和外圈责任主体的系统性关联。近年来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新公益运动,这一思潮缘起于西方民族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持续加剧,弱势群体的需求日趋复杂化,福利制度捉襟见肘。英国政府提出“包容性资本主义”概念,力图改造既有的排斥性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从制度层面着力支持社会公益,推进公益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融合,尤其帮助底层社群获得提升收入水平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在中国民营企业家阶层群体性崛起的时代,其社会责任感也在崛起,企业家的社会性事业正在形成规模,在目前国内开展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已在尝试创投公益、社会企业的“新公益”模式,在履行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过程中不断进行运营理念和参与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有鉴于此,在考量高职教育与人口从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也须引入政府、企业两个重要的责任主体,使之从制度供给和资本供给两个方面推动高职教育的功能深化,实现高职教育对人口从业结构的积极影响。

其二,高职教育教师群体的能力发展要生态化。教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以及知识创新功能的践行者,教师群体的生态构成了高职教育的底层生态,实现高职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就须要推进教师群体的生态化建设。教师的功用不仅是实用意义上的教学而更应当是“教化育人”,中国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几乎是由应试成绩界定的,这使得自我认知极其片面,不可再奢谈所谓人的自觉、自由、独立、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是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施教的统一体,实践中对任何一方面施教,都不是孤立地、单一地进行,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其它方面。正是这个原因,教师不应该只是专家,而自身应该具有良好的情智生态,也就是需要具备完善的通识能力。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在实现过程中才不致被窄化,高职教育才能维持适应时代发展的健全的教育理念,才能通过培育健全的人来加强技能、技艺的效用,才能使技能、技艺的知识传承不致衰落而稳定长久。因此,须慎择学识和操守兼具的师资,学识和操守的贯通是在教师思维与行动中所表现出的气质风度。这种气质风度必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功用。因为人性内涵着崇拜并模仿偶像从而寻求更多生存安全的天性,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养、对职业的热爱和严谨的操守,这些品质的影响力远远胜过教条的训诫。

參考文献:

[1]王官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中国教育概况——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jyb_sjzl/s5990/201612/t2016121

9_29243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站[EB/OL].http://www.most.gov.cn.

[4]潘光旦.潘光旦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中国职业培训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366.

[6]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中国职业培训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04.

[7]白天亮.8亿就业人口:农林牧渔仍为我国第一大职业[N].人民日报,2013-03-27.

[8]李婕.中国今年就业形势将保持稳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2-04.

[9][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57-58.

责任编辑 蔡久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