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犯入所适应性问题调查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犯管教所新入所服刑人员为例

2018-01-05薛少威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入独生子女适应性

薛少威

未成年犯入所适应性问题调查研究
——以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犯管教所新入所服刑人员为例

薛少威

(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犯管教所,河南郑州450000)

选取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犯管教所新入所未成年犯为考察对象,主要从入所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精神健康、压力应对、改造状况五个方面采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从整体看,未成年犯压力问题突出,多项问题指数高于常模;从来源地看,来自农村的未成年犯数量多,问题典型;从成长环境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非独生子女适应能力较弱,且各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从新入所未成年犯的发展需要出发,旨在寻找发现、帮助解决过渡时期出现的显著适应性问题,指引罪犯进入良性的改造轨道。

未成年罪犯;适应性;入所教育;心理健康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1〕在入所教育中,如何针对未成年罪犯的心理特点,找准适应性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其顺利做好“过渡期”角色转换,不论对于监狱工作方法的改进或是对改造质量的提高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在广泛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着未成年罪犯个体健康成长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不同个体间寻找适应性表现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入所教育工作的改善建议,将未成年罪犯的入监教育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一、入所适应性问题概述

新入所未成年犯由于离开社会的时间较短,他们在投入监狱改造之后,原有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生活规律都被打破。在未成年犯管教所里,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加之思想认识偏差,个体的需求与满足、处事手段的选择错误等,容易产生适应性问题。〔2〕需要建立新的平衡机制,寻找新的生活、生存及个人保护方式,创立新的生存生活环境。这一阶段未成年犯可能出现恐惧、烦躁、忧郁、愤怒、自卑、固执、偏见、不满等负面情绪,对整体教育改造工作的介入和实施会产生消极影响。〔3〕新犯成分复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高低不齐,对教育改造工作的认识思想不统一,工作难度及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角色转换困难

未成年犯在经历了拘留、逮捕、审讯、判决等程序后,从看守所到监狱,成了一名彻底失去人身自由的未成年犯,巨大的落差让许多人难以接受现实,陷入痛苦的心理矛盾之中。加上思想情绪上的变化,容易产生失落、悲观、恐惧以及自卑绝望的心理状态。

(二)环境适应困难

未成年犯到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后,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大的考验。未成年犯在社会上习惯了自由散漫,对于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集体群居生活和条条框框的纪律要求很难适应。同时,未成年犯和亲人朋友的联系受限甚至中断,原有的朋友圈和关系网不复存在,负罪感与自卑感加重。

(三)感情疏导困难

新入所未成年犯对待感情比较冷漠,报复心理严重。刚入所的未成年犯感觉上容易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思想,进入陌生的环境中,接触到的所有陌生事物都容易使其产生焦虑、不安、烦躁。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尤为谨慎,信任值很低,也限制了自己的感情宣泄渠道。

(四)需求满足困难

由于服刑,原先生活中的许多必需品被列为违规品、违禁品,不允许带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内,未成年犯感到物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未成年犯管教所内设施条件有限,不可能为每个未成年犯安排其需要的精神食粮,巨大的落差会使未成年犯产生严重失落感。〔4〕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管教所入所教育监区的108名服刑人员,样本平均年龄16.9岁,其中26人来自单亲家庭,占比25%;独生子女27人,占比26%;仅有28人来自城市,占总人数的27%。从罪名来看,性犯罪(强奸、强迫卖淫罪等)有15人,财产型犯罪(抢劫、盗窃罪等)有62人,暴力型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等)有23人,这三种类型占总数的95.2%。未成年犯的基本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新入所服刑人员基本情况统计

图2-1 未成年犯入所时间及文化程度统计

如表2-1和图2-1所示,这批新入所的未成年犯年龄17岁以上的占78%,入监3个月以内的占总人数的75.2%,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只有7%的人为高中以上。据了解,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未成年犯占总数的50.5%,有32%的人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其他亲属负责抚养,还有极个别未成年犯自幼在社会游荡,没有家人指导,接受的教育极为有限。

(二)研究工具

在参照“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CCSAS”适应性调查量表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研制的“入监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共有71个项目,其中生活适应性15项,人际适应性12项,精神健康15项,压力应对7项,改造状况9项。调查问卷的选项采用Likert式五点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比较符合,“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不太符合,“5”表示很不符合。量表记分采用传统的等距记分法,正向记分:1、2、3、4、5,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问题愈显著。

(三)取样过程

本次调查以实证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采用自填式问卷法,而实地研究采用结构访谈法。调查对象为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管教所新入所未成年犯、监区干警及主抓管教工作的监区领导。

问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入监区实地发放调查问卷108份并全部回收,剔除无效问卷3份,问卷有效率约97%。访谈则主要选取监区领导和一线干警,包括副监区长、分监区长、政治教导员等,同时选取部分具代表性案例未成年犯进行深入访谈。

(四)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问卷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了t检验、F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访谈资料则借助QSR NVivo软件进行整理。

三、研究结果

(一)入所适应性问题诸因子的差异

1.来源地差异

表3-1 入所适应性的来源地差异分析

被调查的服刑人员中有62%来自农村,这一群体的人际关系、精神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典型表现是自信心缺乏:不爱与人交流,害怕自己不受欢迎,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让自己高兴起来。来自城市的未成年犯总体适应性表现较好,但生活适应性较弱,典型问题是感到孤独:不能理性看待生活中的磨难,感到生活空洞乏味但无力改变,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人际能力较弱。来自乡镇的未成年犯人际适应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较差,近一半人在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求助,平时不懂得关心他人,遇到冲突时不会处理。

图3-1 入所适应性的来源地差异分析

从总体看,压力应对问题最为突出。54%的未成年犯曾因小事而引发冲突,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渴望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47%的未成年犯害怕别人了解真实的自己,还有超过32%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长期处于焦虑之中。由此可见,在入所教育工作中,应当同时注重宏观整体与微观个体的观察,在典型表现中寻找共性问题,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不同来源地的未成年犯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在入所后的表现差异明显,一线干警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应当对各个人群的总体特征有所了解,重点防治其突出问题,及时对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指导,避免入所过渡中发生重大事故,帮助未成年犯顺利度过“适应期”。

2.独生子女差异

表3-2 入所适应性的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图3-2 入所适应性的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入所适应性诸因子的独生子女差异,统计结果显示生活适应、精神健康、压力应对三方面差异显著。在生活适应上,独生子女问题较多,非独生子女则在精神健康与压力应对方面表现较好。

样本中独生子女占26%,明显高于前几年的数值,相较于非独生子女,突出的几点问题有:睡眠质量不高,办事拖沓,过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生活中常感到孤独,认为自己原来的家庭生活很不幸福;而非独生子女中,有49%的人认为身边的人都很虚伪,44%的人认为自己比较懒惰,40%的人长期意志消沉、生活焦虑,11%的人想要让别人害怕自己,渴望称王称霸,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另外,调查发现,来自单亲家庭的未成年犯与其他人相比,人际适应能力较好,但精神健康方面表现较差,组间差异显著。

3.成长背景差异

表3-3 入所适应性的成长背景差异分析

图3-3 入所适应性的成长背景差异分析

由表3-3和图3-3可知,“留守儿童”除生活适应性表现较好之外,其他方面的问题都比较多。根据F检验结果,生活适应、精神健康、改造状况三个方面组间差异显著。特别是在人际适应和精神健康方面,“留守儿童”中有53%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尽如人意,41%的人称自己遇到困难时没人帮助,50%的人长时间意志消沉,多项问题指数均远远高于来自正常家庭的群体。

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生活中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引导,学习上无人辅导,行为上缺乏教育,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频度统计及现象描述

1.入所适应性文化水平差异表现

表3-4 入所适应性的文化水平差异

经数据分析,入所适应性与文化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从表3-4可知,被调查的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中文化及以上的人仅有7%。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环境适应问题及亲属接见问题。

多数未成年犯在社会上习惯了自由散漫,到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后,对集体群居生活和条条框框的纪律要求难以适应。同时,未成年犯和亲人朋友的联系受限甚至中断,使其心理压力剧增,容易出现各种适应性问题。另外,对于刚入所的人而言,警察十句关心鼓励的话,也许还不及亲人的一句问候、一滴泪能起到触及心灵的作用。掌握亲情纽带的作用,是促进其接受改造的有力措施。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新入所未成年犯的接见情况正常的人只占到37%。16岁及以下的服刑人员中,只有35%的家长定期接见,有40%的亲属没有来接见过,对于年龄偏小的未成年罪犯人格的完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入所适应性与年龄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3-5 入所适应性与年龄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

经过分析,入所适应性与年龄差异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不同年龄的未成年犯在生活适应和精神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发现,在遇到困难时,有43%的未成年犯会求助于监区警察,然而17岁以下的未成年犯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倾向于向其他未成年犯寻求帮助。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不断完善而又未完全成熟的状态,这一时期人格特征波动较大,可塑性强。因此,在谈话教育中,一线警察可适当关心年龄偏小和性格内向的未成年犯,有必要时,需要请专业人士在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未成年犯矫正原有的不良心理,消除入所后形成的不安状态,逐步完善人格结构。

根据调查结果,从整体看,未成年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压力问题表现突出,心理问题指数整体偏高;从来源地看,来自农村的未成年犯问题较多;从成长环境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非独生子女适应能力较弱,且各因子间存在差异性。入所适应性与文化程度、年龄差异的关联不显著,但与来源地、是否“留守儿童”存在相关性。

四、讨论

(一)入所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未成年犯在入所后,脱离了家庭的呵护、亲人的照顾,开始独立生活,其“成人感”和“独立感”骤然增强。在生活中,由于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他们更多地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注重对内心的分析和体验,力图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但由于心智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健全,容易产生各类心理矛盾。

1.理想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入所后,对环境、伙食、住宿条件等期望过高,而现实又过于严峻。监狱生活中,条条框框的纪律要求让很多人难以适应,局限的人际关系和上下不对等的交流方式让未成年犯的内心思想无处存放。他们原先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在环境的变换过程中也逐渐消解、转化,甚至扭曲。

新入所的未成年犯有两类易产生适应性问题:一类是迫切渴望减刑机会、积极参与改造,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劳动中对自己的要求过分苛刻,对未来的期望值极高;另一类是消极面对改造,但迫于罪犯身份和其他的压力,在教育改造过程中,长时间“被动”应对管教,模糊自身定位,充满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生活。

2.人际交往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

在未成年犯管教所这个封闭的环境里,多数罪犯迫切希望在极其有限的交往中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和获得友谊。同正常人一样,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独立生活在新环境中,一方面渴望与他人交流沟通,以获得新的信息与知识,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外部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又不自觉保持高度警惕,对周围人充满戒备甚至敌意。

调查发现,未成年犯中有52%的人认为身边的人都很虚伪,有54%的人害怕与陌生人接触,有48%的人害怕别人了解真实的自己。很多未成年犯渴望得到沟通与交流,又有意在交际过程中掩饰和隐藏自己,不愿轻易表现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这些都体现出心理“闭锁”的特点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

3.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在管教工作中,常会遇到这类未成年犯:激动的时候否定一切,甚至抗拒改造;冷静之后又懊悔不已,积极表现以得到从宽处理。在监狱警察的教育下,他们渴望通过积极表现获得减刑,早日回归社会,重新做人;但情绪波动时,又会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甚至引发冲突,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未成年犯在情绪平静下来时,能明晰地分析问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由于自律性较差,实际表现大都与初衷不符。

(二)解决未成年犯入所适应性问题的建议

在入所初期,未成年犯的适应程度是影响其改变态度和改造动力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思想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可塑性强。〔5〕因此,在教育改造工作中,需要把握这一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抓住问题要害,积极正确引导。

1.加强心理矫正

服刑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服刑效果的好坏。加强对未成年犯的心理矫正,培养未成年犯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是未成年管教所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未成年犯矫正原有的不良心理和消除入所后形成的不良心理,逐步完善人格结构,健全心理素质。特别是对于亲属长期没有接见的未成年犯,监狱警察需要担当多种角色的重任,弥补其情感的缺失,加强心理干预与指导。〔6〕

2.重视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能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解决未成年犯适应性问题。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个别群体的问题指数远远高于常模,问题突出且具有代表性。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应当同时注重宏观整体与微观个体的观察,在典型表现中寻找共性问题,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7〕未成年犯因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交往群体等不同,在入所后的差异性表现明显,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应当对各个人群的总体特征有所了解,重点防治其突出问题,及时对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指导,避免入所过渡中发生重大事故,帮助未成年犯顺利度过“适应期”。

3.形成未成年管教所、家庭与社会多方结合的支持力量

对于未成年犯,其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对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未成年犯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帮教力量,可以指导、帮助未成年犯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改造目的、主动参与改造。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管教所从2014年开始,大力弘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未成年犯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教育改造的新路子,独创的“3+1”教育改造模式,把未成年犯的家长和社会爱心企业、学校代表请进监狱,和监狱警察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帮教未成年犯,取得了显著效果。

〔1〕什么为未成年人犯罪 [EB/OL].http://www.lawtime.cn/info/xingfa/weichengnianfz/20111227135036.html,2011-12-27.

〔2〕赵敏.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9).

〔3〕蔡志梅.当前新入监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4).

〔4〕王昊,许永杰.浅谈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改造对策[J].法制博览,2015(6).

〔5〕李湛,李萍.论十八周岁前后年龄阶段犯罪的量刑——以相关司法解释为视角[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6).

〔6〕杨征军.监狱服刑人员社会适应性评估与预测性评估的基本问题[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3).

〔7〕李伟,顾宏翔.罪犯服刑效果评估与预防犯罪[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6(1).

Research on the Adaptiv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Study of the New Prisoners in Zhengzhou Juvenile Detention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XUE Shao-wei
(Zhengzhou Juvenile Detention Center,Zhengzhou,Henan 450000)

Selection of Zhengzhou in Henan Province juvenile delinquents as investigation object,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the prison life adapts to cope with the pressure,interpersonal adaptation,mental health,collect data,and the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and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from the overall look,juvenile delinquents pressure problems is serious,a number of issues index is higher than the norm;from the origin,the number of prisoners from the countryside is large,the problem is typica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wth environment,single parent families,left-behind children,and non-singleton children are less adaptable,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factors.The develop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needs to be set forth in order to find and help solve the obvious adaptive problems that occur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and guide the criminal to enter a benign retrofit orbit.

juvenile criminal;adaptability;education for new prisoner;mental health

(责任编辑 王守明)

DF87

A

1672-2663(2017)04-0015-06

2017-10-11

薛少威(1987—),男,河南项城人,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犯管教所民警。

猜你喜欢

新入独生子女适应性
新入职幼儿教师安全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新入园幼儿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