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性思维,让教学走向“多元”

2018-01-05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43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彭宇九宫格多元

刘 铭(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江苏无锡 214043)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话容易滑向非黑即白二元认识误区。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思维素养”问题。

对话性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界定为伴随不同观点与框架之间的对话或是交谈的思维;也是依据某种正确的认知框架,鉴别各自观点而做出的主张。美国语言哲学家保尔·格赖斯(Herbert Paul Grice)认为,在“对话性思维”中可以同他人进行对话,可以思考自己的观点或分析他人的观点得以补充,也可以面对他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思考过程。[1]那么,教师如何开展对话性思维教学、多元拓展学生思维?

一、积极评量法

所谓积极评量法,就是教师可以采用10分度量器工具来提问[2],激发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不同观点。下面以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为例,介绍操作技巧。

在教学本课“体味亲情”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个体验游戏“家:爱你有几分”,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10分度量器图: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对家给你的爱定一个范围,“0”代表“从没感受到家带给你爱,很不满意”,“10”代表“家给你的爱很温暖,你很满意”,现在请你对自己感受到家带给你的爱打分,你会打几分?说出你的理由。

如此学生跳出了“爱”与“不爱”的二元认识误区,教师则根据各种答案推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学生自我对话,让学生在观点的论证交锋中,对话性思维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1.爱≤0

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评量展开对话:

(1)我们怎样才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爱的需要?(2)我们所需要的爱和家给我们的爱差距在哪儿?我们如何缩小这样的差距呢?(3)作为家庭一分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爱从“0”走到“0.1”?

对于这种消极的答案,我们要多问“怎么做”,少问“为什么”,如此引领学生进行积极评量,深入展开自我对话。

2.爱<5

答案在这个区间,比如出现下图得分为“3”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对话:

(1)你打“3”分是因为你在哪些方面感受到家给你爱了?(2)你觉得如果要打更高的分,父母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关注你?(3)为了从“3”开始拥有更多的爱,你觉得你可以做的努力是什么?

3.5≤爱≤10

答案出现在这个区间,教师同样可以提出三个问题展开对话:

(1)我们从哪些角度观察到父母给我们爱了?(2)父母爱我们有哪些方法和技巧?(3)我们如何做才能持久保持家中的爱永远得高分?

教师最后将学生分析出来的各种原因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进行对话,教师则通过提问引领学生深入反思、自我对话,最终让“给爱打分低的学生”从“给爱打分高的学生”那里学会感受家人的爱,学会向家人表达爱,学会从父母角度理解爱。

二、九宫格图解法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外延比较大的问题,不会从问题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多个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采用九宫格图解法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该方法来自著名营销行为专家孙路弘的著作《说话的力量》(2013.7,浙江人民出版社)介绍的说话训练工具。下面笔者结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让家更美好”中第84页的探究与分享“你经常使用哪些方式和家人沟通?你更喜欢哪些方式?为什么?”介绍九宫格图解法的操作技巧。如下图:

笔者先在九宫格中间写上关键词“沟通方式”,然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周围空格中补出沟通方式,如果8个空格不够,还可以再画一个九宫格,直至写出学生回答的所有沟通方式。

针对“你更喜欢哪些方式”的问题,教师接着用九宫格图解主要的沟通方式,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分析利弊。比如面对面的方式,如下两张图:

采用类似的操作方式,让学生利用九宫格分析便笺留言、QQ、写信等方式的利弊,最后选出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方式。当然,如果教师对于其中的词语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以“民主”这个关键词为核心,再用九宫格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庭民主的理解,最终让学生在充分而自由的对话中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九宫格图解对于对话性思维培养,有以下优势:

1.学生提出自己观点没有顾虑,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全面呈现学生观点,可以让学生共享并比较分析所有同学的观点。

2.九宫格图解让课堂营造出了一种游戏的氛围,让学生自由而充分地“玩”观点,不像传统课堂线性分析时间长了会枯燥乏味。从主关键词到分支关键词,九宫格以关键词为核心既让学生思维发散,又让学生的思维在步步推进中不断深入。

3.学生在比较分析其他同学观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自我对话,实现“自我教育”,最终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更新和超越。教师在九宫格图解时,主要担当的是引领、呈现、联结、激发的角色,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通过广泛而充分的对话,课堂也从“教的课堂”转型成了“学的课堂”。

三、奇迹提问法

奇迹提问是积极心理学焦点解决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指治疗师帮助当事人想象奇迹发生时他/她的生活会有什么具体的“不同”[3]。奇迹提问探寻假设奇迹发生时所出现的情境细节,通过这种带有丰富图景的想象,放眼新的未来,不仅能够帮助当事人建立可接受的目标,也有助于当事人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借用奇迹提问开展对话性思维教学,操作方法是教师通过提出各种假设性的奇迹问题创设出新的情境,让学生变换观察问题的视角,得出不同的观点,进而让学生在不同观点之间进行对话,经过全面深入分析得出合理结论。奇迹提问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跳出原有情境,在新的背景下探寻新的观点,反思和分析原有观点,不断更新和超越自己的认识。

在设计《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时,笔者通过奇迹提问让学生分析案例“南京徐老太事件”:

南京徐老太事件,又称彭宇案,是指2006年11月20日上午,南京市民徐寿兰女士在某公交车站等车时被撞倒,彭宇称下车的时候见老人摔倒,将其扶至旁边,并且在其亲属到来以后一起送该老人到医院,还垫付了200元的医药费。当彭宇离开以后,却被告知要赔偿医药费用,据徐老太称她是被下车的市民彭宇撞倒的。

1.假设你就是徐老太,上面这件事经众多媒体报道后,大家都认识你,一天你在公园里不小心又滑倒在地骨折了,这时候你会遇到什么情况?为什么?

2.假设你就是彭宇,在上述事件还没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回家又看到马路对面一位老人摔倒了,你会怎么做?

3.假设你就是第二问中那位摔倒的老人,而且是彭宇的妈,当你看到儿子从对面走过却没来搀扶自己,你会怎么想?

4.假设你就是调解该事件的法官,在徐老太没有充足证据证明是彭宇撞倒自己的情况下,你如何审判?

5.最后这起事件双方在经济利益赔偿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让步,以和解告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两组,一方代表彭宇,一方代表徐老太儿子,模拟最后法庭上双方达成和解前的对话情境,请你们说出谅解对方的理由。

如何让本课“感受温暖、传递温暖”的核心价值得到澄清呢?笔者跳出案例本身的情境,采用奇迹提问的方式,设计各种假设问题变换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想法和观点的对话中,逐渐树立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上,三种方法让学生处于不同观点的交织和矛盾中,使问题得到“立体的论证和分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学生自我对话,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在师生对话性思维“站立”的过程中,变得灵动、活泼、丰盈,富有智慧。正如保尔所指出,学校教育中的对话性思维具有两层意义。一是学生操作多重逻辑的课题。这里所要求的是思考他人的观点是怎样的,或是分析他人的观点与信念得以补充的理论。二是发现无批判地拥有的观念与信念,并求得重建。这相当于面对他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思考过程。[4]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9.

[2]路易斯·卡夫曼.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M].若水,译.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87.

[3]De Jong P,Miller S D.How to interview for client strengths[J].Social work,1995,40(6):729-736.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15.

猜你喜欢

彭宇九宫格多元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成语九宫格
九宫格图示法之分数除法算理探究
最萌“海拔差”:我要给你一个“补齐的幸福”
解密九宫格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现实与法律
数独:九宫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