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方向 强能力 重素养
——近三次浙江省选考科目考试政治试卷命题特点分析
2018-01-05王国芳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00
王国芳(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00)
2015年实施新考改以来,浙江省已经进行了5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特别是2016年10月的选考以来,选考命题逐渐进入稳定期和成熟期。因此,对2016年10月以来三次选考科目考试政治试卷进行分析,对今后的备考教学不无指导意义。
一、追本溯源寻方向
课本是教学的主要材料,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如果对试题进行追本溯源的分析,让试题回归考点、回归课本,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出教学、备考的方向来。
(一)考点分布
2017版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说明》中,思想政治学科共有257个考点,其中a级(识记)考点68个,b级(理解)考点144个,c级(运用)考点45个。笔者粗略地把近三次选考卷的考点分布作了统计,具体见表1。
表1
从上述统计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近三次政治选考卷中考点的覆盖率比较高,约在21%~25%。这告诉我们,在下阶段的备考复习中,务必做好查漏补缺,考点掌握力求全面、不留死角。二是a、b级考点保持相对稳定,c级考点有所增长,特别是2017年11月选考中更是达到了19个之多,占比超过c级考点的42%,远远高于考点平均覆盖率。这告诉我们,c级考点是考试命题的重中之重。三是2017年11月的选考卷中综合题部分考试要求明显提高,8个设问中考查了6个c级考点。这说明主观题命题难度加大,可能是命题者想更好地发挥作为选考科目考试的选拔功能。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备考复习中,要进一步重视主观题命题、解题的研究。
当然,在考点复习中,最基本的还是按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到“到位”,该识记的要记清记准,如2017年11月选考的判断题第5题“当今世界,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和第7题“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就是要求对知识识记的清楚准确;该理解的要理解,如判断题第2题“小明上书店购书,这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换环节”错误率很高,就是学生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没有很好地理解;该运用的要真的会用,如第38题(2)“从‘价值规律’角度,简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也是一个拉分的题目,考查学生运用这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光会背而不会用,此题是很难得高分的。
(二)试卷结构
近三次的选考试卷结构,详见表2。
表2
由上表可知,从题型题号到模块分布、再到分值比例,近三次选考试卷都已基本稳定。从分值上看,经济、哲学占了大头,政治、文化、“国常”“法常”基本差不多;其中2017年4月选考卷的文化和哲学主观题分值有1分的“摇摆”。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使我们在备考复习中的练习编制和考试命题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清醒,这个结构并不是一定不变的,如果政治生活部分考查主观题的话,试卷的结构可能就会随之进行调整。笔者的理解,政治生活主观题不考的时间越长,或许离考的时间也就越近了。
二、推陈出新强能力
命题要强调创新。但创新并不等于考过的内容就不能考。从某个角度看,考试命题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因为推陈,所以我们不能厌旧;因为出新,所以需要我们提高能力、灵活应变。
(一)考点比较
2016年10月选考卷与2017年4月选考卷共同考到的考点为9个,2016年10月选考卷与2017年11月选考卷共同考到的考点为10个。2017年4月选考卷与2017年11月选考卷共同考到的考点更是达到了16个,占比超过了2017年11月卷所涉考点(共60个)的四分之一,内容涵盖了6个模块,其中经济生活部分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政治生活部分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义务和权利,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文化生活部分有:文化的力量,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生活与哲学部分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及其要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要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部分有: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部分有:夫妻财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处置方法;等等。
与原来的文综考试相比,现在的考试次数增多、题量加大,每次命题要想对考过的考点进行回避,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考了再考将会是常态,但每次考试的角度和要求将会推陈出新、力求变化。这对我们备考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吃透考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于考试说明中的每一个考点,我们都应该全面梳理,有的考点还需要适度拓展延伸。如政治生活中“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这一考点,属a级(识记)考试要求,如果就考点论考点,只要能识记公民的政治义务的含义和内容即可。但我们如果对此考点作些必要的拓展,就可发现别有一番天地: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角度,可以联系第七课中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相关知识;从“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角度,我们可以联系第八课中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国家利益的构成、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正义性等内容。这样就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情境比较
政治试题命制中,常常会引入一些热点材料,作为命题情境。那么,这个热点这次考过了,下次还会考吗?答案是肯定的。分析2017年两次选考所用的命题素材,我们可以发现,两份试卷用到了诸多共同的命题情境,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政治课的教学和复习中,要结合现实,创设情境。但问题是,热点事件很多,而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情境材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面五个情境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接地气,与生活息息相关;且都具有一定的长效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情境材料时,需要放平心态,不一定都要盯着那些“大事件”。当然,选择之后,如何利用情境材料更是一个问题。其实,无论新课教学还是备考复习,都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哲学的、“国常”的、“法常”的)、不同的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去审视材料,不断有新的发现。从新材料中有新发现,固然有益于学生,但如果能从旧材料中找到新角度、提出新观点,可能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也能更好地提升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转知成识重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一定会在学考选考中得以体现。笔者试从学生素养培育的角度,对2017年11月选考试卷作个分析,可能不一定符合命题者的意图,但至少也是一种对政治试卷的期盼吧。
(一)从知识到学识
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去理解、不求运用,不能让学到的内容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死记硬背的东西再多,也只是死的知识,是外在于个人的,所以谈不上素养的提升。如果我们让学到的知识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沉淀为思想、内化为精神,便是学识,便是素养。以第40题(2)“运用美国两党制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说明国际社会和许多美国老百姓对美式民主深感失望的道理”为例,如果学生只会背美国的两党制及其实质,肯定是答不好这个题目的,甚至连题目的答案也不一定看得懂:①美国两党制是美式民主的重要内容。②虽然,美国两党制在形式上提供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也使执政党和在野党形成相互制约,③但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所揭露的丑闻、腐败指控和选举舞弊等表明,美国两党之间的制约水平有限,总统选举不过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游戏而已,两党制存在的制度性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④由此说明,美式民主不是民主的典范,国际社会和许多美国老百姓对美式民主深感失望是有道理的。(说明:序号为笔者所加)为什么要有①?因为问题是“运用美国两党制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说明国际社会和许多美国老百姓对美式民主深感失望的道理”,①这句话就把“两党制”和“美式民主”联系起来了,这就是分析问题的逻辑性。为什么要有②?美式民主也是“民主”,②这句话强调的就是“民主”。为什么要有③?③这句话是在分析美式民主“令人失望”的原因,有两个层次:一是结合材料的现实,二是结合课本的理论。为什么要有④?④这句话是得出结论。这个答案,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论证有力,结论明确,这样的分析,才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体现一个人的素养。
(二)从知识到见识
考试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考试所依靠的基点是知识。如果在考试过程中能让学生增长见识,那自然是另外一个境界了。政治命题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先进人物事迹的情境材料,如2016年10月选考第23题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龚全珍、2017年4月选考第26题的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等,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不太会引起学生注意。2017年11月选考试卷中也有此类事例,且有四则之多:第25题创造荒原变林海、沙漠变绿洲奇迹的塞罕坝人;第28题进行“沙漠土壤化”试验的中国科学家;第30题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毕生成一事”的坚持;第32题“圆梦中国人”宣讲报告会的展示。我们且不评论一份试卷中设置四个同类素材是否妥当,但就四个案例对人的影响而言,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无形当中让学生见识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追求、什么是人生价值。当然,给学生的见识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考试,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长见识,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