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靖康和南宋建炎、绍兴时期铜钱监与铸钱研究

2018-01-05徐雁宇上海

中国钱币 2017年3期
关键词:通宝永平元宝

徐雁宇 (上海)

北宋靖康和南宋建炎、绍兴时期铜钱监与铸钱研究

徐雁宇 (上海)

北宋末至南宋初的靖康、建炎、绍兴年间,是宋代历史上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靖康二年(1127)二月,北宋亡于金,徽、钦二帝北迁。同年五月,高宗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至绍兴初年,南宋朝廷一直在金军的攻势下辗转迁播,直到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后,才稳定下来。

在两宋交替之际内忧外患的局面下,钦宗和高宗时期的整体铸钱业却并未完全走入低谷。靖康、建炎、绍兴年间,开炉铸钱的钱监数量较多,所铸铜钱版别复杂。除了靖康铜钱实际铸期只有6个月,存世数量较少外,大部分建炎、绍兴铜钱,尤其是折二钱,存世数量较多,甚至超过了大部分其他南宋年号铜钱。此外,靖康、建炎、绍兴年间的铜钱铸造,仍旧维持着北宋时对钱的特色,但在工艺与版式上,是宋代铜钱由具有北宋时代特征为主,逐步过渡到具有南宋时代特征为主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承上启下意义。

在钱币学上,对两宋交替之际铜钱监及铸钱活动的探讨则相对薄弱。在传统文献中,涉及靖康年间铜钱监和铸钱的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建炎、绍兴年间的材料虽也不多,但可相互联系,梳理出相应脉络。因此,基于靖康、建炎、绍兴时期历史实际、文献材料和铜钱版别情况,本文采取以文献记载的铸钱监(院)开铸年代为纲,以各铜钱监(院)铸造特征和铜钱版别为证,对两宋交替之际这一历史时期的铜钱监与铸钱研究做一初步探讨。

一 靖康、建炎、绍兴时期主要铜钱监与铸钱情况

1.靖康与建炎年间

因文献阙如,北宋末期开炉铸钱的铜钱监(院)情况,是北宋各个时代历史时期中,最难考察清楚的。特别是在徽宗时期,“当十钱、夹锡钱骤行遽罢,反复进行,使得一些钱监忽生忽灭、有时铸大小铜钱,有时铸夹锡铁钱,给研究带来了巨大困难。”[1]

文献记载,徽宗时期,江州广宁监、池州永丰监、饶州永平监、建州丰国监和作为供应买铜本钱的韶州永通监,这几个宋代支柱型钱监都维持着较大的生产规模。此外,据《锦绣万花谷》《宋会要辑稿》《玉海·食货·钱币》《宋史》等记载,徽宗时新置或复开旧监的还有舒州同安监、鄂州宝泉监、睦州神泉监、徐州宝丰监、衡州熙宁监、卫州黎阳监、真州铸钱监、磁州铸钱监、磁州铸钱院、梧州元丰监、虔州铸钱院、英州铸钱院、连州铸钱院、邕州宝积监、信州铅山铸钱院等。其中,《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六《当十钱》记载了曾铸造过当十大钱的有同安监、宝泉监、神泉监、熙宁监、元丰监、黎阳监等。[2]因此,这些钱监中的大部分当是在崇宁、大观年间,铸造大钱时新设或者复设,它们存在的时间可能均较短。政和年间不再铸造大钱以后,可能即已停铸。根据南宋初年的文献,这几个新增或复开钱监(院)中,只有睦州神泉监和虔州铸钱院延续了下来。这也应当是徽宗末年宋代钱监(院)的基本情况。

《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五《铸钱》引南宋人杨舜俞记:“中兴以来,存者七监:饶之永平、池之永丰、江之广宁、韶之永通、建之丰国、严之神泉、赣之铸钱院。”[3]说明在南宋初年,仅有饶州永平监、池州永丰监、江州广宁监、韶州永通监、建州丰国监、严州神泉监、赣州铸钱院(按:即虔州铸钱院,绍兴二十三年召改虔州为赣州)等七个钱监(院)仍在从事铸钱生产。因此,在靖康、建炎年间,维持铸钱的主要铜钱监(院)应即是永平监、永丰监、广宁监、永通监、丰国监、神泉监、虔州铸钱院等七个。

2.绍兴年间

根据文献史料,笔者将绍兴年间(1131—1162)铜钱铸造分为四期。第一期是绍兴元年(1131)至六年(1136),第二期是七年(1137)至十二年(1142),第三期是十三年(1143)至二十六(1156)年,第四期是二十七(1157)至三十二(1162)年。第一期是绍兴元宝初铸阶段,开铸钱监(院)由建炎时期的七个逐渐减少,至绍兴六年只剩永通监一家,到绍兴七年全部停止铸钱。第二期时,全宋铸钱业基本停滞,各钱监每年缴纳铜钱采用历年旧钱。第三期时,铸钱业逐渐恢复,由绍兴十三年永平监、虔州铸钱院率先恢复铸钱,到绍兴二十六、二十七年永平监、永通监、虔州铸钱院铸量基本均等,丰国监复立,全宋铸造总量恢复至二十三万缗。第四期时,绍兴二十七年七月起,各钱监(院)由铸绍兴元宝改铸宋高宗御书钱文绍兴通宝。各分期中,各钱监(院)开铸、停铸情况,在此详述。

绍兴元年至六年,为第一阶段。《皇宋十朝纲要》卷二一载:“(绍兴元年八月)壬午,铸绍兴元宝小平钱。”[4]由此可知,绍兴年间最先铸造的是绍兴元宝钱。《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铸钱诸监》载:“铸钱诸监,自绍兴初以江、池残破,远涉大江,遂废之(原注:元年八月甲申)……明年,以范汝为作乱,权罢建州鼓铸(原注:二年二月丙戌)。二年,汝为平,复铸钱……”[5]该段文字说明,江州广宁监、池州永丰监因遭兵燹,被罢废于绍兴元年八月。建州丰国监也因当地范汝为叛乱,一度停铸。但是,这里的年代有相互矛盾之处,原注以绍兴元年八月废江州、池州监,又称“明年,罢建州鼓铸”,这样看来,范汝为叛乱当在绍兴二年(1132)。但后文又说,“二年,汝为平,复铸钱”,从记载看来,叛乱和平定,当在连续两年,而非一年之内。同氏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七中对这几件事的记载如下:“(绍兴二年八月)癸巳,提点铸钱司言:江、池残破,远涉大江,乞权就虔、饶二州并工鼓铸。许之。旧制,江、池、饶、建四郡,岁铸钱百三十万以赡中都,其后,皆不登此数。至是,并广宁监于虔州,永丰监于饶州。是岁铸钱才八万缗。”[6]比较此条与前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记载,可知江州广宁监并于虔州铸钱院,池州永丰监并于饶州永平监的时间当在绍兴二年八月,因此,在绍兴年间,广宁监和永丰监实际铸期当为一年又八个月。

《铸钱诸监》又载:“(绍兴)五年,闽漕郑士彦奏废丰国监,而岁与泉司认发新额钱(原注:二月丁巳)……”[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六载:“(绍兴五年二月丁巳)福建路转运判官郑士彦言:‘坑冶尽废,物料贵踊,计用钱二千四百而铸千钱,其本路旧额合发新钱二十八万四百千省,本司与提点司岁认其数,见今不住起发,纵有拖月日,不犹愈于鼓铸之折本。欲望详酌伺边事息日施行。’从之。”[8]即是说,建州丰国监所提出的因为当时铸钱成本太高,希望暂停铸钱,待日后战事结束,再开炉复铸新钱的建议得到了批准,即在绍兴五年(1135)丰国监又一次停铸。因此,丰国监在绍兴初年开炉铸钱的时间是绍兴元年至绍兴五年二月,同时,要减去范汝为叛乱的一年左右。

至此,从建炎年间延续至绍兴初年铸钱的七个钱监(院),只剩下饶州永平监、虔州铸钱院还在从事鼓铸,韶州永通监、睦州神泉监情况不明,但未见文献中有停铸记载。《铸钱诸监》又载:“(绍兴六年)赣、饶二监新额钱四十万缗,提点官赵伯瑜以为所得不偿所费,遂罢铸钱,岁额铜炭积而不用,尽取木炭铜铅本钱及官吏阙额衣粮水脚之属,凑为年计。”[9]即是说,绍兴六年时,由于各钱监(院)铸钱赔本严重,饶州永平监、虔州铸钱院相继停止铸造新钱,而以铸钱用的本钱充当每年需缴纳所铸的铜钱。《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四七记载,在绍兴五年六月,因“提点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坑冶铸钱司近岁所发额钱比旧十亏八九”,被认为是“(虔州、饶州)两司并建”,职责“不专一”所致,于是宋廷将饶州铸钱司并入了虔州司。[10]因此,笔者推测,两司合并后,绍兴六年提点官赵伯瑜所采取的停罢铸钱的举措,当是针对全宋钱监(院)的,文中未提到的永通监、神泉监在此时也应当停止了铸钱。同时,从《宋会要辑稿》中所提到的绍兴五年“近岁所发额钱比旧十亏八九”可以看出,近于绍兴五年的几年中,新铸铜钱的数量应当是比较少的。如此,绍兴元年至六年间各钱监(院)开铸情况的脉络就可以理清。如下表:

存世绍兴元宝铜钱中,各种光背类铜钱的形制、文字特征与相关建炎通宝传承性较为明显,当是各钱监(院)于绍兴元年至六年所铸造,是年代最早的绍兴铜钱。

绍兴七年至十二年,为第二阶段。此时,全宋铸钱业基本暂停了,各钱监(院)每年缴纳铜钱基本采用作为铜本的历年旧钱。除前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一六《铸钱诸监》记载了“提点官赵伯瑜以为所得不偿所费,遂罢铸钱,岁额铜炭积而不用,尽取木炭铜铅本钱及官吏阙额衣粮水脚之属,凑为年计”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一又载:“(绍兴七年五月)癸酉,起居郎楼炤请命有司讲究屯田、鼓铸、市舶、常平四事……二曰:‘铸钱一司,坐费粮食。今铜料不继,鼓铸日稀,谓宜废罢。俟数年之后,铜料稍多,即令逐路运司措置鼓铸,似亦为便……’诏户部侍郎梁汝嘉、王俣条具的确利害申省,后不果行。”[11]也说明了绍兴七年时,各钱监(院)的铜钱铸造已经基本停止。

绍兴十三年至绍兴二十六年,为第三阶段。从绍兴十三年起,南宋铸钱逐渐恢复,所铸造的仍为绍兴元宝钱,直至绍兴二十七年高宗御书绍兴通宝钱文,各钱监(院)改铸绍兴通宝钱。这一阶段铸钱恢复,与当时担任提点坑冶铸钱司长官韩球关系较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载:“(绍兴十三年闰四月)丁酉,诏金州拨属利路。直宝文阁提点江淮荆浙福建及广南路坑冶铸钱韩球请籍坑场户姓名,约定卖纳铜数,许之。先是,赣、饶二监岁铸钱四十万缗,提点坑冶赵伯瑜以为所得不偿所费,遂罢铸钱岁额。岁额炭积而不用,尽取木炭铜铅本钱及官吏缺额衣粮水脚之属,凑为年计。至是,球必欲尽铸新钱,调民兴复废坑,至于发坟墓、坏庐舍,而终无所得。郡邑至毁钱为铜以应命,民大以为扰,其后岁收铜二十万斤。”[12]应韩球“尽铸新钱,调民兴复废坑”的要求,各大钱监(院)开始复铸铜钱,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载:“(绍兴二十七年七月庚午)户部侍郎林觉言:‘国朝庆历以来,岁铸钱一百八十馀万缗,其后亦不下百万。如前年犹得十四万缗,去年犹得二十二万缗。而提点司官吏徒糜禄廪,朝廷罢之,殊快人意,但付之漕司,日久亦未有涯。议者以为诸路物料,有无不等,运司不相统辖,无以通融鼓铸。欲出户部钱八万缗,为饶、赣、韶三州铸本,委各州通判主管,漕臣往来措置。今岁权以二十三万缗为额,即不得复以旧钱代发。’从之。”[13]由此可知,至少在绍兴二十五年,饶州永平监、韶州永通监、虔州铸钱院三处早已恢复铸钱。同书又载:“(绍兴二十七年八月庚申)诏置提领诸路铸钱官于行在。……韶州钱监久废,兴复甚艰,兼物料不足。”[14]说明了当时永通监铸造量应当较小。

这一阶段的绍兴元宝铜钱,笔者推测当为存世所见背上月、背星月这两大类。各种形制的上月、星月铸造在铜钱背面,可为每年所铸铜钱做出明显的区分标志,可能即是韩球提出“尽铸新钱”的一种对钱监(院)产品的检查方式,目的是防止钱监购买旧钱或用铜本冒充,以兑发新钱。同时,这也可以看做是自淳熙七年(1180)之后,南宋逐年铸造纪年铜钱的滥觞。其中,背上月绍兴元宝钱的年代应当早于背星月绍兴元宝钱,它们之间的年代分际大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载,绍兴二十一年(1151)七月始,由沈调代替韩球担任提点坑冶铸钱司长官。[15]主官的变动,可能是计核方式(背文)变化的主要原因。

绍兴二十七年至绍兴三十二年,为第四阶段。此时,各钱监(院)改铸绍兴通宝钱。《咸淳临安志》卷五《行在所录》载:“绍兴丁丑(二十七年)七月七日,……伏蒙宸翰宣示‘绍兴通宝’两等。其文本于洛书,形质浑厚,追崇宁之规模;字势雄劲,迈钟王之笔迹;肉好周郭,极备精致。”[16]高宗御书的绍兴通宝钱在此年开铸。《中兴小记》卷四〇记:“(绍兴三十一年铸铜钱)只及一十万一千贯,数内惟严州神泉监密迩行都,令迳自运,而建之丰国、韶之永通与赣之铸钱院悉赴提点官所,就饶之永平监团纲津发,泛大江转入浙西漕渠,纳之京师。”[17]也就是说,在绍兴末年,全宋基本恢复了绍兴二年八月,江州广宁监、池州永丰监并入虔州铸钱院、饶州永平监以后所形成的五监(院)并铸的格局,并维持到了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4)以后。因此,笔者推测,在绍兴十三年至绍兴末的第三、第四阶段,南宋铜钱基本也是由五监(院)并铸,只是在每一年份,各监(院)所产铜钱数量多寡不均,也可能在某些年份中,有些钱监(院)是暂停铸钱的。同时,不能排除的是,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北宋末南宋初的时期,有一些史料失载的较小钱监在某一段不长时间内也曾从事过铸钱。

二 靖康、建炎、绍兴时期各铜钱监与铜钱版别

1.江州广宁监

北宋宣和七年(1126)九月,改元靖康,靖康年号使用至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四月,前后使用了七个月。靖康二年五月改元建炎,建炎年号实际使用了三年又八个月。依据前文所引,绍兴二年(1132)八月,广宁监并入虔州铸钱院。因此,在靖康、建炎、绍兴年间,广宁监实际铸钱的时间最多只有六年左右。据《宋史》记载,从建炎三年(1129)十月起至绍兴初年,江州是宋金交战前线,双方拉锯争夺多次,对当地产生了较大的破坏。[18]因此,广宁监铸钱量可能从建炎三年起便急转直下,至绍兴初“江、池残破”而停铸,最后被并于虔州铸钱院。

靖康铜钱中,靖康通宝小平、折二小字对钱和建炎铜钱中的建炎通宝小平、折二四挑类对钱,当为广宁监铸造。其中,建炎通宝折二四挑类对钱有三种版式,分别是小字、中字、大字。小字对钱与靖康通宝折二小字对钱从文字、形制上说,都明显一脉相承,存世数量最多,应当铸于建炎二年。中字与大字对钱则当分别铸于建炎三年、四年。其中,大字对钱存世数量稀少,当是建炎四年广宁监生产受到战乱较大影响的证明。在绍兴元宝光背类钱中,没有与靖康通宝小字对钱、建炎通宝四挑类对钱相似的铜钱,因此,在绍兴元年至绍兴二年八个月这段时间里,广宁监可能即已停铸。

?

?

2.饶州永平监

饶州永平监是宋代时间最久、最重要的铜钱监,特别是南宋以后,它是唯一一个维持生产到南宋末的铜钱监。《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记:“以王楫为都大提点坑冶,其合差官令楫奏辟,寻移司饶州,岁铸以十五万为额。”[19]根据文献记载,年铸十五万额,基本为南宋每年铜钱铸币的总额,故南宋时期铜钱生产最主要的钱监是永平监。从南宋初期至绍熙初年的大多数铜钱,从绍熙初年以后至宋末的几乎所有铜钱,除个别折三、折五、折十大钱外,都应当为永平监铸币。因此,存世数量最多的靖康、建炎、绍兴铜钱版式,当为永平监所铸。

靖康铜钱中,有三种小平钱,即靖康通宝大字、正字对钱,靖康元宝正字对钱,以及两种折二钱,即未发现对钱的靖康通宝正字篆书钱,靖康元宝大字对钱。这些铜钱风格类似,且靖康元宝折二大字对钱,是存世数量最多的靖康铜钱,这些靖康铜钱当是永平监铸币。小平靖康通宝大字、正字对钱当分别铸于靖康元年、二年,小平靖康元宝对钱当铸于靖康二年;折二靖康通宝正字篆书钱当铸于靖康元年,折二靖康元宝大字对钱当铸于靖康二年。因此,可以推测,在靖康铜钱中,靖康通宝的年代要早于靖康元宝。

建炎铜钱中,有一种与上述靖康元宝小平正字对钱风格极为类似的建炎元宝小平正字对钱,后者的铸期当紧接前者,即为建炎元年五月至九月。《宋史》卷三《高宗纪》记载:“(建炎元年)九月初五,铸建炎通宝钱。”[19]因此,建炎元宝的铸造年代早于建炎通宝,是最早的建炎铜钱。建炎通宝折二铜钱中,存世数量最多的斜炎类对钱与靖康元宝折二大字对钱风格类似,也当是永平监铸币。折二斜炎类对钱又可分为阔字、正字、小字、大字四种主要版别,其中,正字存世数量最多,阔字与小字其次,大字最少。笔者推测,阔字当铸于建炎元年,实际铸期为五个月;正字当铸于建炎二年,是建炎年间中,铜钱产量最高的一年;建炎三年、四年分别铸造了小字、大字对钱,当时江南西路受战乱影响,产量逐渐减少。在小平钱中,与折二阔字类似的是小平大字对钱,与折二正字类似的是小平细字对钱,与折二小字类似的是小平背四决对钱,与折二大字类似的是小平面四决楷书钱,这几种当是建炎年间永平监所铸的小平铜钱。除第一种外,这些小平钱存世数量都很少,最后一种面四决楷书钱,目前还没有发现篆书对钱。这也是南宋初年铸造小平铜钱亏损太甚,以至于铸额越来越少的一个例证。

绍兴铜钱中,存世数量最多的美制类铜钱,当是永平监铸币。其中,小平美制对钱存世不多,当铸于绍兴初年。折二美制类又分为三种,即光背类、背上月类、背星月类,分别都有大、中、小样对钱,背上月类还有背肥郭上月对钱。这几类铜钱中,光背类当铸造于绍兴元年至五年,背上月类、背星月类绍兴十三年至二十六年,这两类年代的分际,如前文所言,可能在绍兴二十年。绍兴通宝中,存世数量最多的美制正字、美制短通、美制小字等几种折二钱,文字、形制基本类似,也当是永平监铸币。

此外,在绍兴铜钱中,另有一种美制阔缘类折二钱,与上述美制类相比,文字相近但钱廓较宽,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据笔者推测,美制阔缘类也当是永平监铸币,且是绍兴二年八月以后,并入永平监的原永丰监钱炉所铸。这两种美制类铜钱,面文类似,而钱廓略有区别,以体现了永平监本炉与原永丰监炉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这种折二美制阔缘类钱也可分为光背类、背上月类、背星月类几种对钱,以及相应的绍兴通宝折二阔缘钱。其中,光背类与背星月类对钱又分别有大、小样之分。

3.池州永丰监

池州永丰监创立于北宋至道年间,是北宋时期产量较大的钱监之一。前文已述,该钱监在绍兴二年八月,并入永平监。

靖康铜钱中,靖康通宝狭康小平、折二对钱和建炎铜钱中的建炎通宝小平细缘对钱、折二短宝对钱风格类似,当出自同一钱监。这几种钱,与前文所述永丰监并入永平监后所铸的绍兴元宝折二美制阔缘类铜钱风格也非常类似,因此可能即出自原永丰监。其中,靖康通宝小平、折二狭康对钱,建炎通宝细缘小平对钱存世数量都很少。建炎通宝折二短宝对钱数量较多,又可细分为短宝对钱、短宝广穿对钱两种,可能分别是建炎元年、二年的铸币。前文已提及,建炎三年至绍兴初年,江南西路一带战乱频繁,而池州所处更靠近长江,故建炎三年、四年时,永丰监可能已经基本停铸,直到绍兴二年八月被并入永平监。

表4 永丰监靖康、建炎、绍兴年间铜钱版别

4.韶州永通监

韶州永通监是北宋中后期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钱监,但是在南宋以后,其产量急剧下降,《玉海》卷一八〇《食货·中兴铸钱监》记载,南宋初年永通监铸额为四万七千余贯。[20]《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四之二一至二二记:“乾道元年,提点坑冶铸钱司……李大正言:‘……韶州永通监递年铸钱多不及三千贯或四千贯,今欲酌取中数管认三千五百贯’。从之。”[21]由此可知,永通监在绍兴末年铸量已经不多。此外,前文已提及,永通监铸币主要作为发给其他钱监铸钱本钱使用,且依据文献记载,韶州铜场除产山铜之外,也产大量胆铜,故笔者推测该监所铸钱币版式当较少,且钱币质量当为所有钱监中最差的。

靖康铜钱中,有一种靖康通宝折二阔缘对钱,存世数量稀少。建炎铜钱中,建炎通宝小平阔缘对钱,折二阔缘楷书钱与靖康通宝折二阔缘对钱文字、形制非常类似,且铸造质量都较差,可能即是永通监铸币。同时,存世数量最多的建炎通宝折二阔缘楷书钱,没有相应的对钱,这也可能是永通监所铸铜钱主要用作其他钱监本钱,而非以直接投放市场为目的的简便方法。

绍兴铜钱中,折二绍兴元宝光背类中有大字阔缘对钱,背上月类中有大字上月篆书钱,绍兴通宝阔缘折二钱和阔缘小平钱,这几种铜钱都继承了建炎通宝阔缘楷书钱相关特征,应当都是永通监铸币。

表5 永通监靖康、建炎、绍兴年间铜钱版别

5.建州丰国监

建州丰国监是五代时期既有的老钱监,宋初被废,大约在咸平年间重建。北宋时期,铸量低于永平监、永通监。前文已引,南宋初年,丰国监在绍兴二年一度因范汝为叛乱而停铸,后又恢复。

建炎铜钱中,有建炎通宝小平长字对钱,折二长字对钱,这几种铜钱风格类似,当出自同一钱监。从建炎通宝长字对钱看,其存世数量少于永平监所铸斜炎类铜钱,而多于其他几种少见的建炎铜钱,与丰国监铸造能力居于南宋钱监(院)中等偏上相吻合,这几种铜钱可能即是丰国监铸币。

绍兴铜钱中,与建炎通宝长字对钱风格一脉相承的是折二绍兴元宝光背类大字系列、背上月类狭穿系列和折二绍兴通宝隔轮、寄郭两种版式,这几种铜钱,也当是丰国监铸币。其中,折二绍兴元宝光背类大字系列,有大字对钱、大字行楷对钱两种,当分别是绍兴元年至五年丰国监在范汝为叛乱前后的铸币。折二绍兴元宝背上月类狭穿系列,面文与大字系列相承,计有狭穿背四决上月、狭穿背上瘦月、狭穿背上肥月、狭穿背上大月、狭穿背上肥头月、狭穿背上肥头月昂月、狭穿背上巨月、狭穿背上巨月昂月、狭穿背上大月降月、狭穿背上平月等多种版式。其中,除了狭穿背上肥头月昂月只发现楷书钱,狭穿背上平月只发现篆书钱外,其他都为对钱。因此,背上月类狭穿系列当是绍兴十三年至二十年左右丰国监铸币。在折二绍兴元宝背星月类中,有一种存世稀少的背星月狭元对钱,与背上月类狭穿系列风格类似,当是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丰国监铸币。此外,折二绍兴通宝隔轮、寄郭、寄郭广穿钱,当是绍兴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丰国监铸币。这两种绍兴通宝钱存世数量要明显少于永平监所铸正字、短通等版式,也少于永通监所铸大字、阔缘等版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绍兴末年,丰国监铸钱数量已经较少。

表6 丰国监建炎、绍兴年间铜钱版别

?

6.虔州铸钱院

虔州铸钱院创建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绍兴二十三年(1153)宋廷召改虔州为赣州,故又名赣州铸钱院。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虔州铸钱院是唯一能在政治地位上与饶州永平监相仿佛的铸钱监(院)。《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记:“元丰初,以其(饶州铸钱司)通领九路, 岁不能周历所部,始增为二员,分置两司:在饶者领江东、淮、浙、福建等路,在虔者领江西、湖、广等路。”又记:绍兴五年“以(饶州铸钱司)责任不专,职任废弛,诏将饶州司官吏除留属官一员外,并减罢,并归虔州司。又加都大二字于提点之上。”[22]因此,虔州铸钱院政治地位较高,所铸钱币质量可能较好。

建炎铜钱中,建炎通宝折二长宝对钱、折三长足宝对钱,文字、形制特征类似,皆制作精良,可能是虔州铸钱院铸币。据《宋史》记载,建炎元年九月,(折)三钱开始流通。[23]因此,折三建炎通宝铸造年代当早于折二钱。绍兴铜钱中,与前述折二、折三建炎通宝风格类似的是绍兴元宝光背类开足元对钱、背星月类开足元对钱,以及背星月类开足元小字对钱,这几种铜钱,当是绍兴年间虔州铸钱院铸币。其中,光背类铸于绍兴元年至五年,两种背星月类铸于绍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表7 虔州铸钱院建炎、绍兴年间铜钱版别

7.睦州神泉监

睦州神泉监创建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南宋以后,神泉监所铸铜钱,多数运往当时宋廷所在的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铜钱质量也较其他钱监(院)产品略高。

靖康铜钱中,靖康通宝小平小字楷书钱和小平小字背四出对钱,靖康元宝折二小字楷书和小字阔靖楷书钱,文字、形制风格类似于建炎铜钱中的建炎通宝小平、折二、折三点建楷书钱,以及绍兴铜钱中的绍兴元宝折二钱美制大字楷书钱。同时,这几种铜钱都没有对钱,且风格类似,制作精美,存世不多,当出自同一钱监,可能即是神泉监铸币。此外,绍兴铜钱中的折二绍兴元宝光背类广穿楷书、广穿小字楷书钱,背上月类阔字对钱,背星月类阔字对钱、阔字开足兴对钱,以及折二绍兴通宝大字细缘钱,都与绍兴元宝折二钱美制大字楷书钱特征相承,当是分别是绍兴元年至五年、绍兴十三年至二十六年、绍兴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神泉监铸币。

除以上所述的七个铜钱监(院)及所铸铜钱外,在存世所见的建炎铜钱中,另有一种建炎通宝小平钱,背面穿上有一“川”字,又有与背“川”字面文类似的光背钱,当是建炎初年四川钱监所铸。还有一种建炎重宝折五型大铜钱,是建炎初年陕西钱监所铸。这两种铜钱,之前学者已经多有讨论,当是南宋初年四川、陕西所铸铜钱。四川历来是铁钱区,建炎年间铸造铜钱,可能是为充实军饷的非常之举,到绍兴时期,四川各钱监陆续恢复铸造铁钱,而陕西大部分已归属金国所辖,后都不再有与这两种铜钱关系较为密切的绍兴铜钱,也就不再展开了。

表8 神泉监靖康、建炎、绍兴年间铜钱版别

?

注释:

[1]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第38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六《当十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001年

[3] 佚名:《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001年

[4] 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001年

[5][9]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铸钱诸监》,中华书局,2013年

[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七,中华书局,2013年

[7]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铸钱诸监》,中华书局,2013年

[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六,中华书局,2013年

[10] 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四七,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

[11]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一,中华书局,2013年

[12]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中华书局,2013年

[13][1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中华书局,2013年

[15]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中华书局,2013年

[16]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五《行在所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17] 熊克:《中兴小记》卷四〇,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影印本,1971年

[18][24]脱脱:《宋史》卷三《高宗纪》,中华书局,1977年

[19] 留正:《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1935年

[20] 脱脱:《宋史》卷三《高宗纪》,中华书局,1977年

[21] 王应麟:《玉海》卷一八〇《食货·中兴铸钱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001年

[22] 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四之二一至二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

[23] 脱脱:《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中华书局,1977年

(责任编辑 于 放)

猜你喜欢

通宝永平元宝
教师节
西沙群岛考古发现的铜钱
踢球
认识形近字
小刺猬的秘密
通宝钱制与两宋钱法及特点
遛狗记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元宝”说法始于唐代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