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和麟趾金考辨
2018-01-05中国钱币博物馆
杨 君 (中国钱币博物馆)
马蹄金和麟趾金考辨
杨 君 (中国钱币博物馆)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发掘之前,钱币界和文博界大都认定的“马蹄金”和“麟趾金”分别是Ⅰa型(图1)和Ⅰb型(图2),或者将二者不加区分都合称“马蹄金”。这两种古代黄金货币若敞口向上放置,特征如下:Ⅰa型“马蹄金”,立体,中空,底面呈椭圆形,空腔广大,敞口偏斜,空腔内外侧有如金属熔液自然流动的纹路;Ⅰb型“麟趾金”,立体,中空,底面呈圆形,空腔下大上小,空腔内外侧有如金属熔液自然流动的纹路。
图1 Ⅰa 型,1978年河南省襄城县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
图2 Ⅰb 型,1978年河南省襄城县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
图3 Ⅱa 型,海昏侯墓出土
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黄金货币,其中有镶嵌掐丝金带和玉片(或琉璃片)的“马蹄金”和“麟趾金”,即Ⅱa 型(图3)“大马蹄金”、Ⅱb型(图4)“麟趾金”和Ⅱc 型(图5)“小马蹄金”。笔者认为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和“麟趾金”完全不同于传统上认定的“马蹄金”和“麟趾金”。那么真正的“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形制铸行背景及性质如何?试考辨之。
图4 Ⅱb型,海昏侯墓出土
图5 Ⅱc 型,海昏侯墓出土
图6 1983年辽宁新金县出土,旅顺博物馆藏
一 各类“马蹄金”和“麟趾金”出土概况
“马蹄金”和“麟趾金”在中国大江南北都有出土,北到辽宁、北京,西到陕西,南到楚国统治后期版图及临界地区的河南、江苏等地。如,1983年辽宁新金县花儿山张店出土Ⅰa 型“马蹄金”两件(图6)[1];1986年辽宁省辽阳市“发现马蹄金1件”,“马蹄金为近似圆形,直径5.1,高3cm。中空,周壁从底向上内收,前壁高,后壁低,由前、左和右向后逐渐收缩,形成马的角质蹄形。”[2]根据描述,此枚辽阳市发现的黄金货币应该是Ⅰb型的“麟趾金”;1975年北京市怀柔县崎峰茶公社社员发现马蹄金1枚半,“完整的一枚重236g,底径6、口径3.5、通高3cm。呈截尖圆锥状,中空,口小底大,底部微凹,腹内底有浇铸凸起的波纹,形状似马的角质蹄壳(图7)”,“剪半的一块形状与完整的基本相同,只是经剪凿对开。因剪凿的压力将蹄壳形压扁,成半月形饼状。”[3]根据特征,这1枚半都应是Ⅰb型的“麟趾金”;1974、1975年间,西安西南郊的鱼化寨北石桥“发现西汉马蹄金(Ⅰa型图8)4枚和麟趾金(Ⅰb型图9)2枚”[4]。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窑店公社社员在毛王沟村东25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马蹄金一块。该处是‘六国宫殿’范围内的一块台地”,根据特征该枚黄金货币是Ⅰb型的“麟趾金”[5];1978年,时隔十年,在咸阳市毛王沟村又“发现麟趾金和马蹄金各二枚”,“这次发现的马蹄金与1968年咸阳毛王沟出土的形式相同,亦呈马蹄形,内部中空,底部椭圆”,“麟趾金蹄形中空,底部呈椭圆形”,一枚底面边划阴文“斤一两廿三朱”,一枚底面边划阴文“十五两十朱”,“比较起来,麟趾金比马蹄金体形大,底面为椭圆形,上孔径大,底前部高,后部低,不是一完整的蹄形”[6],该文披露的“麟趾金”即Ⅰa 型“马蹄金”,“马蹄金”即Ⅰb型的“麟趾金”,与传统表述正好相反。
图7 1975年北京市怀柔县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图8 1974年西安西南郊的鱼化寨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图9 1974年西安西南郊的鱼化寨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这类马蹄金和麟趾金除了在以上辽宁、北京和陕西等地区有出土外,最大的出土地在河南、江苏等楚国后期版图内和相邻地区。迄今,有三次重要的出土发现值得关注。
第一次重要发现:1974年,“河南省扶沟县古城公社古北大队社员孙本立、赵根旺,在古城西门内挖石灰池时,发现了两件锈结在一起的铜器,上为铜鼎,内盛银币十八块,重3072.9克;下为铜壶,内盛金币三百九十二块,重8183.3克”,“金币:有金版与金饼两种”,“金版:共一百九十五块”,“金饼共一百九十七块”,其中,金饼中的“Ⅳ式11块,底面内凹,周壁向上收缩,上口稍小,内空,成马蹄形,即马蹄金。1号一块完整,大而薄,底长6.5、宽5厘米,呈椭圆形……2号一块,完整,底圆形,直径5.2厘米”。该文中的“Ⅳ式”11块金饼包括了椭圆形底部的Ⅰa 型“马蹄金”和圆形底部的Ⅰb型“麟趾金”,可惜作者未进行再区分,而是合称“马蹄金”了[7]。
第二次重要发现:1978年,河南省襄城县王洛公社北宋庄村“第六生产队社员在村南约10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处窖藏金币。金币原装在距地表深40厘米的一个绳纹陶罐内,发现时陶罐已碎”。“这批古代金币计47件,共重4532.2克”,其中有各类楚金版26块,“圆饼金”7块,“马蹄金”14块。在14块“马蹄金”中,“编号1,圆形,底面稍内凹,周壁向上收缩,内空,前侧斜度大,后侧斜度小,但向内稍凹,左侧有一窝,象征马蹄窝”;“编号4,圆形”,与编号1同类;“编号2,椭圆形,底面稍内凹,周壁向上收缩成斜面,口小内空,后侧凹槽象征马蹄窝,外壁有铸造时因冷阻而形成的水波纹”;剩下的11块也“均为椭圆形,底面稍内凹,周壁近直,内空,不规则。大口,与底相等。后侧内凹,左边有一窝,象征马蹄窝”[8]。从中可知,该窖藏中出土的14块“马蹄金”由12枚Ⅰa 型“马蹄金”(同图1)和2枚Ⅰb型的“麟趾金”(同图2)构成。
第三次重要发现: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穆店公社南窑庄,出土黄金铸币三十六件,“黄金铸币为完整的金版和金饼,计‘郢爰’十一块,金饼二十五块,共重一万一千克,是至今出土古代金币最多的一次。”其中,“金饼二十五块,含金量为百分之九十九,共重7663.4克。按其形状,可分为三式”,“I式十块。共重2848.8克。圆饼状,底面微凹,表面隆起”;“Ⅱ式七块。共重1841.4克。背面中空,底面圆形或不规则圆形”;“Ⅲ式八块。共重2973.2克。形状为背面中空,底面作椭圆形,如马蹄形”,作者指出:“Ⅱ式与Ⅲ式同出,Ⅲ式底面为马蹄形,当即马蹄金(图10),Ⅱ式底面圆形,当即麟趾金(图11)”[9]。作者的分类与传统主流意见相同。
2011年至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墓地出土了大量黄金货币,“金器,478件,约115公斤,有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10]其中,仅在主椁室西的一个漆盒内就出土了大型马蹄金5枚,小型马蹄金10枚,麟趾金10枚。这次出土的马蹄金和麟趾金与以前出土的Ⅰa 型“马蹄金”和Ⅰb型的“麟趾金”完全不同,颠覆了当前学界的传统认识。
图10 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图11 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马蹄金、麟趾金和小马蹄金分别为Ⅱa 型(同图3)、Ⅱb型(同图4)和Ⅱc 型(同图5)。海昏侯墓马蹄金Ⅱa 型和Ⅱc 型的特征:马蹄形,椭圆底,中空;空腔内不见金属液体流动的纹路,是一种平平的麻砂面,应该是铸造马蹄金时,熔化的黄金液体包裹陶质内芯而形成的铸造态;腔体外是打磨光洁的黄金镜面形态,底部和侧面有模仿马蹄纹理的凹刻线条,应是后期手工凿刻、抛光加工所成;马蹄金腔体口沿外有一圈黄金掐丝纹饰带,掐丝纹饰带紧贴马蹄金外表面叠压其上,应是后期铸接或嵌接在马蹄金上的;此外,腔体口沿内侧,有四个近似对角分布的突出楔形榫头(图12),其工艺应是在泥芯上提前戳印出楔形凹坑,在马蹄金铸造时同时成型,其性质应是承接覆盖在马蹄金口部的玉片(或琉璃片)(图13)的支撑物。海昏侯墓麟趾金的特征:大小近似Ⅱc型小型马蹄金,形状像一个狭长窄尖的靴子,其他如口外侧黄金掐丝纹饰带,口内部榫头的设置,都与马蹄金一致,仅纹饰带的纹样风格不一样而已。
这类镶嵌黄金掐丝纹饰带、口部覆盖玉片(或琉璃片)的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出土,立即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其实,这类马蹄金和麟趾金不是第一次问世,早在1973年,河北省定县40号汉墓出土“金饼四十块、掐丝贴花镶琉璃面大小马蹄金各二件、掐丝贴花镶琉璃面麟趾金一件”[11]。从披露的资料看,该墓所出大马蹄金(图14[12])即Ⅱa 型,麟趾金(图15[13])即Ⅱb型,小马蹄金即Ⅱc型,就连蹄口镶嵌的掐丝纹饰风格也都与海昏侯墓出土的一致。该文当时就已经明确定名为“马蹄金”和“麟趾金”。应该说,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这5枚马蹄金和麟趾金已经是里程碑式的考古发现,但直到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了同样形制才被重拾关注。
图12 小马蹄金口内突出的四个楔形榫头,海昏侯墓出土
图13 小马蹄金口部覆盖着玉片或琉璃片,海昏侯墓出土
图14 马蹄金,1973年河北省定县40号汉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图15 麟趾金,1973年河北省定县40号汉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二 “马蹄金”和“麟趾金”正名
“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固有形制到底是哪种:是以海昏侯墓和定县40号汉墓为代表的镶嵌掐丝纹饰带的,还是以已经多次出土的不镶嵌纹饰带的形制为标准呢?
首先,从时间上辨析。历史文献中最早明确谈及“马蹄金”和“麟趾金”是在汉武帝时期,《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二年,“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14]可见,此前黄金不称呼为“麟趾、褭蹏”,正式的“麟趾金”和“褭蹏金(即马蹄金)”是从汉武帝太始二年,即公元前95年开始的。Ⅰa 型“马蹄金”和Ⅰb型的“麟趾金”基本出土于战国时期遗存,不可能是汉武帝太始二年专门改制的新型黄金货币。目前,Ⅱa 型马蹄金、Ⅱb型麟趾金和Ⅱc型小马蹄金仅考古出土于海昏侯墓和定县40号汉墓,海昏侯刘贺死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定县40号汉墓墓主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距汉武帝太始二年仅过去了三十余年。因此,在时间上,Ⅱa 型马蹄金、Ⅱb型麟趾金和Ⅱc型小马蹄金,与史籍记载的汉武帝“马蹄金”和“麟趾金”最为吻合。
其次,从形制上辨析。汉武帝太始二年班赐的马蹄金和麟趾金是对“白麟”和“天马”蹄趾形状的模仿。那么,当时发现的“白麟”和“天马”蹄趾是什么样的呢?试分“麟趾金”和“马蹄金”分别考证。
关于汉武帝“麟趾金”。麟趾金是汉武帝因发现了“白麟”和“黄金”等祥瑞而铸造的黄金货币。《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于是以荐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赐诸侯白金,以风符应合于天地。”[15]这是司马迁记载本朝事件,应该非常准确,说明当时发现的“一角兽”形似“麃”,人们认定是麒麟并立即作为祭祀五畤的贡品,且作为祥瑞事件把“白金”(即白金三品)赏赐给诸侯。“麃”,《史记集解》“韦昭曰:‘楚人谓麋为麃。’”[16]在现代生物学上属于“偶蹄目”的“鹿科”动物无疑,其蹄子的特点是:“第三和第四趾(指)特别发达,长短相等;第一趾完全退化,第二和第五趾不发达或缺如,因趾(指)为双数,故名‘偶蹄目’。”[17]原来“偶蹄目”动物每足也有五个脚趾,只是第一趾完全退化,第二、五趾也功能性变小或缺如,仅剩下健壮的第三、四趾,因而人们在视觉上看到偶蹄目动物每足就两个凸显的脚趾瓣。中国有多种鹿科动物,如梅花鹿、麋鹿、驼鹿、马鹿、驯鹿、狍等,对照这些鹿科动物的脚趾趾瓣,发现与海昏侯墓出土麟趾金实物极其相似。因此,麟趾金形制应是对偶蹄目鹿科动物脚趾单个趾瓣外形的模仿。
至于汉武帝在雍城发现的“瑞兽”是一只角,也好解释,鹿科动物普遍长有双角,有基因缺陷的鹿科动物可能就只长有一只角。现在也仍有类似的例证,如“新浪科技”2008年6月13日讯:“意大利一个自然保护区里发现一头独角鹿,鹿角长在头部中央,与传说中的独角兽非常相像……这头独角鹿是一只1岁大的狍”[18]。另外,鹿科动物的双角也可能由于争斗、外伤以及两角自然脱落的时间不一致等原因,而缺失一只,变成独角。
此外,汉武帝时的“白麟”是不是犀牛呢?有学者认为,“麒麟原型是犀牛中的特殊一类:印度犀牛”[19]。这种观点比较流行。犀牛中有独角犀属,如印度犀、爪哇犀。首先,追溯一下西汉时期关中平原的气候状况和犀牛在当时的分布状况就可以作出判断。根据物候史家的研究:“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公元23年)气候继续温和。”[20]此前,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关中平原生活着犀牛和大象等喜欢温湿气候的大型野生动物,但到战国、秦、西汉时期,典籍中就基本不见关中平原有犀牛的记载,在历史上,野生犀牛的活动地域不断南移。1975年6月,在西安市郊区西汉初年薄太后南陵第20号从葬坑出土一具犀牛骨骼,作者认为,“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在南陵从葬的犀牛是饲养的中国犀牛,应该是并无疑义的。”[21]1963年,陕西兴平县出土了一件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牛尊[22](图16),是一头双角犀牛(即中国苏门犀),形态极为写实,说明当时的工匠亲自观察过活着的犀牛。这头犀牛的原型可能是关中平原偶然幸存下来的野生犀牛,也可能是南方湿热地区进贡的贡犀。以上说明,在汉武帝时代,关中平原可能还有犀牛生存,那么,犀牛的脚趾是否成为麟趾金形制的样本?犀牛是奇蹄目犀科动物,“前肢或后肢具奇数趾。三个趾均较细小,末端为扁爪。”[23]犀牛每足三个脚趾,比奇蹄目马科动物极度发达的中趾显得“细小”,而且每个趾瓣末端呈宽扁状,不是狭长窄尖的形状。海昏侯墓出土的麟趾金却是狭长窄尖的形状,与犀牛脚趾趾瓣的宽扁完全不同。应该说,制作麟趾金的工匠应该是见过“白麟”实物的,或者是得到过准确的描述信息的。麟趾金形制应该是对当时发现的“白麟”脚趾的写实模仿,因而,该“白麟”不可能是犀科动物,而更应该是趾瓣狭长窄尖的鹿科动物。
图16 1963年陕西兴平县出土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牛尊,现藏国家博物馆
因此,从出土各型“麟趾金”看,仅有海昏侯墓和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Ⅱb型麟趾金,在形制上符合汉武帝“白麟”鹿科动物脚趾的特点。
关于汉武帝“马蹄金”。马蹄金是汉武帝因发现了“天马”和“黄金”等祥瑞而铸造的黄金货币,《史记》称“褭蹏”金。《汉书·武帝纪》注引应劭曰:“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褭蹏以协嘉祉也。古有骏马名要褭,赤喙黑身,一日行万五千里也。”[24]可知“要褭”是古代骏马之名,“蹏”即是蹄字。“褭蹏”即为骏马之蹄,褭蹏金也就是马蹄金。考古出土的Ⅰa 型和Ⅱa、Ⅱc型“马蹄金”都是椭圆底中空造型,与马科动物的蹄子都相似,但仔细比较,Ⅱa、Ⅱc型马蹄金的外形更像马蹄,而且其外面的凹槽或阴线刻纹更像是对马蹄纹理的刻意模仿。因此,海昏侯墓和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Ⅱa、Ⅱc型大小马蹄金,在形制上更符合汉武帝太始二年马蹄金的特点。
经过考证辨析,真正的“马蹄金”和“麟趾金”,就是镶嵌掐丝金带并覆盖玉片(或琉璃片)的Ⅱa 、Ⅱc型大小马蹄金和Ⅱb型麟趾金,即海昏侯墓和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类型。
需补充说明的是,Ⅰa 型和Ⅰb型的椭圆形和圆形中空黄金货币不是历史上严格意义的“马蹄金”和“麟趾金”,只因其外形与人们想像中“天马”和“白麟”的脚趾有些相似,而被长期误认为马蹄金和麟趾金。这两种黄金货币之所以做成立体中空的形状,应该是在铸造过程中通过熔化的黄金液体自然流动成型,来彰显黄金货币的高成色和没有劣质金属夹杂。后来,由于铸造复杂、携带不变等原因,而被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圆形实心金饼取代,圆形实心金饼在西汉成为主流黄金货币。Ⅰa 型和Ⅰb型黄金货币可以分别称为“椭圆形中空金饼”和“圆形中空金饼”,以便与汉武帝马蹄金和麟趾金确切区分。
三 马蹄金和麟趾金的性质
汉武帝太始二年铸造颁赐的“马蹄金”和“麟趾金”,是货币?是纪念币?是商品?抑或仅是吉祥物?
根据史籍,铸行马蹄金和麟趾金是汉武帝为了纪念三起祥瑞事件的特别制作,借以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并通过“班赐”给各诸侯王扩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是一次货币史范畴的事件,更是一次政治文化事件。从本质上,该事件更有着经济层面上的考量。汉武帝一生好大喜功,在位数十年,征伐不断,干戈不息,造成“府库益虚”“赋税既竭”“县官大空”[25],解决财政困难一直是汉武帝统治的重中之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祥瑞事件和货币改制有着深层的经济原因。
先审视一下汉武帝在第一起“祥瑞”事件发生时的做法:“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于是以荐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赐诸侯白金,以风符应合于天地。”[26]其中“白金”,即《史记·平准书》指出的“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撱之,其文龟,直三百。”[27]根据对出土实物的研究,发现“白金三品”基本都是铅质的,是低价值的劣金属,其价值却被分别等同3000文铜钱、500文铜钱和300文铜钱,完全是虚值货币。可以看出,汉武帝当时借助第一起“祥瑞”发行虚值货币“白金三品”,目的是掠夺诸侯和富商大贾等的财富。即使当时以“赐”的名义进行的,“受赐”的诸侯们可能要以皇帝规定的兑换比例上交黄金或铜钱。《史记》记载得很清楚:“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28]当时大农令颜异一针见血指出:“今王侯朝贺以苍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29]并因此惹恼了汉武帝。汉武帝同时发行的“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无疑都是虚值货币,志在掠夺社会财富以填补财政亏空。太始二年,汉武帝借三次“祥瑞”改制马蹄金和麟趾金,应该和汉武帝当初发行“白金三品”性质相仿,即借祥瑞事件敛财。
从汉武帝马蹄金和麟趾金的用材和做工来看,显然不是普通黄金货币,马蹄金和麟趾金过度的掐丝装饰和非黄金材质的玉片(或琉璃片)镶嵌都不符合常规黄金货币的标准,不利于流通,其极其稀少的出土数量也说明了这一点。汉武帝马蹄金和麟趾金,掐丝金带和镶嵌玉片,这种过度的装饰是虚夸马蹄金和麟趾金价值的借口,就如同后世王莽铸行镶嵌金丝的“一刀平五千”虚值大钱一样。汉武帝在“班赐”诸侯王时虚高比值,借以敛财。
因此,汉武帝改制马蹄金和麟趾金,其本质与发行“白鹿皮币”“白金三品”一致,都是发行虚值货币,借以掠夺社会财富,弥补朝廷和皇室的财务亏空,这类货币改制因不符合经济规律,在货币史上仅昙花一现。
四 马蹄金和麟趾金“上、中、下”铭文解读
2016年3月至6月,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展出,主题是“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该展览中,大马蹄金椭圆形底部有分别带“上”“中”和“下”三种铭文(图17)的,小马蹄金有带“上”和“下”两种铭文(图18)的,麟趾金有带“上”“中”和“下”三种铭文(图19)的,因为目前详细的海昏侯墓出土发掘报告还未公布,因而尚不能确知所有带铭文马蹄金、麟趾金的数量和分布等信息。
从展出的海昏侯墓马蹄金、麟趾金铭文的形态看,都是阳文,铸造态,应该是和马蹄金、麟趾金一体铸造而成,再稍加修饰。关于该种铭文的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图17 上、中、下字大马蹄金,海昏侯墓出土
图18 上、下字小马蹄金,海昏侯墓出土
图19 上、中、下字麟趾金,海昏侯墓出土
首先,“上”“中”和“下”铭文的黄金货币在同时期或更早的黄金货币中是否出现过?答案是肯定的,“上”字铭文重复出现在椭圆形和圆形中空金饼上。如:1974年河南省扶沟县古城公社出土的中空金饼中,“1号”椭圆形中空金饼和“2号”圆形中空金饼的底面都有“凿文‘上’字,字外有圆框”,另“4号一块,底刻一‘上’字,字外有一方框”[30],因考古报告无图,不能确知是椭圆形还是圆形中空金饼,字外的方框形象也不清楚;1978年,河南省襄城县王洛公社北宋庄村发现一处窖藏金币,“编号1”和“编号4”的圆形中空金饼,“底面有凿文‘上’字”[31];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穆店公社南窑庄出土了七块圆形中空金饼,“其中四块印有‘上’字圆印”[32];1983年辽宁省新金县花儿山公社出土椭圆形中空金饼两件,“底部中心凿有‘上’字圆印”[33];1986年辽宁省灯塔县西马峰乡出土椭圆形中空金饼一件,“底的中心,用刀尖刻划几何形圆,圆内刻‘上’字”[34]。据以上考古报告,椭圆形和圆形中空金饼中存在着平面中心凿刻“上”字阴文的情况,而且“上”字有同样凿刻的圆圈套住,这种现象在中空金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中空金饼平面凿刻“上”字的解读,不外有三个原因:其一,战国秦汉时代,以黄金为上币;其二,标示放置方向,平面向上,空腔向下,与人们放置盛器空腔向上的习惯不同,而应与实心金饼平面向上放置一致;其三,标示检验合格,如同后来西汉实心金饼普遍凿刻“V”形戳印一样[35]。笔者更倾向于后面两个解释。
马蹄金、麟趾金阳文的“上、中、下”铭文与战国空心金饼阴文的“上”字铭文性质相同?是否是一种继承的关系?答案是否定的。“上、中、下”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同时存在,战国中空金饼“上”字铭文的三个解读完全不适用于汉武帝马蹄金、麟趾金。
当前,关于马蹄金、麟趾金铭文的性质可以有以下共识:
第一,“上、中、下”铭文不是对黄金为上币的标识,因为自身矛盾,中币、下币不是黄金。
第二,“上、中、下”铭文不是对马蹄金、麟趾金成色分级的标识,这三种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外观和成色应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上、中、下”铭文不是对上林苑的标识,不存在中林苑和下林苑。
第四,应不是对助祭“酎金”放置方位的标识,因为诸侯祭祀宗庙献金助祭的“酎金”是实心金饼类的标准黄金货币,不会拿马蹄金、麟趾金这种虚值货币作为祭祀酎金。
“上、中、下”铭文的性质应该如何解读呢?联想到战国时期燕国刀币背后普遍铸造有“左”“中”“右”“内”“外”等铭文,以显示不同炉座的方位,钱币学家戴志强等先生认为,“‘上’‘中’‘下’应是不同作坊的代号,是记作坊所在地的方位”[36],有相当的说服力,可备一说。此外,马蹄金和麟趾金中存在没有铭文的类型,与有“上、中、下”铭文的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马蹄金铭文的解读尚需学界持续的关注和努力。
总之,历史上真正标准的“马蹄金”和“麟趾金”,是汉武帝在太始二年(前95年)借发现“白麟”“天马”“黄金”三起祥瑞发行的新形制虚值黄金货币,目的是掠夺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困难。汉武帝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外形模仿“天马”“白麟”即马科、鹿科动物的蹄足趾瓣,镶嵌掐丝金带并用玉片(或琉璃片)覆口。原来被误认为是马蹄金和麟趾金的椭圆形和圆形中空金饼,主要的流通在战国时期,不是汉武帝发行的马蹄金和麟趾金。汉武帝马蹄金和麟趾金的“上”“中”“下”铭文性质可能是标识炉别,尚期待更多的释读。
(作者曾去海昏侯墓考古现场考察,得到了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帮助,在此致谢!)
注释:
[1][33]许明纲:《辽宁新金县花儿山张店出土马蹄金》,《考古》,1984年第2期。
[2][34]马云鸿:《辽阳市出土马蹄金》,《北方文物》,1989年第3期。
[3] 张先得:《怀柔县崎峰茶公社发现汉代马蹄金》,《文物》,1976年第6期。
[4] 李正德、傅嘉仪、晁华山:《西安汉上林苑发现的马蹄金和麟趾金》,《文物》,1977年第11期。
[5] 咸阳市博物馆:《咸阳市近年发现的一批秦汉遗物》,《考古》,1973年,第3期。
[6] 王丕忠、许志高:《咸阳市发现的麟趾金和马蹄金》,《考古》,1980年,第4期。
[7][30]郝本性、郝万章:《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银币》,《文物》,1980年,第10期。
[8][31]郭建邦:《河南襄城出土一批古代金币》,《文物》,1986年,第10期。
[9][32]姚迁:《江苏盱眙南窑庄楚汉文物窖藏》,《文物》,1982年,第11期。
[10] 杨军、徐长青:《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11] 刘来成:《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12][13]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金银玉石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14][24] [汉]班固:《汉书·武帝纪第六》,中华书局,1962年9月第1版,1992年第7次印刷,第二〇六页。
[15] [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1973年第6次印刷,第四五七、四五八页。
[16][26] [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1973年第6次印刷,第四五八页。
[17]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668页。
[18] 新浪网,新浪科技2008年6月13日讯:“意大利发现罕见独角鹿”。网址:http://tech.sina.com.cn/d/2008-06-13/07252255313.shtml
[19] 王晖:《麒麟原型与中国古代犀牛活动南移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3卷第2辑,2008年4月。
[20]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21] 王学理:《汉南陵从葬坑的初步清理——谈大熊猫头骨及犀牛骨骼出土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年,第11期。
[2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兴平县出土的古代嵌金铜犀尊》,《文物》,1965年,第7期。该考古报告称“我们初步认为,这件犀尊应是战国末期遗物,即秦文化遗物”,后该件铜犀尊收藏在今国家博物馆,年代已经修正为“西汉”。
[23] 文焕然、何业恒、高耀亭:《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武汉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
[25] [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第八》,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1973年第6次印刷,第一四二二、一四二五页。
[27] [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第八》,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1973年第6次印刷,第一四二七页。
[28] 同[25],第一四二五、一四二六页。
[29] 同[25],第一四三三页。
[35] 参见徐涛:《试论谭家乡出土金饼的时代与性质》,《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作者指出:“谭家金饼上的“V”形戳记应视为一种钩校符号,用于检验金币的成色及重量”。
[36] 戴志强、李君:《从西汉刘贺墓说到中国古代的金银钱币》,《中国钱币》,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 刘 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