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的实施原则
2018-01-04吴凡王馨平
吴凡 王馨平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的文化背景与实施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独竹漂成为贵州高校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是其文化空间演化所需,也是贵州高校实现特色文化强校战略所需。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资源需坚持深入挖掘独竹漂文化内涵的原则,需坚持打造独竹漂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与世界性原则,需坚持推动独竹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与健康中国的原则。
关键词:民族体育 独竹漂 地方特色体育文化 教学资源 实施原则 贵州高校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 2018) 9-0113-04
1 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的文化背景
1.1 独竹漂文化空间演化所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有关文件认为:‘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场所,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1]可见,文化空间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支配,一旦其中某一变量发生改变,文化空间就会受到重挫,文化就将面临消亡的可能。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有的功能不再被社会需要或认可,那么定期举行与集中展示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就会消失,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就面临着解体。事实上,随着贵州赤水陆上交通能力的不断提升,赤水河的水运功能遭到弃用,赤水楠竹对外输运不再依靠当地河流,这无疑等同于切断了独竹漂文化在赤水民间的人文根脉,导致独竹漂一度在赤水苗族民间解体。
不过,对于具有强大社会时代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总会蓄势待发,重新寻求文化的生存空间。独竹漂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表演性及突出的文化竞技性都是当今社会推崇的文化特质,只不过它需要一个再生产机制。贵州高校近临独竹漂文化的发源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天生的地理亲缘优势,并具有开设独竹漂活动的人力、物力条件,因此,独竹漂文化寻求在贵州高校生存是其文化空间演化所需。事实上,独竹漂正是通过贵州的凯里学院、遵义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的再生产机制,不断提升独竹漂文化的表演性、竞技性及制度性而走上了全国民运会的大舞台。基本可以料想,只要贵州高校持续发挥对独竹漂文化的再生产机制作用,独竹漂文化的生存空间就会向更大的世界舞台演绎。
1.2 实现特色文化强校战略所需
本来具有较明显的行业特色和区域特征的部分高校因追求“高、大、全”而丢掉了自身的特色,普遍存在办学定位相似、学科专业雷同、课程内容陈旧等同质化问题,这直接导致其培养的人才无法同区域经济社会所需的人才相匹配,由此带来培养的毕业生难于就业的现实困境。嘲多年来,对于缺乏交通区位优势及人才优势的贵州高校一直在模仿学习省外高校的路上,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学科专业上及课程内容设置上都没有新亮点,同质化问题在贵州高校身上也十分明显。
现下,随着贵州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贵州的快铁逐渐通往全国各地,贵州的青山绿水成为全国各地游人身心净化的港湾。并且,贵州作为全国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目不暇接的民族文化胞体更是成为了人们想要探寻、体会的佳所。在此,贵州高校要因时而变,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的态度,积极地将当地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引入教学,实行活的传承与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助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效的解决了高校自身面临的同质化问题。独竹漂是贵州地域性民族特色较突出的体育传统项目,有条件的贵州高校就应积极主动地将其引入到教学中来,并努力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与发展定位,进一步挖掘其民族文化内涵性,对其极具的文化观赏性与竞技性作进一步的提炼与创意,使之成为人类社会需要的文化精品,让学校的文化输出与人才输出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这将有效解决学校同质化发展问题,从而助推贵州高校的发展。
2 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的实施原则
2.1 需坚持深入挖掘独竹漂文化内涵的原则
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对人类弥足珍贵,那是缘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行为背后潜藏着开启人类思想、智慧与灵魂的钥匙,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高校在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应只重视文化的表面行为要素,而应更深入地探寻文化行为现象背后饱含的文化思想与灵魂。同样,贵州高校在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开发独竹漂文化的运动难度性、运动技巧性、运动规律性及运动竞技性等现代体育行为要素,更要注重深入挖掘独竹漂的文化内涵,让内涵来充实和丰富文化行为意义,从而让有着“一苇渡江”“水上芭蕾”美誉之称的独竹漂文化更加意义非凡、与众不同。
回顾独竹漂文化由明时期赤水河的“水运皇木”,到清时期赤水河的水运楠竹、再到赤水苗族利用竹筏帮助长征红军顺利“四渡赤水”,再到解放初赤水当地利用独竹漂表演解放台湾及每年端午节利用独竹漂祭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等演化发展进程中[3],不难洞悉独竹漂文化行为背后珍藏着人类为了美好生活、为了人道正义、为了获得自由、为了自然和谐而不懈奋斗的人文情怀与精神态度,这不仅可以从史料记载里得到佐证,还可以从实地走访调查中得到答案。比如,据《仁怀文献辑存》记载:“明永乐四年,少监谢安以采至石夹口十丈洞,亲冒寒暑,播种为食,二十五年始还。”[4]这里少监谢安正是为了朝廷修建宫殿去赤水十丈洞采木而不得不长年经受极恶天气的考验。并且,当时采木工人为了获得好的楠木只好来到赤水的深山穷谷中,不得不遭遇虎狼、毒露、瘴气等威胁[5],这是对他们生命与勇气的极大挑战与考验,而随后在运输楠木到京城的过程中需要采用陆運结合水运的方式,其间同样异常艰险。到清中期,赤水苗族民间的楠竹发展起来了,在当地陆运条件仍达不到运输需求的情形下,当地丰富的楠竹也只能通过赤水河运输外地,水上工人在运输活动中将进一步经受赤水河的严峻考验。据笔者实地访谈赤水大同河早年参与筏运楠竹的陈姓老人得知:早年赤水河一带有许多凶滩、险滩,这些地方水流湍急、巨石突露,对水上工人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稍有不慎就会筏毁人亡,为此解放后政府多次利用炸药进行修整。但就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当地水上工人用身体实际行动在赤水河谱写了一幅幅斗智斗勇的壮丽诗魂。如今,无论是从生活在赤水河岸陈姓老人家中留存的用于当时运竹所需的锈迹斑斑的铁钩来看,还是从赤水大同河两岸并没随时间消失的“石鼻孔”(即在河道两边找两个坚固的巨石,先在它们上面各雕琢一个石孔,后用牢固的绳索拴在两石孔上,以拦截上游漂下来的竹木筏子或散漂下来的竹木)来看,无不隐隐约约的印迹着独竹漂文化的衍生历史。此外,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赤水苗族,曾经利用竹筏帮助中国红军“四渡赤水”,还在赤水广场石壁上雕刻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的壁画,这无疑向人们彰显了独竹漂文化的红色符号意义,而解放以来当地民间每年端午节一直沿传着在赤水河岸烧香祈福与举行祭祀屈原的独竹漂文化活动,则进一步丰富了独竹漂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存意义。
总之,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教学不应单纯当作一项现代运动技能文化来传承,而要依靠高校较强的整体科研实力,进一步通过史料、实地考查去深入挖掘独竹漂的文化历史过往,尽可能多的复原独竹漂文化背后深藏的历史情节片段,由此在较完整的勾勒与推演出独竹漂文化历史进展脉络的基础上,更多的展现出独竹漂的多元文化内涵。
2.2 需坚持打造独竹漂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与世界性原则
贵州高校要将独竹漂纳入教学,就应首先弄清其民族属性。尽管独竹漂已成为全国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且一些学者把它列为贵州赤水苗族项目研究,但对于独竹漂的民族性问题还没有较详实的论证。斯大林认为是否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生活方式及共同的心理素质是界定一个民族的几个基本特征要素[6],那么独竹漂文化是民族的吗?又当属什么民族的呢?据《赤水县志》记载:“明代至清初主要是木材排筏。随着楠竹生产的发展,至清代中期,除木筏运输外逐步发展竹筏运输。民国时期,竹木排筏运输形成专业,并建立排筏运输工会。”[7]可见,独竹漂文化主要经历了明时期的“水运皇木”与清时期以来的水运楠竹。在水运皇木阶段,当时朝廷为修建皇宫而派官员到贵州赤水一带开采上佳楠木,其采木者的民族身份无从知晓。在水运楠竹阶段,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证实参与当地培育楠竹与筏运楠竹的人群,主要由当地的苗、汉两族构成,由于两族长期杂居相处,他们在语言、心理素质、生活方式及生活习俗上都已趋同,比如,他们都长期以农业种植、河道运输、渔猎为生,就是端午节的独竹漂祭祀活动也会相互参与。应该说,独竹漂是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的中华大民族产物。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当一种文化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性、象征性与独特性,就会随处可见、随便被它文化所取代,那么这种文化注定会被世界所遗弃。因此,在弄清独竹漂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特征的这一基调上,贵州高校要紧紧抓住它的这一文化特性,并以此为基础作重点打造,让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高度交流与融合发展的当下始终有根可寻,并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特性、神秘性与魅力性,使之长期成为世界青睐的文化精品。
另外,开放性与世界性是文化发展的时代所需与大势所趋。虽然民族体育文化往往因特殊的地缘封闭性而使其文化特色独道、迥异,但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经济、交通、信息等需要高频互鉴互通时代里,如果民族体育文化仍执意保守、故步自封,就会玉石俱焚。相反,如果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文化态度来着眼构建未来发展的世界性格局,敞开胸襟大胆走出去,并将先进的时代元素吸化,这样不仅能使自身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特色得到进一步强化,还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独竹漂文化正是以开放的姿态将现时代流行的竞技元素、表演艺术元素及规则化元素充分吸化利用,使其时代性增强,由此实现了从黔北边陲走向全国民运会的竞赛大舞台;另一方面,独竹漂走向全国并没让赤水民间放弃自己的独竹漂文化,反而这强化了当地民众保护独竹漂文化的自觉性。比如,随着独竹漂走向全国民运会的竞赛舞台,当地民间为了捍卫独竹漂文化的地域性而直接将当地大同古镇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活动直接改为了“大同独竹漂节”,并且活动较以往的传统祭祀习俗意义更加浓厚,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文化自觉性。因此,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教学需要进一步打造他的开放性与世界性,要大力推动高校之间进行大型化的技艺表演比赛与竞技比赛,并以文化交流与文化展演的形式向全世界进行传播。
2.3 需坚持推动独竹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与健康中国的原则
地方高校在传承所属地域性文化时具有一定的先天地缘优势,是传承地域性文化的最好载体与再生产机制,但是地方高校传承独竹漂文化的意义不应局限于让文化形态得以保留,而是要尽可能的探索文化为学校服好务的功能价值。独竹漂文化是赤水当地族民为了获得幸福生活而同恶劣自然环境反复对话的历史产物,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当地族民在赤水河运送竹木时,并没因险滩、激流对个体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而选择屈从与畏缩,而是用他们的智慧、胆识与经验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反复周旋,最终在运输活动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可以说,独竹漂文化把历史上生活在贵州赤水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那种果敢、坚毅、智慧等人文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理想的素材。
贵州高校完全可以依据独竹漂文化的衍生史实而以图文记录的形式向大学生们声情并茂的娓娓道来,使当代大学生在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下能够敬畏历史、珍惜当下,并更加奋发有为。同时,独竹漂也是一项既适宜表演、又适宜竞技的运动项目,学校完全可以举行形式多样的独竹漂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使他们在运动参与中感受獨竹漂活动带来的别样感受与快乐,由此,使大学生们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中陶冶情操、释放压力。
另外,文化源于民间,在服务于当地高校文化建设时,学校又要使之回到社会,文化最终需要落叶归根,这也是文化生命的终极意义。现时代中国来到了一个机械化、脑力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民众健康关系到民族大业的完成,“健康事关你我他,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8],这时独竹漂作为一种身体活态文化就应该服务于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独竹漂进入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贵州一些高校引入了独竹漂项目,独竹漂在贵州民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些高校引入独竹漂项目的主要目的仍是为了参加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没有站在将独竹漂活动服务于社会大众生命健康的高度上来,由此在教学训练的目标意识上仍局限于竞技夺魁。可见,今后贵州高校在教学传承独竹漂文化时要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逐步向服务于健康中国转变。
3 结语
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既是文化本身生存空间的拓展性选择,也是贵州高校向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贵州高校在将独竹漂纳入特色教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需深入挖掘独竹漂的文化内涵,提升独竹漂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与世界性,推动独竹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与健康中国,这有利于独竹漂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搏,王旭景,石牙牙.“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3):221-225.
[2]唐大超,胡昌龙.地方高校同质化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3.
[3]吴凡.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历程、成因及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4):66-70.
[4]仁怀政协学习文卫委.仁怀文献辑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827.
[5]陈季君.明清时期黔北皇木采运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06):6-8.
[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03-104.
[7]贵州省赤水县志编纂委员会.赤水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68.
[8]何凡.解读习近平的“健康中国”:新意中的心意[EB/OL].新华网,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