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理论研究之探索
2018-01-04都成凤
都成凤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访谈法,对比武当太极古今的发展概况,了解了当今太极拳发展的弱势与不足。在这个日趋强军强国化的新时代,太极拳可谓是比较好的养身选择。文章基于对武当太极理论的认识与研究,更系统地介绍太极拳的要领,并分析了当今太极拳发展的利弊,做出前景展望的价值。
关键词:太极拳 价值 理論 发展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9-0088-03
1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卓越的瑰宝文化,是传统文化里的朝阳文化,是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精髓文化。太极拳在中国发展、传承,体现出中华人民对太极拳的敬仰之情。武当太极属于太极拳的一个独特分支,它起源于中国道教文化,蕴含了深厚的道家特点与民族传统特色,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与荆楚文化的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当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儒家、道家文化,武术又作为传统文化的缩影,以道家文化发展而来的道教至今仍以太极拳作为自身修习的重要手段之一。[1]也正是道家文化的渗透,使得太极拳发展成为老少皆宜的运动,在当今全民健身的时代,太极拳越来越受欢迎,在大众面前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当然,太极拳之所以发展如此快,与社会的进步和各个方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简单的表象背后,蕴藏着太极拳的深奥的理论与复杂的社会根源,包括媒介的中间推广与养生机构的市场运作。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也能预料一味的只求“快”,是发展不了真正太极拳的。只有将太极拳的精髓跃然纸上,生活化、具体化,才能使更多的人受益终身。
2 武当太极拳的价值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产业中的瑰宝,运用我国古代道家的哲理,结合人体运行的规律,而形成的刚柔并济的拳种。太极拳本是体、用两途,由于其内家拳见效慢,从事徒手搏斗的专业人员一般很少采用,因此,主要侧重于健身方面。
(1)强身健体:武当太极的健身功效比较显著,国内外已有大量的文献和群众的口碑证实了太极的健身效果,其主要体现在对亚健康的调理、对体质增强,如:太极拳可以治好高血压、胃溃疡、神经衰弱、失眠、贫血等都是真是有限的事例。古语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由此可知,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也有防病保健的功用。
(2)修身养性:武当太极拳的缓、慢是它的标志,慢中才能使身体得以温养。修习太极使人放松下来,放下身外的物欲横流,放下心中的愁绪万千,享受此刻的静,由内至外。当人能放下一切,才是刚刚入门,需从容自若练习太极,好好体悟它的真谛。在练习太极拳时,它的功效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急性子,不稳重,心浮气躁的习性。当你能用心学习并收获快感时,你就会爱上它,因为它能帮助你更好地感悟世界,修习身心。
(3)文化交流、融合:太极,作为中华民族的名片,已广为人知,全世界都有人乐在其中。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以它独特的方式走向世界。引起国内外人的关注与青睐。因此,达到促进文化多元化的交流与沟通。太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直观、显著的功效。它能作为中国的使者突破意识形态、种族、国界等隔阂,使全世界可以亲身体验它。当全世界接受了它,开始学习它,那么它的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以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基础,具有健身、修身养性、悟道的太极文化或许能聚集起一个以文化学习为基础的新阶层。
3
武当太极拳的特点
3.1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
“意”,杨澄甫老师曾说,特指同“气、神”和“腰脊”运作融为一体的一种主要劲道。练太极拳时,放松全身,松腰沉胯,用意念去支配身体运动,而不是靠自身的拙力。练习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且长久的坚持,日复一日的体悟。将动作内化于心,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来。李雅轩老师说:“思想要像一盏灯满照全室一样地照满全身,使内外上下等规则通通融入拳架中。太极拳的用“意”在身内,不在身外,不能想到一手一式的用法;倘若想到用法,就违反了太极拳的“听劲”的原则,就将内家拳变为外家拳,就将暗劲变为明劲了”。所谓的用意是指用思想带动形体的演练,统领全身,由意念支配。在完成动作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缓慢而不间断的进行着,达到太极拳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2]用意不用力是修习太极拳的要领,只有真正掌握如何用意念带动肢体,才能体会到力的存在。因此,在练习太极的时候,切不可急于求成,忌心情浮躁,应多与老师交流沟通,避免走偏。在预备式中,意念周天循环,呼吸有度。此动作由意念牵引,意动,手动,在意念的支配下,动作缓慢,意念、动作、呼吸三合一,相互配合协调。而非用外力带动肢体进行练习,练习者修习一段时间会明显感觉到,以意念带动会轻松很多,而且动作更加流畅舒服。
3.2 太极拳“虚实分明”
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界限明确易懂,动作示范于形。虚实分明,并非实则全实,需则全需,还应该需中有实,实中有需,即“需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要做到虚实相互渗透,才能避免自身滞重,做到游刃有余。虚实分清,不单指身体重心在左右虚实中的转换,重心倾于右腿,右边就是实,然左边就是需,而是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遵循这个规律。处处虚实相生,
练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首先的明白腿部的虚实,两腿的虚实通过重心的转换而改变。身体重心,从劲项沿着脊柱的一条中垂线,随着中垂线的倒移,重心转换,虚实得以变化。虽然虚实显于眼,但是重心的平稳转换若学不到精髓,那也是做不到虚实自如的。[2]在练习太极拳时,不必求快,首先将太极拳的要领逐一掌握,这是很漫长的过程,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因此,真正掌握精髓的人越来越少。
3.3 太极拳以柔克刚
(1)太极拳是唯一可以用以柔克刚见长的拳种,以柔克刚的柔劲是其他拳法所不能比拟的,而中国传统思想——道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辩证的指出了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这就是为什么柔弱可以变强的生命哲学。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综上所述,皆为老子柔弱论基础,此在太极拳刚柔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无穷的功能与妙用。引导世人顺应自然万物,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3]
(2)以柔克刚的“柔”并不是指软弱无力,无形态的病态之称,反之实则是一种轻柔绵软,肢体柔和,全身连贯,张弛有度,动作缓慢不间断。[4]刚则是指精力充沛,气血红润,是指发自丹田——实际是腰脊(发自人身中之大中极之中的内劲)之力。而不是肌肉僵硬,动作笨拙。因而初学者应从极松、极轻、极柔开始,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的目的就在于使它去僵,僵去则刚生,硬去则刚发。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化刚为乌有。这是“有心求柔,无心成刚”的道理。身体柔和了,也就轻灵圆和、游刃有余了。练习日久,自会趋于“刚柔相济”的境界。
(3)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并不是单单仅靠力量决定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与体悟。虽有拳练百遍身法自现的道理,但是太极拳的“柔”劲.可能需要数年的练习才能领悟一二。初学太极拳的人切不可急,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它,将它视为自身的一部分,慢慢去体会它在体内的变化,气血运行的方向,给身体带来的好处。其次,要体会柔对于太极拳的引领作用,柔中带刚可不是所有武术都带有的特性,是太极拳特有的属性。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它,运用它,发扬它。
4 太极拳现状分析及探索
4.1 推广的困难点、原因
(1)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内家拳的特点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拔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不像外家拳,富有表演性、观赏性、直观的体现出来,所以很多人难以认识到它的价值,影响了它的传播范围。
(2)大众有偏见:对于太极拳的要领与劲道,人们需要长久的反复练习再练习,才有可能悟出来。但是人们根本不愿意也坚持不了日复一日的训练,没有把练习太极拳当作一种兴趣,所以认为太极拳“难”。再者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习惯用力的概念大相径庭,人们走不出固有思维,也就难以接受它。应该说,太极拳的“力”就是人体力的根本,其目的可以说是针对和校正人体拙力的,拙力得以校正,人体就能保持健康。遗憾的是,人们对太极拳缺乏认识与了解。加之,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太极拳的传播的还不够广泛,使大众难以接触真正的太极拳。对太极拳的了解有局限性和不全面性而产生偏见。
(3)太极拳被异化:曾看到过一句话“太极拳是健身最好的选择”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太极拳自开创以来,逐渐完善体制,从最开始的技击性强演变到现在为全民体育所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作为太极拳的精神,在传播途中出现了异化。越来越多的练家子为了所谓的成绩、效果,忽视了太极拳的要领,徒留其空架子。
(4)太极拳的师资力量与后备队伍缺乏。虽说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走向世界化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来说,传统体育也加入了运动会的行列,然而缺乏专职的太极拳教练员。这严重的制约了太极拳的发展速度。随着时间的延续,很多武当武术老拳师相继谢世,不少武当国粹精华相继失传,抢救武当武术遗产的工作显得十分紧迫。[5]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缺乏专业且有声望的人士,会使太极拳的传播大大减速,和不被人接受,缺乏可信度等,使太极拳蕴含的道家传统文化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不被重视。从传播的角度来说,缺乏专业的传播者去发扬与传承太极拳、缺乏优秀的教练员去训练专业的运动员去继承它,太极拳也就缺乏技术性与规范性。所谓的后备力量薄弱,是因为目前练习太极拳最多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他们的目地只是为了自身的健康需要,对他们来说只是娱乐活动,并没有将自己定义为传播者。调查显示,年轻人的思想比较活跃,不能静下心来钻研太极拳的真谛,并且他们有思维定势认为太极拳就是老年人专属的活动。因此,针对这些情况,要注意改进太极拳的传播方式,并且对太极拳制定明确的规则,更新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观念。
4.2 未来发展前景
太极,作为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重要传承瑰宝之一,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武术走向世界的代名词。现如今大力推广武术进校园等六进活动,为武术在国内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传承它,追求文化的交融,提升自身的能力,完善国家的文化。对推广太极拳有以下几点想法:
(1)在大数据的时代下,合理利用APP网络平台,以点带面的提供太极拳定制化服务。在太极拳的教授中,大多都是口耳相传的为主,更多注重攻防意识和养身的道理,且每一教练员都有自己的神韵蕴含其中,难以做到系统化全面地学习。因此,通过APP教学,线上线下同时教学,更相得益彰,让学员更加系统的学习太极拳,领悟其精神。线上可以开办网络公开课,以扩大国内外太极拳的影响力,让大家可以自由的学习太极拳。线下可以开办相应的武术太极会所,召集有兴趣的人时常举办一些活动。以此来带动太极风潮的盛行。
(2)适当增加其娱乐性质,打造太极拳的娱乐圈。
没有文化内涵做支撑的健身品牌走不长久,因此,我们武当太极应以道家思想为文化底蕴,以多年的完善改进为特点,宣传太极文化,将太极文化与古典文学、中医理论融为一体。完善太极的品牌,借助于媒介,全覆盖的宣传。潜移默化的将太极渗透人人们的生活中。如:太极游戏、太极视频、实体竞技馆等等。太极拳想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一方面需要多媒体整合营销;另一方面是投入广告的宣传,增加舞台表演使武当太极更加形象具体的呈现在大众眼前。
5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武当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根植于道教文化之中,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特点,体现了道教的哲理性,使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嘲武当太极的发展价值与武当武术的特点密不可分,形成了独特的武当文化。武当太极传承的精神境界尤为重要,它决定武当太极的发展趋势与大众接受的意愿。
参考文献:
[1]刘洪耀.太极拳源流辨析[M].北京:全国新华书店,2012(5):32-33.
[2]薛蔚昌.太極拳今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武术,2008(4):23-25.
[3]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三十八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165-171。
[4]张家易.少林与太极[M].河南:少林与太极杂志社,2015(2):34-36.
[5]江百龙.武当拳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166.
[6]金梁,吴玉姝.“非遗”保护下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武术研究,2018(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