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品德教学有效性思考
2018-01-04张文刚
张文刚
摘 要:努力在学生初期形成三观时予以正面积极的影响,在农村教育环境下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让学生在自我探求中开拓思维,明辨是非,提高品德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成为正直、友善而富有道德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留守兒童;农村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自幼缺失的家庭教育,部分农村学校的品德教学俨然名存实亡。农村一线品德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突破自身封闭陈旧的思想,还需要肩负起大量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重任,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模式创新突破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方面,农村教育环境落后,对于学生品德教育不够重视,在部分地区品德教育可有可无,这是对品德教学存在性的巨大质疑;另一方面,农村普遍文化水平低下,大量留守儿童自幼道德教育薄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来源于升学压力,学校方面严重剥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机会,这种偏颇使得学生更加不以为然,道德教育有效性极低。经过实地调查,100名农村学生中约有70%认为道德教学乏味无用,内心颇为抵触。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我们需要的是学生自发主动去学习了解,积极参与课堂内容,用兴趣作为引导,让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现在以及将来。我们不应该将学生的眼界局限于课本之上,或是日常生活的小范围中。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带领学生开阔视野,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并正确地认识社会。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道德教育老师,而是所有的老师都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努力将兴趣转变为学生求知向上的力量,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正是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借此特点对症下药,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课堂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自发自愿地去接受和吸取课堂内容。例如在三年级第一堂《我爱我的家》一课教学中,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有着留守经历,对离家远走的父母甚为思念,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写一封短短的信件或是讲述关于自己爸爸妈妈的故事,从而树立他们的家庭观念,不要因为留守原因而对含辛茹苦的父母报以不理解的回应。与此同时也能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升温,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创新课堂,开放教学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都是老师宣讲课本,学生记录笔记,这一现象在农村教育中更为明显。区别于传统教育,在某些经济优越的地方教育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坐在下面接受“填鸭式”教育,而是自发主动通过实际行动去领会课本内容;老师不再是宣讲人,而是学生领悟课本的点拨者。
那么在农村教育上,我们也需要革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创新课堂开放教学。我们应当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组建学生兴趣小组,进行趣味课本知识竞答、扮演角色演绎课本案例,或是让各个小组分别讲演课本部分内容等等。我相信多元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的同时,也会加深他们对课本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四、积极反思,主动沟通
不同于其他课程,品德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心理辅导更为贴切。身为品德教师我们需要三省吾身,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要求学生心术向正之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不可苟且。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自己处事上都应该严苛己身,追求更好。
品德的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关于学生私下的生活更需要我们主动关心。而在这一点,农村教育更加迫切,大部分留守儿童常年和祖辈生活,内心的想法无人交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予以帮助,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主动和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常常去学生家中了解情况,万不可因为懒惰忽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唯有积极反思,主动沟通,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不同区域的经济拉开距离,教育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落后地区存在的道德教育缺失迫使我们不断去探求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一线教育者唯有从己身做起,革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播知识,树立正确的道理观念。教师应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运用多元的方式使得学生和大众重新重视道德教育,进而提升道德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丽莉.情景教学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何贝露.小学品德课堂导入艺术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刘汝玲.浅谈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J].学周刊,2016(8):136.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