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建设研究

2018-01-04殷富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双语教育哈萨克文化传承

摘 要:文化传承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以现代文化引领学校文化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在传承中发展、建设民族文化,是双语教育的责任所在,也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得到合理的解决对策与理想的传承方式,促进双语教育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培养更多更好的双语双文化人才,为哈萨克文化在双语教育中提供一个精神与生命成长的语言文化场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现代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双语教育 文化传承 文化建设 哈萨克

一、引言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格局下,促进现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之一。新疆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大家庭,传承好民族文化、促进现代文化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双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重要途径,双语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责任。通过双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现代文化建設,是我们丰富、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然之路。

(一)研究目的

我国是多民族大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现代文化的必要基础。同时,基于笔者从小生长在新疆这个多民族环境中,对双语教育及其教育模式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建设的现状有着切身感受。因此,本文在双语教育框架下探寻哈萨克文化的传承与建设问题,进而为双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好现代文化,提供一些有可能的可行性建议,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进步尽一些微薄之力。

(二)研究现状

1.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族语言教育现状学生、教师的认识与态度

民族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促进着民族语言的发展。民族语言教育是双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培养出民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达到通过习得民族语言,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来传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强化现代文化建设。

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是学校开展教育与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主体。哈萨克族学生对哈萨克语有深厚的感情,对学习哈萨克语是迫切希望的,认为哈萨克语在学习生活中是重要的。而且,学生逐渐认识到了要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愿意去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并且越来越自觉地学习掌握本民族文化。这说明双语教育在哈萨克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哈萨克族双语教师也较注重哈萨克语的日常使用,大部分都对哈萨克语极为支持、肯定,认为学习哈萨克语是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敲门砖,其民族认同感相对于哈萨克族学生来说较浓厚。并且在双语教育与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传承结合方面的教学上,一直积极探索,不断充实创新。

2.现代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顺应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国家战略。经过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我国对文化走出去的日趋重视和不断探索,一直到近年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正式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1]随着“全球化”热点的出现,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不断得到各界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21世纪以来,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标志,一直备受瞩目。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点滴都蕴藏着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的文明与结晶。尤其是21世纪以来,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标志,一直备受瞩目。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其多样性、区域性、独特性、民族性、包容性、延续性、传承性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来,文化全软实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等方面。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这些无不体现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现代文化建设上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使中华民族永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研究意义

“教育对文化变迁的作用体现在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孕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2]双语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双语双文化人才。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建设,无论是对哈萨克文化,还是中华文化,都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的作用。并且,在强调现代文化建设的现今,双语教育对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潜能与价值。

1.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的意义

“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制约着教育内容的质量”[3],这说明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发展亦一定在影响力。“双语教育是促进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掌握双语,不仅促进地域、民族、国与国之间的民族体育文化学习、交流与合作,而且也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4]。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对哈萨克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更可能成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者,壮大哈萨克文化的人才队伍。其次,对哈萨克族来说,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强大民族,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顽强的内在生命力,促使哈萨克族坚定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次,对双语教育来说,能够充分发挥双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校园氛围。最后,对社会来说,加强现代文化建设,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繁荣、瑰丽。

2.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建设的意义

双语教育通过充分发挥传承哈萨克文化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对哈萨克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它体现在哈萨克族越来越以开放创新的积极态度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在尊重和认同的基础上,迸发出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文化优秀成果,不但顺应时代发展,更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列于前位。另一方面是对现代文化建设的意义,它体现在哈萨克文化底蕴不断浓厚,中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弘扬,现代文化建设体系趋于完善。

二、哈萨克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多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后因宗教传入,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又添加不少宗教色彩。直到今天,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依旧在与时代共同前进。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主要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而哈萨克语言承载着哈萨克族厚重的历史积淀,也蕴含着哈萨克族珍贵的民族记忆,因此,哈萨克族语言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哈萨克物质文化

哈萨克物质文化主要有住所、饮食、服饰、交通工具等四方面。由于哈萨克族过着随畜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移动可拆卸的毡房就成为了哈萨克族最独特的居所建筑。其饮食以面食为主,乳食为辅,食牛羊肉居多,擅做奶制品。游牧生活使哈萨克族服饰的面料多取于牲畜的皮毛,例如:代表勇敢积极的鹰羽,以及代表其独特审美的绣花串珠,都为哈萨克族服饰增添了文化底蕴。马是哈萨克族的一只翅膀,当然就是其传统的交通工具了。

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都具有其独有的民族特色,这正是因为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将其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联接、融合,来源生活又回归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二)哈萨克非物质文化

哈萨克非物质文化主要有民间文学、语言文字、民俗事项、民间曲艺、民间乐器、民间舞蹈、民间体育、民间工艺、宗教信仰等九个方面。具体包括:哈萨克族的史诗、长诗、谚语、阿依特斯、冬不拉、黑走马、摔跤、姑娘追、刺繡、银饰、自然崇拜、伊斯兰文化等许多方面。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相互帮助、节约食物、生态保护等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来源于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又丰富了哈萨克族的德育、审美等价值观念,使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充满其独有的韵味。

(三)哈萨克文化的重要内容——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载体,文化是教育继承发展之源,教育是文化传承共生之流”[5]。民族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促进着民族语言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是双语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目标是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达到通过习得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来传承少数民族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语言属于黏着语类型,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哈萨克族先后使用过鄂尔晖叶尼塞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随着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后,用阿拉伯字母作为本民族的基础文字进行使用。“一个民族独有的道德教育或文化现象的表达形式离不开‘语言这一手段。事实上,人类对语言的习得与对文化的习得一样,可以通过双语教育的途径实现。”[6]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哈萨克语承载着丰富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体现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风采,彰显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哈萨克族语言教育的发展也因而成为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的传承方式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则是其中的主要方式。现代双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也要培养出更多的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接班人,发展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文化的多元化。

(一)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由于新疆各地州双语教学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因地制宜的双语教学模式。在这些双语教学模式下,哈萨克族学生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习得了哈萨克语,从而了解了哈萨克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双语教学中,增加英雄史诗、诗歌散文、音乐、美术等课程内容。

双语教学,尤其是其中的哈萨克族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肩负起了在双语教育中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与使命,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挽救、保护、继承和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哈萨克语的语言、文字、文化等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校内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而开发的课程,它具有学校的自身特色,而地方课程则是根据当地特色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在保证学生学习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开发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例如:哈萨克历史文化、哈萨克体育竞技、冬不拉课程等。所以说,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哈萨克族学生在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内容,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营造出良好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积极健康有效的生命场所。

(三)课外活动

教学是理论的探索,课外活动则是实践的开发。在课余时间,运动会、冬不拉弹唱会、歌唱舞蹈比赛、诗歌朗诵、哈萨克文化讲座、参观博物馆等活动,都让哈萨克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肩上所肩负的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课外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哈萨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自然地接受、了解、传承本民族文化。

四、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族文化传承问题与对策

“文化传承人是保证民族文化顺利传承的载体,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双语教育作为哈萨克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一直不断努力协调教育教学中科学文化知 识与民族文化知识之间的不平衡性,力求达到培养优秀双语双文化人才的目标,为传承哈萨克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氛围。在教育过程中,尽管有许多理论研究作为指导,有时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相信这些问题若得到解决,坐实双语教育“文化传承桥梁”之名就指日可待。

(一)文化传承问题

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在学生、教师、教学、课程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双语教育传承哈萨克文化进程中,是后人文化育人的启示,也是传承哈萨克文化的宝贵经验。

1.学生自觉意识不够,民族认同感有待加强

由于家庭、就业等因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汉语,甚至掀起了“汉语热”的浪潮,但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却日趋薄弱,不能自觉学习哈萨克语,对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即使有些哈萨克族学生认识到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但实际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却不强,认为还不如学好汉语、好找工作。

2.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在长期的制度化教育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大多数注重考核考试课程,以分数来衡量师生。近几年提出的素质教育虽有一定成效,但还未形成较全面的评价体系。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以及哈萨克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传承动力。

3.课程教学实施不利

新课程改革下,国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体系。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而现实的双语教育中,真正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并未得到有力的、全面的实施,致使哈萨克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不够深入,影响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4.“双语教育”认识片面

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因此双语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现代主流文化下,由于就业等原因,汉语越来越得到重视,哈萨克族学习汉语的热情十分高涨,也越来越自觉地学习、使用汉语,这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但很多师生把双语教育认为是“汉语教育”“学习漢语”,过分强调汉语的重要性,同时未树立较强的多元文化观,从而减少了对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关注。

(二)文化传承问题对策及建议

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对师生、教学、教育以及哈萨克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建设有重要意义。解决好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问题,促进学校、教育、民族、社会全面发展,顺应时代文化共建共享的主流。

1.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

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对考试课程考核,也对哈萨克族特色课程进行考核,探索适合哈萨克族特色的教学方法,从基本情况、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综合评价,让家长、社会也参与监督、评价,以此激发哈萨克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发掘其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2.开发民族文化课程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双语教育,可以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融入民}谷为主的民间故事,间学生宣传本民族的历史,加深学生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民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要注意少数民族的图书翻译工作,图书是学生了解外界事物,认清自己的一个有效途径。”[8]根据当地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特色,在加强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也尝试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将一些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资源纳入课程内容,例如:历史、文化、文学、手工、歌舞等内容,丰富哈萨克族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将哈萨克族的民间诗歌、英雄史诗等文学翻译成汉哈教材,加强学生学习哈萨克语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3.充分发挥双语教育文化传承作用

双语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双语双文化人才。这对本民族语言有一定冲击,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之间,难以均衡发展。双语教育更应该加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促成强烈的自觉意识和传承动力,使少数民族在掌握科学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优秀的文化接收者与传承者,让本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更加融合、和谐。

五、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建设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教育本身既是文化的因素,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文化的传递依赖教育,教育的发展又基于文化的不断积累和丰富”[9],这说明教育与文化的建设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曲慧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中“文化自强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一节指出“保护民族文化独立性与开放性、坚持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重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1]。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10] 。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建设的问题,除了教育模式中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些较为时代化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只有持有开放创新、包容进取之心,才能走在民族文化建设前列,成为更强大、更优秀的民族。

(一)时代性视角:与时俱进,共济偕行

“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新疆哈萨克族近代文化转型进程述论西域研究,认为:在我国现代化运动的辐射和影响下,生活在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哈萨克族的近现代文化转型历程虽然由于受到当时的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同步,但也理所当然地与祖国中心地区发生的现代化运动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不可能不受到其一定的辐射和影响,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1]哈萨克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经历过许多重要历史时期,而现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下,哈萨克族以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的形象,屹立于民族之林。由于长期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地理环境等因素,哈萨克文化中不乏有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些部分也不能说是“糟粕”,因为他们产生、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环境下,与当时的时代有所结合、适应。比如说:哈萨克族曾信仰萨满教,生病时找巫师“看病”。而今,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和其他民族共载中华民族之舟,驶在世界民族前列。

(二)开放性视角:取其精华,包容开放

“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下哈萨克族精神文化转型的成就在于,建立了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学校教育内容,开放性的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在文化战线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12]。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冲撞、融合是文化进步的过程所在。在多民族大家庭中,哈萨克族应拥有博大胸襟与开放的态度,不能一味地只崇拜本民族文化,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只有让本民族文化结晶走出去、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才能丰富哈萨克文化内容与内涵。在尊重、认同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传承、建设哈萨克文化,使哈萨克文化不断进步。成为极具包容性的民族文化。

(三)创新性视角:求索不止,创新进取

“一个民族应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但还应该超越它,应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赋予它新的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继承是发展创新的条件和立足点,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创新。只有把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3]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起点就在学生、在教育。那么,哈萨克族进步的希望就在双语教育。因此,双语教育要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开放、提高哈萨克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哈萨克文化建设的不竭源泉,使哈萨克文化永葆生机。

(四)传承发展,共建共享

“吴华敏先生在《读〈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所想到的》当中有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在面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的今天,有必要说,我们不仅要做国籍上的中国人,而且要做文化上、心理上的中国人。这其实就是说,在各民族文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要以国家主导文化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一转型中向善的、前进的、发展的方面。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变迁,固守自身的‘孱头和将祖宅一把火烧掉的‘昏蛋在文化发展中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坚持了国家共同体这个文化的参照系,现代国家体系中的多文化的多样性才有所依托,也才能获得发展的助力。只有坚持了国家共同体这个文化的参照系,才能真正开诚布公地与兄弟民族倾心交流,吸收各地区的现代化经验,使自身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结出健康、创新、有活力的鲜果”[14]。民族文化是具有延续性、发展性的,传承哈萨克文化是把哈萨克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哈萨克文化和其他民族还要分享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中华文化长久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建设的研究,为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使双语教育充分发挥其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发掘其创新潜能与意识。在民族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认同、互相协调、互相分享的基础上,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绿色发展,促进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建设,加强现代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从而为哈萨克文化传承与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尽微薄之力。

注释:

[1]曲慧敏:《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2]韩登亮:《当代文化变迁与教育的使命》,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5期,第137-141页。

[4]马海江:《新疆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06期,第7-10页。

[5]帕丽扎提·阿扎提:《双语教育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6]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论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双语教育研究,2014年,第09期,第45-49页。

[7]艾小平,刘红雨:《民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榆林学院学报,2012年,第06期,第84-87页。

[8]毕秀琴:《双语教育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研究》,西部素质教育,2015年,第09期,第107页,120页。

[9]贺素华:《教育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李艳萍:《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朱远来:《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2]刘湘娟:《20世纪50年代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贺萍:《论制约新疆民族传统文化转型的因素》,实事求是,2003年,第04期,第55-57页。

[14]张春梅:《转型与现代性——读夏里甫罕 阿布达里<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克拉玛依学刊,2011年,第05期,第56-59页。

[15]夏里甫罕·阿布達里:《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殷富佳 新疆伊宁 伊犁师范学院 835000)

猜你喜欢

双语教育哈萨克文化传承
加强督导,让“双语教育”回归本源
与生灵共舞
浅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澳大利亚沉浸式双语教育与我国双语教育区别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