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新闻写作”下的新闻真实
2018-01-04郑琳
郑琳
摘 要 继美联社采用机器人记者写稿之后,我国新华社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也正式投入使用,“机器新闻写作”在新闻业界开始引发广泛关注。在全新的传媒环境中,“新闻真实”的定义也不断地被重塑,或扩充内涵,或赋予新的意义。“机器新闻写作”的发展和应用对追求新闻真实这一核心价值是利是弊,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讨。
关键词 “机器新闻写作”;新闻真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2-0086-02
在传媒业的众多发展因素中,技术引导的发展是最明显可视的;在体制因素、市场因素等各种需要长期作用才能产生明显效果的发展因素中,技术引导实践和发展成为了当下传媒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机器新闻写作”的出现已经说明我们在新闻工作领域取得了技术发展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的。
1 机器新闻写作:技术条件下的新闻内容
生产
所谓“机器写作”,是指自动根据算法将目标数据通过自然语言生成的方式输出文章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核心在于自然语言生成技术。“机器新闻写作”则是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学科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并不是一项专门的新闻编写技术。
2006年,Thomson Reuters集团的网站上开始出现机器自动编撰的财政新闻;2009年,Narrative Science公司开始采用自然语言生成软件进行足球比赛的简要报道,机器开始在新闻领域从事编撰的工作。2014年3月18日,一则由地震新闻自动生成系统Quakebot生成的关于美国加州地震的新闻在地震发生后的8分钟由《洛杉矶时报》发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2015年9月10日,腾讯公司发布了一篇署名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的新闻报道《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成为国内首个“机器新闻写作”的尝试者。同年11月8日,新华社宣布其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正式上岗。
“机器新闻写作”开始引起新闻业内持续深入的讨论和尝试,不同于之前自动化在新闻领域进行的编辑和整合实践,“机器新闻写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其核心的过程是进行新闻的“内容生产”。“机器新闻写作”主要是靠精确的数据挖掘和已有的写作模板,并以反应高效为技术支撑,因此其运用的范围多在以各种数据、图表的引用和分析为基础的硬新闻中,如财经、体育和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而对于富有“人情味”的软新闻和具有深度内核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等领域还未能涉猎。
2 新闻真实:新视角解读下的三层含义
2.1 本体性真实——准确
本体性真实是新闻报道中强调的基本要求,强调的是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这一层面要求的是新闻报道能够将客观事实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区别于文学等可以发挥自由想象的体裁。现今社会正处在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媒体时代,一条新闻报道的生产过程被简化,错综复杂的信息源和水平参差不齐的全民记者,新闻失实现象泛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重视新闻真实最基础的本体性真实的内涵。
2.2 认识性真实——可信
新闻报道要与客观事实相符,但也并不等同于客观事实的完整信息复制,它是由记者根据自己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和把握运用新闻语言进行的新闻叙事活动。因此,新闻不是原原本本的再现客观事实,而是一种通过专业话语对客观事实的构建。一般符合受众的认知范围和现实信念的,往往会被接纳为真实的新闻;不符合一般受众的价值经验判断的就会被认为是假新闻。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不同受众背后的文化意义,传者和受众的文化内涵越是相近,受众对其新闻真实的认可度就会越高。在当下这个UGC的新闻时代,传受双方角色互通,因此要互相关照双方背后的文化意义,提高对新闻事实的共同经验认识性判断,才能做到新闻的真实可信。
2.3 道德性真实——真相
由于新闻报道和客观事实之间往往存在着符合程度的高低、认知水平和范围的局限等问题,因此,也有学者把新闻的真实问题往更深层次的方向探讨,就是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的符合。2003年《中国改革》被告胜诉一案就很好的诠释了新闻的道德性真实。虽然《中国改革》在《谁在分肥》的文章中存在具体数据有出入的情况,但是法官认为这篇文章存在的数据出入只是量的问题,在数据信息获取来源和对整件事情的基本把握上都是真实的,这些是质的真实,其所追求的报道目的是公共利益,是一种道德上的真实。
3 “机器新闻写作”下的新闻真实
3.1 站在中立的视角,呈现新闻真实
“机器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一个没有自主思维的程序,其对新闻的写作主要是根据已建立的知识数据库和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这就给写作的内容提供了一个基本事实的保证。另外,机器在情感上处于中立的位置,可以将信息多角度地呈现给受众,不会受到来自情感上的选择制约。对于灾难报道、财经报道和体育报道等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新闻报道而言,机器可以做到高效处理,迅速生成,且数据处理的精准度远高于人工操作,使得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更高。
3.2 对消息来源进行判断和标注,把握新闻真实
对于UGC時代的新闻内容生产,“机器新闻写作”可以对每条新闻内容的消息来源进行判断和标注,对其是单一的消息来源或是多重的消息来源进行自动的识别,并且将单一的内容进行自动整合,使受众在选择新闻的同时可以根据机器对消息来源的标识来判断这条新闻的真实度和可信度。通过对消息来源的判断和标注可以将个人发布的新闻内容与整个新闻传播网络的内容形成互相补充、互相查错的“织网”,通过这样的效果,筛除那些不可靠信源生成的新闻内容。
3.3 缺乏多种感官的现场体验,忽略被隐藏的新闻真实
在自动化的机器新闻写作中,机器只能通过已建立的资料库或者与互联网中类似事件的新闻材料进行比对来获取更多信息,形成文本。例如机器写作的矿难事故就是一起灾难事件,它可以分析灾难事件背后的客观原因,但是人为因素却无法探知。这就是新闻真实的不全面,具备了浅层次的客观事实的真实,却因为程序的制约无法探究深层次的
真实。
3.4 个性化报道,出现新闻失实
机器新闻写作可以通过对不同语言库的学习和更新,掌握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实现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报道。但是,在实现不同群体的新闻个性化定制的同时,也可能为了满足某一群体的特殊需求,出现新闻失实的情况。比如为了准确定位现在“90后”的“眼球新闻”的阅读模式,就必须依靠其习惯和特点来进行新闻的编写和报道,这就很可能出现针对“90后”群体的机器新闻写作模板会以突出标题等为特点,出现缺乏新闻真实性的“标题党”新闻。
3.5 依靠“自动化”把关人,出现事实与观点的错位
机器新闻写作目前还是采用“信息+观点”的筛选模式,通过对基本事件信息的处理和对资料库、互联网中的类似信息和观点进行筛选整合来构成一篇新闻稿件。然而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大家对同一信息的观点纷繁复杂,机器还无法精确地分辨和处理分散性的观点。特别是在有些突发事件需要瞬时发稿的情况下,机器难以第一时间寻找到与之相关的观点内容,这就很容易出现事实与观点的错位,对读者造成逻辑上的困扰,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4 结束语
“机器新闻写作”是目前“自动化”在新闻传媒领域一次大胆和成功的尝试,让人们看到了“自动化”融入新闻传媒领域的可能。新闻真实性一直是新闻工作的基石和核心,在新的传媒业态下新闻真实也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解读。因此我们在这里以发展的眼光,探讨“机器新闻写作”下的新闻真实,就是想要把先进的技术和坚持的信念结合在一起,让机器和人类在新闻领域实现合理的分工,更大限度地实现“机器新闻写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蒋枝宏.传媒颠覆者:机器新闻写作[J].新闻研究导刊,2016(3):46.
[2]龚隽鹏,任文,张鹏洲.机器写作在新闻领域应用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6(5).
[3]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时代传媒发展的新变局[J].中国报业,2015(23):22-23.
[4]金兼斌.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J].新闻与写作,2014(9):30-35.
[5]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2016(1):26-33.
[6]“快笔小新”上岗.新华社启用“机器人记者”[EB/OL].新华每日电讯,2015-11-7.
[7]孙瑛.机器人新闻:一种基于大数 据的新闻生產模式[J].编辑之友,2016(3):93-96.
[8]陈昌凤,王宇琦.公众生产信息时代的新闻真实性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6(1):48-51.
[9]陈艳辉.对“新闻真实性”概念的梳理[J].新闻前哨,2010(11):43-46.
[10]杨先情.新闻真实性问题的再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6(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