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防御机制下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相关性研究

2018-01-04陈少青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心理弹性大学生

王 硕,陈少青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37)

心理防御机制下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相关性研究

王 硕,陈少青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3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14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测,旨在研究心理防御机制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能力与运动能力。认为:1)心理防御机制下的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呈现中度相关水平;2) 运动强度对心理弹性呈现显著性;3) 在小强度至中等运动强度时,心理弹性稳定程度高,进而身心获得愉悦感,产生积极情绪。关键词:大学生;防御机制;心理弹性;身体锻炼等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期待一帆风顺的人生,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诚然,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困境之中,没有人享受挫折,然而,压力与挫折在所难免,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如何调节心理平衡显得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群体正面临着就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体育锻炼是放松身体和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在心理调节作用下,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因心理弹性水平高低而有所不同。

1950年Block最早提出“心理弹性”这一概念,但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Werner(2004)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1]。Garmezy N(1991)认为,心理弹性指面临压力事件时,使个体恢复和保持适应行为、在逆境中成长的能力和人格特质[2]。Joseph(1994)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有效调整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及逆境,并能获得良好发展的能力[3]。Masten(2001)认为心理弹性是面对严重的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一种现象[4]。美国心理学会(APA)将心理弹性定义为:指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以及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5]。心理弹性的调节模型认为,当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压力和逆境对个体发展结果的负面影响会更弱[6-7]。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是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能够利用个人认知行为,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控制心理活动水平,在困境中成长并发展的能力。

防御机制的形成主要与心理认知、人格特征有关,对内部调节有着重要影响[8]。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9]。韩启放(1994)认为,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我们抵御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维持情绪情感的平衡[10]。此外,Horowity(1984)也认为心理防御方式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11]。A.frued(1998)认为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的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这种自我调节方式既能维持内在平衡,同时又使行为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12]。P.Cramer(1998)认为,防御机制会在心理失衡的状况下被激活[13]。因此,在此状态下,必须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利用心理弹性调节,从而达到摆脱失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理防御机制对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效果显著,可使心理弹性强者在调节自身情绪、摆脱不快和焦虑时,能够更加从容自如地调节心理状态。综上所述,防御机制是指有意无意地避免被外界伤害、避免去感觉情绪上的痛苦的自我保护方式。它可以避免过度的焦虑、愤怒、痛苦等糟糕情绪进入个体的意识范围,避免敏感的心灵长时间地暴露在危险的冲击下。本研究旨在研究心理防御机制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和运动能力。在大学生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指导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发展并保持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弹性,增强大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坚持性,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心理防御机制下的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知网数据库,以“大学生”“防御机制”“心理弹性”“锻炼行为”为关键词查阅到40余篇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由张建新、余肖楠(2007)修订的《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共包含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个维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作为本研究的信度指标。分析得出,总量表α系数为0.887。运用因素分析法对心理弹性量表进行单一维度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在0.70以上(表1),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身体锻炼等级量表》由日本桥本公雄制订、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频率和一次锻炼的时间3个方面考察身体锻炼量。以北京、山东、河南地区的14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3份,剔除无效问卷10份,有效数据123份,有效率92.5%。其中男生58人,女生65人,平均年龄21.2±1.23岁。

表1 心理弹性量表结构效度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运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描述性统计等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强度与心理弹性各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运动强度作为构成运动量的因素之一,是指体力活动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生理学家曾经对运动强度进行研究,比较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强度和中等强度对健康产生良好影响[14]。因此,专家提示,每天进行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表2 运动强度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得分

心理弹性各维度与中等强度(表2)的得分分别为(44.90±5.40)、(29.38±3.59)、(13.59±2.16)、(88.38±9.03),高于其他运动强度与心理弹性各维度的得分,此外,大强度得分小于小强度得分,说明在强度过大时,心理防御机制能力下降,身体机能并不会因锻炼强度的增大而得到提高。结果表明,运动强度达到小强度至中等强度水平时,心理弹性稳定程度高。在长时间坚持小强度至中等强度运动的情况下,身体素质增强,心理防御机制与调节能力显著提高,外界对自身干扰因素屏蔽程度加大,防御机制强度也会随之增大。

2.2 心理弹性各维度与身体锻炼等级之间的显著性分析

表3 坚韧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方差分析

坚韧性与身体锻炼等级(表3)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坚韧性与运动强度(F=1.503,P=0.004)、运动时间(F=2.740,P=0.000)呈现出统计显著性,与运动频率(F=0.717,P=0.145)未呈现统计显著性。

表4 力量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方差分析

力量性与身体锻炼等级(表4)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力量性与运动强度(F=1.603,P=0.009)、运动时间(F=2.142,P=0.008)、运动频率(F=1.520,P=0.014)呈现出统计显著性。

表5 乐观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方差分析

乐观性与身体锻炼等级(表5)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乐观性与运动时间(F=2.664,P=0.008)呈现出统计显著性,与运动频率(F=1.667,P=0.105)、运动强度(F=1.602,P=0.123)未呈现统计显著性。

表6 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的方差分析

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表6)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弹性与运动强度(F=1.146,P=0.000)、运动时间(F=1.276,P=0.005)呈现出统计显著性,与运动频率(F=1.005,P=0.281)未呈现统计显著性。

综上所述,运动强度对心理弹性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性。表明运动强度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下的心理防御能力。在防御机制作用下,大学生在遇到不快和焦虑时,体育锻炼是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运动过程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增长和小强度至中等运动强度的保持,心理弹性逐渐增强,从而形成了坚固的个体心理防御机制。因此,心理防御机制随着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应。

2.3 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总分与身体锻炼等级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对心理弹性3个维度、心理弹性总得分以及身体锻炼等级3个维度进行Pearson双变量双侧相关分析(见表7)。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中的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总分与运动强度显著正相关(P<0.01,P<0.05),其中,坚韧性(r=0.405,P=0.001)、力量性(r=0.484,P=0.001)、乐观性(r=0.494,P=0.032)、总分(r=0.516,P=0.000)与运动强度皆达到中度相关水平。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总分与运动时间显著正相关(P<0.01,P<0.05),其中,坚韧性(r=0.518,P=0.015)、力量性(r=0.560,P=0.004)、乐观性(r=0.524,P=0.013)、总分(r=0.616,P=0.000)与运动时间皆达到中度相关水平。坚韧性、力量性、总分与运动频率显著正相关(P<0.01,P<0.005),其中,坚韧性(r=0.451,P=0.005)、力量性(r=0.480,P=0.002)、总分(r=0.470,P=0.003)与运动频率皆达到中度相关水平。

综上所述,除乐观性与运动频率未呈现相关性以外,说明心理乐观程度并不会影响大学生的运动频率,即情绪状态对运动次数与能力的影响较小;而其他心理弹性各维度与身体锻炼等级均呈现中度相关水平。坚韧性、力量性对促进大学生运动坚持性、情绪表现具有积极作用,当个体压力过大时,弹性个体可能更倾向于显示高敏感性的运动积极情感,使弹性个体能够产生与运动体验相关的生理质量特征。心理弹性稳定对个体生活表现为更加乐观、更有热情,会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来引发积极的情绪体验,减少来自压力或挑战的不良影响,从而更少地受到焦虑、抑郁的困扰,产生较高的运动幸福感。

有研究表明[15],心理弹性的强弱与心理防御机制有直接关系,防御机制较强时,不易受外界消极因素影响,不快与焦虑状态不明显。大学生心理状态起伏较大,在利用运动有效控制心理状态时,其心理防御机制增强,心理弹性增大,进而身心获得愉悦感,产生积极情绪。

3 讨 论

校园生活环境下的大学生试图寻找摆脱不快与焦虑的方法,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自身锻炼过程中,心理弹性水平得到提高,心理防御机制形成理性化、理想化状态。数据显示:越是高级的防御机制,有意识地自我调节能力越高,防御弹性越强,而防御失灵的几率越小,带给我们的损失也越小。一个人在现实条件允许下,有意识地调节心理感受的能力越强,即使在巨大的现实压力和危险下,也能防御消极情绪,并保持基本的理性,说明心理弹性就越好。而在运动强度逐渐增大,运动时间逐渐增多的基础上,心理防御机制也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此时,心理弹性越大的大学生群体,对不快与焦虑的心理调节能力越强,恢复速度越快。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从量化的角度证实了心理防御机制下的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具相关性。研究发现: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较强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提高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来增强心理防御机制,他们的情感丰富、情绪稳定且都有长时间的运动经历,更习惯于通过防御机制的输出来长时间地提高心理弹性水平,达到参与体育锻炼的满足感。

防御机制一旦形成,便非常稳定。在没有意外发生和有意识的改变下,往往会延续终生。不幸的是,很多大学生认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会带给他们更多的不快与焦虑,当父母的不快与焦虑无法得到充分防御时,他们往往会寄希望于子女的安慰,这就导致了“情绪倒灌”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父母与学生之间激化矛盾。这时,处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心理防御机制下的心理弹性与身体锻炼等级呈现中度相关水平。

2) 运动强度对心理弹性呈现显著性。

3) 在小强度至中等运动强度时,心理弹性稳定程度高,进而身心获得愉悦感,产生积极情绪。

表7 Pearson双变量双侧相关系数

4.2 建议 1) 改善个体体育生活方式与运动能力,提升心理防御水平,增强心理弹性。

2) 个体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补充与加强,可巧妙地解决内心需求与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增加个体心理弹性,促进大学生体育坚持,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1] Werner E E.Journeys From Childhood to Midlife: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J].Pediatrics, 2004,114(2):492.

[2] Garmezy N.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1, 34(4):416-430.

[3] Joseph J M.The resilient child : preparing today's youth for tomorrow's world[M].Insight Books,1994.

[4] 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27-238.

[5] 晁粉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 Tellegen A.The study of stress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 building block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97-111.

[7]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4):995-998,977.

[8] 王梦娇,宋丽萍,宋保利,等.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防御机制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7,25(2):165-168.

[9]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 韩启放.心理防御与心理健康[J].健康心理学,1994(1):1-6.

[11] Horowity. M. J. Personality, styles and brief psychology the rapy[J]. New York :Basic, 1984 (2): 151-160.

[12] Coleman S M.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ce[J].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38, 36(3):430-434.

[13] Cramer P. Coping and Defense Mechanisms:What's the Differ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8, 66(6):919-946.

[14] 熊艳,马鸿韬,孙琴. “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运动强度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15,22(1):130-133.

[15] 张旭东,刘卫川,曹卉.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79-82.

An Experi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and Exercise Behavior under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WANG Shuo, CHEN Shao-q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China)

A total of 140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ntal defense mechanism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ability and athletic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1)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under the psychological fl exibility and physical exercise level showed moderate correlation level; 2) the exercise intensity showed a signi fi cant effect on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3) from the small intensity to moderate exercise intensity,the degree of fl exibility is high and then produces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which develops positive emotion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defense mechanism;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physical exercise level

G804

A

1004-7662(2017)08-0087-05

2017-06-26

王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通信作者:陈少青。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心理弹性大学生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分析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