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学习起点 构建高效课堂

2018-01-03郑兴英

考试周刊 2018年78期
关键词:学习起点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摘 要: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利用生活情境的创设、学习材料的借助及知识联结点的把握等教学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起点;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然而,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依然还存在着忽视学生的认知现状,导致教学起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不相吻合的情况,从而使课堂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现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善于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构建高效课堂。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共鸣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已知的内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认知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请3位同学上台,然后出示6颗糖,告诉学生要把这6颗糖分给3位同学。第一次我按1、1、4来分,台下的同学马上说不公平、不公平;第二次我按1、2、3来分,同学们更加激动了,大喊不公平,甚至有学生说老师偏心,为他们抱不平;第三次我顿了顿,故作想了想,按2、2、2来分。这时,台下的同学才长舒一口气,连声说这下公平了!这时我并不急于出示“平均分”的概念,而是向学生质疑,为什么前两次你们都说老师分得不公平,而第三次却认为分得公平呢?问题一抛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大声地向大家分享理由。经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后,我再指着第三幅图告诉学生: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就叫平均分,并板书这句话。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平均分是自己发现出来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有联系的,平均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生活情境。

二、 借助学习材料,促进知识理解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新知建立的基础是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的积累,只有激活并把握已有经验作为起点,才能构建新知,实现数学探究。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学习材料,用直观形象的演示操作加以展示,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用数数的分法解决问题》时,一年级学生面对以下的信息: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大多一脸茫然,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理解,掌握解题的策略呢?

我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理解:1. 演一遍。为了让学生理解问题中“之间”的含义,我先请了五位同学上台,●王玲●●●●李明让学生理解王玲和李明之间有几人?通过演示观察,交流讨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之间”是不包含王玲和李明的,我概括地形容此类为“去头去尾”。这个演一演环节,学生充分理解了问题的含义,为解决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2. 数一数。利用学生已有11~20数数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手指数数的方法:小丽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学生易于接受新知。3. 画一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有学生是这样画的:●●●●●●●●●●小丽●●●●●小宇,有学生是这样画的:●小丽●●●●●小宇。我把学生作品一一展示,在交流演示中,学生感受到画图的直观性与简洁性,使数学知识与直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理解。4. 找一找。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学生很快地发现第10和第15之间有4个数。通过以上的演一演、数一数、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的参与,借助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课中,教师对解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促进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把握知识连接点,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知识都具有系统性,他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现实起点作为教学生长点,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接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与迁移。

例如,二年级下册的《混合运算》的例1,本课时重点是梳理并教学同级运算的顺序及脱式计算的书写教学。在此之前,一年级上册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一幅幅生动的喂鸡图和天鹅图来帮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一年级下册教材创设了连续剪五角星的情境,使学生用熟悉的连减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体会小括号的必要性。教材的练习中,又出现了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对比练习,意在提高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二年级上册教材又创设摘南瓜、运南瓜及公共汽车上、下车的人數情境,对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再次进行了梳理。有了以上知识的铺垫,此次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例1,又该如何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让学生“跳一跳”,能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呢?

一是要“放”。通过图书阅览室上午、下午人数变化的情境创设,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列式计算。通过学生交流汇报,唤起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回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激发继续探究新知的欲望。二是要“扶”。为解决教学的难点,学生明确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后,我再重点教学脱式计算过程的书写,通过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画”——画出先算部分的下划线;“标”——标出箭头表明计算结果;“圈”——圈出先算的一步运算等活动,采用多种直观的方法,用多种“拐杖”“扶”着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规范,从而让学生体验脱式计算就是为了便于看出每次运算的结果。三是要“比”。再通过53-24+38和15÷3×5两道算式脱式计算的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教师找到了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联结点,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就能理解掌握脱式计算的规范书写理由,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云.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3):63-66.

作者简介:

郑兴英,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城关中心校。

猜你喜欢

学习起点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探究”再探究,“思考”再思考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