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18-01-03吴海龙赵亚婷
吴海龙 赵亚婷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当前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探索了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改的时代性和必要性。研究发现,海洋资源与环境教学改革受到了传统教學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基础设施和校企联动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采用模块化教学增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教学改革策略。通过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保证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的有效提升,结合构建评价体系,增强校企联动,不断提升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以满足国家向海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
关键词: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利益和产业成果的驱动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所形成的共识。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业机构,高校承载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代使命。所培养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关键指标,且人才水平与所输出人才的就业率和水平密切相关。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率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确保所培养人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模块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培养力量,充分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提升,培养出学、做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文章针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采取模块教学方式培养专业复合型海洋资源与环境人才,以提升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满足国家海洋事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 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国家在教育尤其是人才培养上投入大量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以确保高校能够输送足够的实用人才。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实用价值,发展技术革新,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向海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点突破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然而,技术的发展和事业的实现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机制。模块化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培养资源,使得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人尽其能,在海洋生态和经济领域更好地创造价值,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人才实践能力,深化其科学认知,融理论知识于实践之中,从而达到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与良性发展。
(二) 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日益提高
近年来,向海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尤其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主流,向海要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怎么要、如何要,是当前向海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向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尤其是资源与环境方向人才。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在结合人才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水平,使其能够胜任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工作,从而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着眼于提升人才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水平,使其在具备丰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知识力量,具备在实践中找问题,求创新的能力和视野,从而顺应社会发展大趋势。构建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相悖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该教学模式的意义是能够针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充分调动培养资源,通过构建模块教学和实践基地等实训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二、 迟滞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因素
(一) 传统教学思想观念限制
由于海洋科学尤其是资源与环境方向人才的培养在近年来才成为涉海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而高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比较陌生,在教学理念和思维上不能很好适应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且很多专业老师缺乏教学实践基础,其经验和实践水平不能很好地达到创新教学的要求,使得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仍然处于理论培养阶段。且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师自身由于对学生安全、实践水平的顾虑而不能或不想进行实践锻炼,导致其实践水平有限,进而影响海洋资源与环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且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必然伴随着教师队伍的革新,然而,高校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实践水平差异较大,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导致不能对人才进行系统全面的能力培养,严重限制教学改革的实施。且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师往往非科班出身,相关课程很多是由动物学、植物学等方向的教师承担,且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师相对较少。这对于涉海高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重挑战。
(二) 实训基地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高校对理论教学的注重导致其对实训基地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往往投入大笔经费进行教学设施及其附属机构的建设,如教室、图书馆、操场等。而在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资源的调动上相对滞后。且涉海实训设施往往投入较大,这也是一些高校无法建设相关设施的重要原因。虽然涉海高校也会开展一些实习课程,但是相关课程周期较短,且往往以参观等方式进行,导致学校对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实训教学往往流于形式,重于任务,轻其过程,导致不能很好地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动教学,使学生不能真正地提升实践能力。导致其毕业踏入社会后表现出动手能力差,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三) 学校对相关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为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扶持,高校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学院升大学,争创双一流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发展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达到完成目标所需要的师资、学历结构,高校对教学人才的招收和争夺也日趋激烈,导致高待遇、低要求的强人大战不断上演。从而导致对教师专业性的要求不断降低,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所承担专业相关甚至是不相关专业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导致理论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且很多高校鼓励教师自我学习提升,缺乏对教师教学及实践能力进行定期系统的培养机制。然而,教师本身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压力,导致其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下滑,甚至完全丧失实践能力。在此情况下,培养的学生水平也可想而知。总之,高校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态度和机制是导致能否成功培养出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模块教学课程体系。在进行传统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术培训模块,强化实践教学模块,着重培养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采用多种实践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特质的学生能够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应用模块化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个人发展,使其尽早形成符合自身特质的职业规划、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模块化教学着眼于培养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模块,通过增加学术培训模块,开展学术讲座,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学术水平,使其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和专业素养。在实践模块,强化实践性教学,采取寓教于学的培养方式,延长实践时间,深化实践过程,真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兴趣及特质,进行差异化培养,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涉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相关企业或研究单位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准备定位职业方向,明确就业目标。从而保证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具备较好的专业视野和业务能力,真正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且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各培养模块的衔接和优化,构建响应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机制,稳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基于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二) 构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科学的评价体系
构建针对海洋资源与环境模块化教学实施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学生和实训基地,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并结合打分制进行三方互评。对教师的评价,从学生角度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从实训基地角度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从教師角度进行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从实训基地进行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训效果的评价。对实训基地的评价,从教师角度进行硬件设备、技术创新和指导效果评价,从学生角度进行基地条件、指导水平和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全面细致的考察,建立起科学、客观、系统的三方互评机制。从而针对评价结果中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模块的调整和优化组合。从而使得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科学发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能够通过模块组合的不断优化调整,持续提升模块化教学水平。
(三) 校企联动,提升实训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校企联动水平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校企联动呈现出种种问题,归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学校与实训单位合作流于形式,许多高校与实训单位仅仅签署了虚化的合作协议,而并未开展实质化的合作,形式大于实际;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疲于应付,教师由于自身实践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消极对待实践教学,将其当作负担;学生对教学实践活动娱乐化,学生对教学活动认识错误,认为实习就是游玩,娱乐化现象严重;实训基地对教学实践活动名利化,实训单位为了获取校企合作名誉,或为了获得政策支持,将教学实习活动当作赢得名利的工具,并不真正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针对当前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打破传统思维,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提升校企联动水平才能真正实现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作为学校要重视和实训基地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获取产学研相结合所产生的成果。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进行自我提升。学生应端正态度,把握每一个实训机会,高效提升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进入社会进行足够的能力储备。实训基地应深化与高校合作,通过合作获取更多的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对学生的直接接触考察进行人才储备。
四、 结论
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新要求。采用模块化教学,特别是通过科研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通过强化实训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是重要途径,该途径能够全面提升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和效果。且通过建立基于三方互评的教学实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通过反馈诊断,进行模块调整,从而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且通过打破传统教学实习思维,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能力提升的同时,实现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打通人才供需双方对接渠道,能够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面对竞争、适应社会。而在高校学生就业率提升的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获得真正符合企业用人理念和岗位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胥佳慧,张美萍.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07):235-237.
[2]黄南男.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美术学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8(03):41-42.
[3]张传伟.校企合作视域下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J].中国培训,2017(09):297.
作者简介:
吴海龙,赵亚婷,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