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让核心素养落地
2018-01-03孙惠英
摘 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将围绕核心素养全面展开。为使核心素养尽早落地,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自觉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本文围绕教与学应摆在教育教学的什么位置、教什么、怎么教,这几个方面作思考,以期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教师的课改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与学;教什么;怎么教
历时3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正式发布研究成果,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又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对应到政治学科,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正式发布吸引着大家的眼光,显现出巨大的力量。它的力量,既来自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质、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更集中体现在核心素养将带来的巨大变革,核心素养事关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课改内容。
为使核心素养尽早落地,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自觉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
一、 摆正教与学的位置
(一)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随之,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课题组,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开始了历时3年的研究。2016年9月,正式发布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在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研究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指向人,聚焦学生的发展,将学生发展置于教育、课程的核心地位。学科核心素养同样聚焦于人,凸显学科育人、教育育人的理念。故,要让核心素养落地,要始终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
问题是:当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中,依然是学科为中心,依然是教师为中心,遍布接受性学习、“输入式学习”,外加机械训练。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所说:“国际社会在对核心素养的追问中更加强调学生中心,更加重视跨学科学习,更加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学习”,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依然以学科为中心是不争的事实。”
(二) 核心素养的发展表明了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核心素養的发展应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更强调后天培养,它应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它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应具备发展的阶段性和终身连续性,有些素养需要长期的渗透才可能形成,这就凸显了教育的使命,凸显了学校、教师在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和发展中的重要性。需要学校、教师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发展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积累和体悟。
故,核心素养要落地,首先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分别摆在教育教学的恰当位置,始终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较之于教师的教,我们要更关注学生的学、学生的发展。当然,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作用。
二、 教什么
(一)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说明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同时包含品格和能力,是品格和能力的统一,品格和能力共同支撑人的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品格和能力两方面的发展又不能等量齐观。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发展更需要品格,需要品格对于能力发展的方向引领作用与意义。如果将21世纪核心素养比喻为一个人成长的发动机,那么价值观就是这台发动机的核心引擎,它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品格是人的底色与亮色,将决定着人发展的高度和厚度。
故而,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更为重视学生品格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选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典型事例,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知识技能与高阶智商
核心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称”,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通俗地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调动、迁移所学知识——学科内知识和学科外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由此培养起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故,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包含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之外,一定包含了知识——学科内知识、学科外知识、能力——自学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思维——常规思维、非常规思维……
核心素养的内涵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决定了教师的教:教给学生知识(学科内知识以及学科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自学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训练学生的思维(常规思维以及非常规思维)……即便是教学生知识,教师也要加强拓展,更加注重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要努力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形成结构、形成迁移、触类旁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况且,国际公认的21世纪人才的三大核心技能是“真实情境和非常规思维、高阶智商的认知和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所以,教师在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还要妥善处理知识技能与高阶智商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非常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开发学生的高阶智商。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真正运用到复杂问题的解决和不可预测情境的处理才叫核心素养。
(三) 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认为:“大量从儿童到成人期的实证研究表明,坚持、自我控制、计划性、好奇心等非认知技能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更有研究指出,“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等一系列特质,是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些特质也属于非认知技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
要让核心素养落地,“不仅仅是关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兴趣和习惯,尤其是习惯背后反映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延迟满足能力、动静结合能力、对负面情绪的控制、完成任务的坚韧性等”。在日常教学中、在师生的言语互动中引导学生具备这些品质。
当然,强调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认知技能培养重要性的下降,只是对过去过分重视认知技能,忽视非认知技能的一种理性回归而已。
三、 怎么教
(一) 高水平的情景设计
既然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和不可预测情境的处理才是核心素养,那么,教师的教就要强调高水平的情境设计,从学生的视角、问题、生活经验、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出发来设计情境、开展教学。通过教师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里,发展核心素养。
如在讲述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本人曾尝试首先出示相关的图文(习近平首访捷克:中捷关系借“一带一路”提速换挡,世界银行与亚投行加强合作,亚投行在北京举行开业仪式等),请学生指出“图文反映了国际社会哪些成员间的哪些关系?”“反映了国际关系的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由此导入新课,引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与形式。进而,以问题“为什么在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上,各国会有不同的反应?”引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再次,以视频和图文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为什么要积极筹建亚投行?中国是如奥巴马所说‘搭了30年便车?还是如习总书记所说是给各国‘搭中国发展的便车?”请学生进一步思考“到底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真实、生动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发,全心投入,思维高度兴奋,求知欲、参与欲达到极其旺盛的状态,易于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地。
(二) 高水平的问题设计
在引入真实的情境后,如何将情境与教材有机连接,需要教师高水平的问题设计。如上述问题“中国为什么要积极筹建亚投行?中国是如奥巴马所说‘搭了30年便车?还是如习总书记所说是给各国‘搭中国发展的便车?”问题會引导学生关注情境,理解问题,学习运用教材的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精心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呆滞的知识转化为活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并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乃至产生创新。
这一过程正是布鲁纳所谓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而问题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感悟问题中,发展理性精神、开放性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形成智慧与品格。
(三) 高水平的拓展
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学科教学更要强调综合,强调高水平的拓展,意味着教师要打通课堂内外的关系,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或者是开展学科内主题探究式教学。围绕某一主题,从经济、政治、哲学和文化角度多方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究。如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网络直播”,可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监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地看问题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角度加以拓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高水平的拓展可以是基于核心概念的拓展;可以是基于相近相关知识点的拓展;可以是如上基于某一主题的拓展;还可以是基于某一单元的拓展……通过拓展,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辨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更好地发展理性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 高水平的评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然要求评价方式和考试方式也要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从某种程度来说,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关系到学校能否真正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大问题。”
身为教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和完善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在日常课堂、作业、测验等方面的表现,而非仅只是在期中、期末给一个分数作为总结;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等表现,而非仅只是完成考卷;突出兴趣、习惯的评价维度。“引导学生关注哪一块是我的强项,哪一块是不足,找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潜能”,让核心素养落地。
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广大中小学校以及一线教师上下齐心,达成共识;需要社会、家长更新理念,树立核心素养意识;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觉对照、自觉研究,自觉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卢新宁在《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中曾有这样几句话:“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谨记,“你怎么样,学生便怎么样;你是什么,学生便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中国教育报.
[2]教育专家头脑风暴:未来课程如何提高中国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澎湃新闻.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4]教师专业化:培养核心素养的起点.中国教育报.
[5]钱钰.孩子非认知技能需要在早期教育中奠基[J].文汇报,2015(3).
作者简介:
孙惠英,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