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创新
2018-01-03孙月
孙月
[摘 要] 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意识形态教育。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里的冲击不是简单的消极影响或者是积极影响,而是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一个冲击。新媒体具有其独特的渗透性、开放性和受众广的特征挑战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灌输性、权威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来积极迎接挑战。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1-0063-03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迅速的发展,以微博、QQ、微信、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具有的极快的传播速度、互动性强以及极强的渗透性的特点,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人类进入全新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问世以来,各种软件以及程序不断涌现,并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新形势、新需求和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各中新媒体为教育所用,已成为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尚待解决的难题。高校传统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新媒体时代做出改革探索。
一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是当今世界现代化,市场化和工业化的社会转型的产物,他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语境,而且构筑了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
1 双向性
新媒体形式从客观上增强了现代信息的互动性,信息是流动的,这不再是传统形式下将信息单向推给消费者,将受众者排除在话语权之外的世界。现在用户自己可以通过新媒体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背景等,他们也会通过渠道去表达他们对于各种事件的看法,甚至披露出一些具有价值的东西。现在一对多的局面在新媒体环境下被削弱,话语权不仅仅掌握在信息传达着的手里,很大的一部分传递到了受众者自己的手中。在新媒体世界里,大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互动性在大众手中释放的酣畅淋漓。
2 抽象化
新媒体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深度。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的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我们从之前的以文字作为交流载体向形象为中心在改变,表现在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习惯了从象形方式去了解所传达的信息。新媒体下的直播、短视频、表情包、GIF等成为时代的宠儿。我们获取信息时通过抽象化的方式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信息处理的效率。并且相对于传统的靠文字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图像的方式对用户的教育程度要求降低了,同时图像视频的方式比传统的方式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新媒体创造力了无处不在的新媒体世界,时刻围绕着我们。
3 渗透性
新媒体不断地推陈出新,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中最大的不是这种信息传播的形态,而是信息通过新媒体对人极强的渗透性。新媒体通过极快的速度,让信息方式对人进行全面的渗透和融合。首先,自媒体关注的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表达出的也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和情感,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重合。成为非常生活化的存在,通过这样子的方式,新媒体逐渐消除了和用户之间的隔膜,使得用户变得更加认同和亲切新媒体,这种日常生活化让新媒体的渗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次,自媒体世界中,各种声音喧嚣复杂,造成思想的困惑。特别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会利用其具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其先发优势,一步步地通过新媒体手段加强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渗透,这种思想的传播对于国内主流思想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二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具有的独特的传播方式实质上对学生来说也是新媒体“教育”学生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高校中的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1 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的分散
新媒体所具有的传播方式会导致话语权的分散。新媒体的发展伴随着的与主流媒体不同声音的信息收到大学生的关注,这种逆向的信息被传播会直接导致主流信息的损耗,这种网络上意识形态的钝化会不断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思想观念在深刻变化的时代,价值观的多样化也在不断加强,这从客观上就增加了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比如:某些教育者利用大学讲台来抹黑中国,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等有的不仅仅是讲台下的听众,作为微博活跃人士有的是微博下成千上万的观众。这都导致高校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的分散。
2 新媒体下的差异性对整体性和理想性的挑战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军,他们的主体意识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强,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发展、自己的需求,并且期望从这种途径去展现自我,所以大学生更加愿意去接受新媒体世界。而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强调整体性,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强调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等大集体对于个人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每个个体的感受以及其自身的需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校采取政治、文本、权利话语,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灌输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感受,这与学生所接受的新媒体世界格格不入,从而导致这种意识形态教育被学生认为“教条化”,被认为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只见整体,不见个人。其次,追求理想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很多时候追求的是超现实的目标,很多时候都是脱离我们的生活实际的。它更多时候讲的是先进性,方向性。在讲述事情的时候,都是尽善尽美的,在介绍个人的时候,都是功勋卓著的英雄,这种方式变得很空,反而不容易深入人心。而新媒体给大众的影响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更能让大学生接受。
3 新媒體的互动性对封闭性的挑战
在高校中,意识形态教育从整体上来说都是封闭上的。我们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进行,通过召开集体性的讲座,发布教育性文件等等,这让高校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变得“空洞化”“剧场话,将意识形态教育局限在了狭隘的空间中,变得封闭。学生在该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时空中才会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一旦脱离该时空就会转移话语,因此特德影响也变得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新媒体则与其不同,它的传播途径和影响作用都是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的。通过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微信以及 QQ 等平台,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传播,将学生时刻笼罩在新媒体技术之下。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列的平台,及时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并且这种互动性极强。在这种背景下,极易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
三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稳定有助于控股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大学生稳定是高校稳定的前提,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垫脚 石。高校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是能够彻底而深刻地融入到大学生自身所面对的文化环境、 环境和学习环境中的,而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要有效利用,借鉴新媒体技术,主动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积极面对上述挑战,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理念的创新
注重教育的互动性,我们要从原本的教育者以独白形式实现和学生对话的转变。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采取互动性更强的对话模式,会更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建立坚定地信仰。在这样的方式下,教育者不仅仅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性,更注重教育地位的平等。可以加强教育机构在新媒体平台账号下的趣味性,去赢得广大学生的关注,并且提供学生表达观点的阵营,这样会有效降低学生可能存在的反感心理。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就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不涉及,大学生也会从网络中得知,因而,回避不如面对,主动积极正面引导。
意识形态教育互动性是一个开始,将学生拉入到教育者的方式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微党课“翻转”取得了较大成效,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放任党课的主讲人,并且中西结合,让外教也参与到党课学习中,一场场党课变得入心入耳,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从学生中来,到学生生中去,这是理念创新的成效。
2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创新
高校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教育,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指导性,这是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的。
第一,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是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创新的首要任务。首先,教育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必须在自己的言行中做到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坚决抵制社会的不良思潮,更不能“以身试法”发挥错误的导向作用。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话语内容,更关注的是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只有言行一致大学生才能跟认同教育者提出的思想理论。其次,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在意识仙台教育中是不可行的,美国四娘家丹尼尔·贝尔曾说过:“如果消解一切中心,会造成社会文化危机”。相信这种危机绝不是轻易解决的,这是支撑一个社会的意义的崩溃。因此意识形态的教育也必须赋予其一点的强制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文件就是赋予强制力的表现,我们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第二,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理论想要发挥它的作用,就需要能够说服人,这样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取得大学生的内在认同。首先,要教育中追求人本性,要站在大学生主流的价值立场上,提出的理论不能忽视人的个体发展,必须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现实的成长需要和发展要求,这样理论的认可程度才会有提升。其次,要注重教育言论的逻辑性,要保证言论的严密性,所描绘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是与当代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若与大学生自身利益不一致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内在思想与教育内容背道而驰。
3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创新
第一,提倡隐性教育。就目前的高校中意识形态教育来说,基本上还是采取的显性教育的方式。传播学中认为,如果是旗帜鲜明的采取名师的结论,这种做法可以让受众理解传播者的立场和目的,但是也可能因为过于直白话语而招致受众的反感。高校中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更是如此,虽然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开门见山的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但若在新媒体环境中对意识形态的宣传过于生硬,采取命令式的语气,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反而给意识形态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加强隐性教育,所谓的隐性教育就是不名示立场,通过提供的具有一定引导性的材料潜移默化地接收道教育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要将教育的目的观点通过利用新媒体途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将教育过程隐没,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建构。通过他们的主动介入,会更容易了解教育者的内在心理,也更容易外化裕兴。虽然隐性教育可能影响具有间接性,但是效果确实持久和深刻的。
第二,提倡微小叙事。新媒体时代每个学生都非常注重自我表达,所表达的是生活中的细小碎片,但是正因为这些贴近生活而变得更加亲切。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我们也要从传统的整体角度去叙事转向从微小叙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的方式,不仅仅传递的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还有的是“口号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及“鞋子适不适合,只有脚穿了才知道”的叙事方式。我们需要的就是让自己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变得接地气和生活化。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面对的是广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直接生存的、直接体验到的就是最基础的日常生活世界。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选取教育的材料,用学生能轻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去表达,立足于现实而超越现实。
第三,提倡形象化教育。新媒体时代下的我们经历的是从文字形态向视觉形态信息的转变,通过新媒体将文字信息变得形象化,符号化。意识形态教育需顺势而为,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形象化的话语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具有感染力,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比如,将一些政治话语通过漫画的形式并且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解说。将新媒体的平台融入一定是形态教育,素材来源广泛,但是也要防止其中可能带来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责任编辑:姜海晶)
參考文献
[1]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12-15.
[2]崔立莉.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初探——评《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137.
[3]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36-39.
[4]刘俭云.新媒体特征渗透出的传播语境[J].电化教育研究,2005(03):20-22.
[5]黄世虎.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2(05):132-133.
[6]农毅.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话语体系创新探究[J].学术论坛,2016(05):168-171.
[7]孙婷婷,骆郁廷.图像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6(01):70-78.
[8]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93-103.
[9]张亮.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审视及实现路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34-140.
[10]郑士鹏.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