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照亮未来

2018-01-03芦哲苏继红

科教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

芦哲 苏继红

摘 要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课堂是实现根本任务的载体,学生学习历史并接受历史教育,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选自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掌握新文化运动基本史实基础上,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思想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21

Thoughts Illuminate the Future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LU Zhe, SU Jiho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 Th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of the party takes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developing education. History classroom is the carrier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Learning history and accepting the influence of hist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his course is selected from the twenty-first lesson of the fifth uni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 Yuelu version, the course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basic historic al facts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we can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role in the modern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movement. Implementing core literacy and promo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training students.

Keywords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oughts; culture

1 教材分析

面對辛亥革命成果的“流失”以及北洋政府的昏暗统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旨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一场革命。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民主与科学的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做了思想铺垫。

本节课分成三部分:与“现实”对话——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思想”对话——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要内容以及代表人物;与“曙光”对话——新文化运动意义和地位,对于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

2 教学过程设计

2.1 导入新知

师:19世纪中期,以奕忻、李鸿章为代表地主阶级的发起了洋务运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建立共和制政体。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我们在对学习器物与制度进行反思的同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深化。1915年中国的思想领域掀起一场向西方学习的“巨浪”。这场“巨浪”给中国带来什么新的气象?又将中国吹向了何方?下面我们学习第21课新文化运动。

2.2 讲授新知

2.2.1 与“现实”对话——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课件呈现1915年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柱图;“二十一”条密约和袁世凯祭天大典的图片)

师:通过阅读课文你们知道袁世凯为什么要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以及举行祭天仪式吗?

【设计意图】对陈独秀有基本的了解,落实课标内容。培养阅读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加上尊孔复古之风盛行。面对这样的社会,陈独秀有着怎样的思考?

(播放《建党伟业》选段)

师:看来单纯推翻封建制度是无用的,必须清除民众心理的封建大山,新文化运动势在必行。

【设计意图】理解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

2.2.2 与“思想”对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课件中展示鲁迅照片和《狂人日记》选段)

师: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鲁迅为代表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强烈的批判。将其比作是“吃人”的东西。[2]平等、自由作为新道德进行宣传。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之一。

[材料]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师:将白话文作为新文化运动在文学领域传播的形式。在推倒旧文学基础上建立新文学。因此,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又一基本内容。

[材料]华栓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听信所谓“偏方”——“人血馒头”能治病。于是华栓千方百计去找人血……至于流血的是谁的?能不能治病?他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鲁迅《药》

欧洲人因为拥护德(德莫克拉西)、赛(赛因斯)两先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使得在两位“先生”带领下,欧洲走出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对于中国而言,只有这两位先生才可以救中国。赶走中国在政治、道德思想、艺术领域上的一切黑暗。[3]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师:反映了国人封建、迷信心理。“德先生”就是民主,即民主的思想和政治;“赛先生”是科学,指近现代的自然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与科学在新文化运动中一面鲜明而巨大的旗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展示蔡元培任时期北大全体教师合影)

师:蔡元培在北大提出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不止听一个老师的话”是北大文化繁荣,思想争鸣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原因。

2.2.3 与“曙光”对话——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

“1913年在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300多名生徒中,选择崇拜孔孟生徒有218人,占绝大多数。”[4]

——《考师范之笑话》

北大校庆举行25周年纪念时,进行一次题为“在你心中国内或者国外的‘大人物是那一位?”的民意测验。结果:孙中山472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孔子1票,诸葛亮1票。

——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

师:通过观察民众崇拜对象的变化,反映了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启迪民智、开民主。使国民从儒家思想的纲常礼教中解放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材料]“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毛泽东

(呈现“五四运动”和金陵女子大学的女学生们在做化学实验的照片)

师: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進了青年人的觉醒。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铺垫。

[材料]

中文不灭,国无希望。——鲁迅

把我们旧的书籍都扔到茅房里。 ——吴虞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钱玄同、刘半农

(展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大会》和孔子学院的照片)

师:对比一下,新文化运动传播的内容存在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意识到新文化运动内容上存在的局限性。辩证地看待新文化运动。正确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师:新文化的倡导者们认为儒家思想不适用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甚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局限性。对于文化一定要抽象继承,剔除糟粕,留下精华。依据时代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的魅力。

2.3 课堂总结

画家沈嘉蔚在1988年创作油画《宽容》有名《北大钟声》。画中几乎聚集当时在中国学术界重量级的“大咖”,既有新文化运动的坚定倡导者和支持者,也有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追随者。而这幅画不仅回忆着近代北京大学人才济济的盛况,更是思想解放,学术自由的反映。以它为载体,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纲常礼教在国民心中地位,使国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面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作者表达出了一种希望——宽容,只有兼容并包才能博采众长。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朱皓.一本杂志·一段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5).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 张敏英.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谁远谁近?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